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在于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长远发展.这种理念在现代音乐教育中也大有用武之地,可以促进音乐教育体制的可持续发展与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终身目标.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教育要从学生音乐能力的终身发展出发,重视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价值,遵循学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还要着眼于实现音乐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形成开发民主、长远发展、多元智能和终身培养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相似文献   

2.
高校辅导员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不凡的发展历程,辅导员制度的建立既体现了我党政治文化在高校的融合与创新,又切合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理论。辅导员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特征表现为共性与个性、静态与动态之间的和谐统一。在辅导员制度文化建设中应坚持并倡导以人为本理念、创新理念、激励竞争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3.
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和意义。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根本指导思想,以教师教育为背景,阐释了专业建设是发展的环境,课程建设是发展的载体,制度建设是发展的保证,队伍建设是发展的关键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是指中小学教师为适应中小学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证其主体素质全面、和谐、自由和持久的发展能力不受损害的发展。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整个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诸环节中最具有动力作用的一个环节。在积极创造和谐社会、大力提倡科学发展的今天,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既需要内部驱动,也需要外部推动,它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在本质上是社会的。科学是在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社会结构体系中处于特殊地位,它的作用和价值是在社会中实现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以马克思科学观为指导,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走上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培育学生文化共生观成为课程目标。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影响下形成对多元文化的认识、理解、关怀、包容,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自身行为的态度倾向与价值判断。以文化共生为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其理论基础,并且课程培育学生文化共生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学校培育学生文化共生观的策略应该围绕着课程改革、教师素养和学生自觉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要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真正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就要借助文化力。文化力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方法,而且是一种象征企业灵魂的价值导向,反映了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献身事业的生活态度。搞好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在众多企业百舸争流、力求实现质的突破、争创国内一流企业的今天,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形成核心竞争力,能否实现长期、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四个角度审视了高校学风建设,认为学风建设的本质不仅在知识传授,更在于教育主体的精神与理念的构建,提出以生成、建构、开放的知识观来推动学风建设理念的重建;以隐性知识和课程的挖掘来构建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彰显教学的育人价值和学术价值,突出教育者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主动发展,凸显学习者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整体知识观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价值取向,与整体知识观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以人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体系是整体知识观的教育理念的有效载体,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化观之称为"观",就在其既以哲学的视角观察和思考文化问题,又以文化的视角充实和发展哲学问题,两者互为中介而融合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新文化观,它包括文化存在观、文化实践观、文化价值观。文化存在观认为,"三"是文化形态存在的基本方式,包括生活形态的文化、生产形态的文化、生命形态的文化;文化发展的三维属性,启示我们去把握三个不同等级的规律,即落后民族文化建设规律(个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特殊)、世界文化建设规律(普遍);科学技术的三维方式,包括作为生产力的科学、作为生产关系的科学、作为生产方式的科学。文化实践观认为,"三"是文化实践的基本方式,即教育创造了独特的三维方式,包括作为社会实践的教育、作为经济实践的教育、作为人本实践的教育;文明进步可归纳为三维类型,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理想追求包括三维境界,它以追求和谐、追求创新、追求幸福为最高境界。文化价值观,是指通过对商品内在的价值考察(客体)、对认识选择的价值分析(主体)、对行为规范的价值判断(主客体),从而揭示出人文生活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强调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形成良好生态效能;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驾齐驱,促进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形成良好经济效能;强调以人为本,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现实基础,形成良好社会效能;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形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底色,主动融入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扬弃西方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和中国传统生态观的多重超越。  相似文献   

12.
拉祜族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都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试图以宗教仪式、民间文学和日常习俗等为视角,来分析拉祜族传统的文化生态观,以丰富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上探索适应于拉祜族山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劳动观反映人们对于劳动的一般看法或根本观点,影响劳动者对于劳动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与价值实现。劳动观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人类劳动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基础性、导向性意义。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视角来审视,劳动观教育主要体现为劳动创造观、劳动社会观、劳动尊严观、劳动幸福观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以来一些明星企业走过的历程,存在不少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严峻问题,诸如“造大船”现象、“百货店”现象等。要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进行品牌建设与管理,采取各种战略,依据自身的情况,具体策划,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集中建立和维持品牌形象,借助品牌的化、价值、个性的长期效应,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邓小平理论中的教育思想,并从教育基础观、教育发展观、教育质量观、教育建设观几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对教育发展的远见卓识,及其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云南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中的生态观,通过宗教信仰、习俗禁忌、民间口传文学等形式表现出来。尽管它是直观的、朴素的、经验性的,有的甚至是虚幻的、迷信的,但从文化视角看,它蕴含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遵循向自然适度索取等生态伦理思想,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神山森林文化保护了民族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民族生态价值观提供了认识和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道德自律意识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价值”是一切教育评价活动的真正根基与逻辑起点,也是我们重新思考与审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评价发展导向与有效性的根本前提.教育评价价值观经历了从“价值无涉”的完全中立,到代表强势群体利益诉求的“价值一元论”,再到当前承认多元群体利益的“多元价值观”,这一演变趋势充分表明:基于对话、协商与建构基础上达成的价值共识不仅是当前学前教育评价价值判断的基础与平台,也是有效抵制教育评价霸权主义、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示范性高中建设不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应首先考虑思想的建设和观念的建设。协和中学的活的灵魂是协和教育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这一思想观念指引下,本文结合现代课程观、现代管理观和现代人才观,阐述了从精神、物质和制度上构筑起来的协和教育生态文化,从而加快示范性高中的建设,为实现广州教育强市服务,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9.
赵学文 《甘肃教育》2011,(15):24-25
当前,文化建设成为学校竞争与发展的一个新途径,成为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新飞跃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它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育人方向、管理模式等方面,蕴藏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20.
线性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东阳古道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应借助东阳良好的旅游业基础,找准定位,注重保护,强化体验,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