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民间武术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发展民间武术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但是,现阶段我国民间武术发展却陷入了困境。其主要原因有: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民间武术核心的技击性价值减弱;乡土社会解构对民间武术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国家城镇化建设改变了民间武术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民间武术固有特性限制了其传承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议: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宣传民间武术的价值;重视民间武术的生产性保护;强调民间武术的技击性价值;利用好学校体育课堂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现代教育阵地。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乡土社会解构背景下民间武术的传承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乡土社会解构后:人口低流动性到高流动性致使民间武术的传承对象急剧减少;休闲体育内容多元化对民间武术传承的巨大冲击;法律地位的确立消弱了民间武术的生存空间;民间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逐渐消失。提出后乡土社会民间武术传承的措施:转变观念加强技艺创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习民间武术;民间武术传承应与现代教育系统相结合;努力构建新时期传承民间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从民间武术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民间武术承载着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并对民间武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徽州地域武术:一种民间文化现象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于徽州特定地理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中的徽州民间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在古徽州,习武风气盛行。徽州地域武术对徽帮的商业发展和徽州戏曲的发展等都有过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并结合实地考察,以闽西地区客家民间武术为研究对象,对闽西地区客家民间武术文化传承背景进行调研,为推动闽西地区客家民间武术文化传承及其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历来有尚武之风,武馆之设立乃是传播武术,强身健体的好途径。历史上也确曾有许多民间武馆名垂青史,如霍元甲的精武会,为维护民族尊严,振奋民族精神和继承武术传统起过很好的作用。 解放以后,民间以武馆形式进行武术传播与发展的途径曾一度不复存在。武术套路也仅以各省、市、地、县的体校武术队的形式得以传播和提高,民间武术更只是以忽明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32):192-193
为研究浙江社会变迁背景下武术文化适应过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得出以下结论:社会变迁必然会引起武术文化进行调适,浙江武术文化变迁的动因有设武举取仕,武术从民间逐渐步入正途,南宋定都,促进全国武术在浙江的文化融合,防寇、抗倭兴武,藏武于民,民国国术馆成立,武术名师荟萃。浙江武术文化有"三态",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基本形态。舶来运动对浙江武术文化产生了较大冲击,浙江武术文化采用了文化救赎、传承救赎和经济反哺三种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   

8.
武术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发展而形成的,它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因其内容丰富、适合于不同的群体、习练过程中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所以在全民健身过程中能起到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调查法对阜阳市三区五县课外练习的人群进行武术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主要从教授武术的师生和自由练习者的相关调查得出数据,结果显示人们对武术的认知度较高,但是武术开展的广泛度与练习水平不够理想。建议加强武术师资培养,注重武术文化传递,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以促进民间武术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20,(3):92-95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采用民俗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引领,对客家民间武术文化发展传承面临的困境和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新时代背景下,客家民间武术的当代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挤压客家武术生存空间,传统传播方式削弱着客家武术影响力,同质化文化发展潮流消解着客家武术异质传承等多重困境.迫切需要通过注重客家武术文化价值的现代转型与传承,开拓內承外传的多元化传承与交流格局,挖掘多元文化势能,增强客家武术的时代文化认同等进行理性应对.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的原因,出于统一的需要,秦在统一以前尚武之风强盛。统一后,为了巩固江山,统治者采取了在军队中倡武,在民间禁武的政策。秦军中的倡武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但民间禁武的结果却是复杂的,一方面阻碍了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却是禁而不止的。角抵的出现、流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认为秦、汉、三国时期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秦朝下令收缴天下所藏兵器,对民间采用禁武之策,然而军队中的习武活动仍然开展活跃。汉、匈战争进一步使统治者和民间社会更加认识到习武活动的重要性。东汉末年群雄蜂起,魏、蜀、吴三国形成鼎立之势,在重视武备的历史背景下使武术得到了迅速较快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武侠小说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是包含于中国主流文化发展的框架下的。它继承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但其发展又随着时代变迁而产生新的内涵。作为一种类型文学,武侠小说极有利于借鉴欧洲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尤其是普洛普的叙事学去阐释其内在的基本叙事语法。同时,武侠小说历时发展中的不断推移、演进又导致了叙事策略与整体结构的相应变动。而它运转的驱动力则是时代因素的变化与侠文化本身的演变。所以,语法、形态、历史、文化的解读应成为武侠小说阐释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方能寻找到“武侠”作为一种叙事类型所具有的普遍而特殊的规律与内涵。  相似文献   

14.
秦军法述论     
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用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秦军法的起源、内容、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浅析秦代灵活的商业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代实行灵活的商业政策:一方面,抑制小商小贩及原六国商人,打击不法商贩;另一方面,重视大商品生产者,并给予部分大商人优待。这加强了中央集权国家的统治,并对中国商业进入第一个发展高潮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外籍人才在秦国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形成了泰国不问国籍、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这一政策的成因,从秦国内部来看,迫近西戎的社会环境、尚武的传统、愚昧敦厚的民族性格和好战的习性,使秦人形成了重武轻文的传统,导致秦国文人、知识分子缺乏.从外部来看,私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和自由流动为秦国重用外籍人才提供了人才基础.秦国有为君主为实现霸业,实行招贤纳士和任人唯贤的政策,也为秦国吸纳了大批外籍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这些人在为秦国的强大出谋划策的同时也为自己博得了功名和荣华富贵,实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嬴秦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民族,既选择崇阳和崇鸟双重的图腾崇拜,又在畤祭中不拘一神一地,是典型的以祖配天的多元化宗教信仰形式。赢秦又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民族,一方面是因为和犬戎杂居而不得不重视武力;另一方面,赢秦本身夸耀武力,崇尚武治。总之,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和对武力的崇尚共同构成了秦早期邦交的内核和外核,确保了嬴秦早期转型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8.
传统武术的表演具有日常实用性。大刀会和神拳是义和团的前身,大刀会和神拳起事的地点是直东地区的乡村。大刀会、神拳经常利用请看武戏聚集民众,夸耀武力。直东地区的乡村市场兼有群体性娱乐活动,为游浪武士汇聚提供了场所。晚清的村落庙宇具有团聚同族民众共同祭拜尚武先祖的功能。村落庙宇既有神圣祭祀功能,亦是乡民演示武艺的场域,教民建堂与团众建庙便形成矛盾,而教堂与庙宇的地基就成为义和团和教民冲突的空间性焦点。以乡村演拳和观看武戏为主体性功能的建筑空间构成了大刀会和神拳武力抗教的特殊场所,传统武术显示其具有巫术意味的实用性的同时,也展示出其独特的风俗学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物理拳种的源流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阐明了中国物理拳种的源流和意义。认为只有老子的物理拳法、拳种,方才是中国武术的根基与脊梁。只有清楚的了解老子的武术思想,方能正确的把握中国武术发展的脉络,真正做到继承传统,发扬“国粹”,以增强国人的自信心和自信力。  相似文献   

20.
罗马帝国的军事题材艺术是战争的产物。一方面,战争是其孕育产生的温床和摇篮,是军事题材艺术的创作源泉和动力;另一方面,军事题材艺术又以其特有的审美方式为军事服务,为帝王、将士歌功颂德,助长了罗马人的尚武精神,颂扬了战争,美化了野蛮的军事征服。军事题材艺术既起到了无形的军事教育作用,又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