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女性主义运动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漫长的革命.其中,对于女性气质的争议一直很激烈.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作者通过莉丽·布里斯科对女性气质从抛却到认可再到超越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女艺术家在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中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经历的艰难和困惑,以及女性主义的真谛.指出只有培养双性头脑才是妇女解放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思想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伍尔夫将它具化到文学创作当中,提出了一系列女性写作的可行方法。当今的女性主义研究,要么越来越意识形态化、政治化,要么越来越陷于精致深奥的理论,与创作和批评实践越来越远。那么我们回过头去重新审视伍尔夫留给我们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宝贵遗产,会让我们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伍尔夫"现代小说"理念的成型与俄罗斯艺术之间存有隐性联系。分析俄罗斯音乐、舞蹈与绘画艺术等对伍尔夫美学探索的影响,不仅可以准确理解伍尔夫艺术追求的来龙去脉,亦可见出俄罗斯艺术在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生成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到灯塔去》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在该作 品中伍尔夫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改革与创新,追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将意识流技巧成功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中。文本 中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人物构成了小说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讨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观”的成因。伍尔夫认识到性别身份是由社会造成的,是可以质疑和改变的,所以她认为女性写作应当致力于探索女性自身的生存体验,而不要用男性的价值标准来评判女性。她十分赞赏布鲁姆斯伯里集团所信奉的“双性同体”的性道德观,她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和女性的自我毁灭之间谋得平衡。  相似文献   

6.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权主义运动的经典作家,在创作后期,她摆脱了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及社会荣誉、头衔、地位等对作家精神的束缚,奉行“匿名”哲学,坚持“局外人”立场。在创作上积极转向大众,关注原始的天然之声;鼓励普通读者介入文学,努力弥合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7.
作为女权主义的代表,弗吉尼亚·伍尔夫给西方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点亮了一盏明灯。文中旨在追寻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内涵,探讨其思想对西方女权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毛剑利 《安顺学院学报》2009,11(6):27-28,58
英国著名女作家、文学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了双性同体这一观念,并将其引入文学批评领域,认为这是一种最佳的文学创作状态和批评标准。文章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依据,探索伍尔夫双性同体观的内涵以及它在作家进行文学创作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出版了五部关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传记、评传。作者虽然极力想呈现出伍尔夫的风貌,但是伍尔夫的传记所塑造的伍尔夫形象并不一定符合她本人的样貌。传记是作为接受者的作者对伍尔夫的一种认识,其塑造的形象又会影响到读者对伍尔夫的接受。因此,伍尔夫的传记既是接受伍尔夫的表现,也是其传播的途径。考察传记对伍尔夫形象的塑造,可以了解到中国接受伍尔夫的一个侧面,从而管窥不同时期人们心目中的伍尔夫是怎样的形象,进而揭示不同时期的文化语境和心态。  相似文献   

10.
两位意识流大师乔伊斯和沃尔夫在生活道路与创作生涯上出现的类同,有其历史必然性及文学必然性,而其差异对后代文学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英国著名女作家、文学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了双性同体这一观念,并将其引入文学批评领域,认为这是一种最佳的文学创作状态和批评标准。文章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依据,探索伍尔夫双性同体观的内涵以及它在作家进行文学创作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意识流作品。在该作品中,伍尔夫进行了小说技巧的创新。她熟练运用意识流的手法,从心灵意识片断把握人物的总体内心世界,同时将作者个人的意识和所塑造的人物心理相结合。在角色创造中,作者将人物角色背景进行清洗,通过角色的内心意识来塑造人物。同时,伍尔夫对作品进行了非个人化的叙述,把原本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凸显地丰满,进而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本从比较学中的平行研究角度逐一梳理分析萧红与伍尔夫写作技巧方面的异同,二人皆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视角跳跃,形象切割与形象变形等艺术手法来剖析人物心理,探究其灵魂深层的东西,以此揭示人物的心灵隐秘,她们的女性意识也在这些艺术技巧中有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伍尔夫的翻译与研究,由于纯粹艺术兴味的驱动而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之后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而陷入停滞。到了中西文学交流再度接续的新时期,伍尔夫汉译与研究,在中国文坛第二次现代主义热潮和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带动下,有了更加丰富的收获,伍尔夫的多元身份与文化意义也获得挖掘与阐释。本文结合时代变迁、政治干预和文化语境,将伍尔夫汉译与研究状况分为"民国时期"、"建国后到新时期之前"和"新时期以来到新世纪"三个阶段进行梳理,概述了其阶段性特征,反思了中国伍尔夫翻译与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维吉尼亚·伍尔夫提倡只有心灵的感悟才能把握生命的本质,这与法国哲学家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学说不谋而合。伍尔夫文学作品与伯格森哲学学说具有共同的现实基础,此外伍尔夫的艺术创作中鲜明地体现了伯格森的时间学说以及直觉主义认识论。因此,当结合伯格森直觉主义哲学学说去欣赏、解读伍尔夫文学作品时,能够更好地穿透表面现象,把握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岁月》中透过帕吉特一家众多女性形象的塑造,描绘了一幅女性成长的画卷。该小说于传统叙事中表露新意,不仅具有传统成长小说的自传性,而且,在人物的设置、顿悟的运用及婚姻主题等方面,对传统成长小说及女性成长小说既有继承,也有突破,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群体成长及社会生活的持久关注。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英国著名的现代派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非个人化"艺术理论及其在作品<海浪>中的具体应用,论证了伍尔夫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索小说形式的革新,探索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伍尔夫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王蒙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几篇新作曾被称为“中国的意识流小说”。两者的小说在艺术手法的选择上确有不谋而合之处,但在创作背景、思想价值取向、叙述策略、内部结构等方面存有显豁的不同。本文在以上各个方面的探寻中,对意识流小说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读者和文学批评家不仅将伍尔夫视为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和女性主义者进行解读,精神分析家更将她作为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对象加以剖析。伍尔夫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达罗卫夫人》中副线主人公赛普蒂默斯与伍尔夫本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折射出伍尔夫“心灵的幽暗处”(the recesses of the heart)。伍尔夫在刻画赛普蒂默斯这个人物时,已经有意无意地将自己植入他的身上。赛普蒂默斯就是伍尔夫的另一个声音、另一种真实。  相似文献   

20.
伍尔夫的早期信件记录了其在创作早期经历的种种生活和创作焦虑。她的疾病,发疯和自杀与这些焦虑相伴相生,不时中断其创作,从而造成消极的影响。这些焦虑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其早期小说中,为其主体性创作提供了具体的材料,决定了她对作品主题、结构和语言的取舍。伍尔夫的创新写作也证明了焦虑对创作的积极影响,并成为她创作的促发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