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小杰 《高中生》2011,(11):58-58
泾渭二水清浊异流,汇而不混。人们常用“泾渭分明”比喻界线清楚,是非分明。此成语指的是泾河与渭河交汇处(西安市北草滩西延公路桥至临潼河段)的一种自然景观。“泾渭分明”自古有之,非人工所致。然而,“泾渭分明”经过了不同时期的演变,一泾一渭,孰清孰浊,百家争鸣,古今难辨。  相似文献   

2.
积累成语的时候,我们常会遇到一些近义的情况;做成语题时,常因近义成语的干扰而使我们难辨析孰对孰错。笔者在积累辨析近义成语时采用造句的形式,把近义的两个成语放在一句话里来识别:1.爱财如命一毛不拔葛朗台爱财如命的本性体现在行动上就是一毛不拔。2.爱憎分明泾渭分明我们面对一些泾渭分明的事情时一定要有爱憎分明的情感。3.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他一生安分守己,做事也常常循规蹈矩。4.安之若素随遇而安当我们身处困境时要安之若素,这样才能在任何环境下做到随遇而安。5.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我们提倡按部就班地做事,循序渐进地完成任…  相似文献   

3.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汉语语文工具书,但是由于收录的字词量大,参与的人员多等原因,其中还存在着不足或可以商榷的地方。其中有"独"与"孰"、"熟"通假的说法,本文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独"与"孰"、"孰"上古音不同,"独"与"孰"只是在代词"何"的意义上是相当,而且文献例证只有一例,所以本文认为"独"与"孰"、"孰"通假的条件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高三<思想政治>教学中,同学们对"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孰重孰轻、孰主孰次的问题展开了争论.一些同学认为国家权力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权力决定权利.  相似文献   

5.
当代企业管理可以从《孙子兵法》治理军队的谋略思路中寻求借鉴和启示。企业家应从《孙子兵法》"主孰有道"、"将孰有能"、"法令孰行"、"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思想中寻求"主必有道"、"将必有能"、"令必素行"、"士卒必练"、"赏罚必明"的企业管理之道,并长期坚持,必将有益于提高企业管理效果和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6.
2020年5月25日,笔者在家乡广东省佛山市进行航拍时发现,顺德区甘竹滩两侧出现了"一水双色、泾渭分明"的景观(如图1所示),颜色呈"一绿一棕". "泾渭分明"景观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相汇河水的颜色差异大;二是相汇河水的流速相近,"势均力敌"才能造景[1].这种景观在大自然中广泛分布,但成因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7.
"学"和"教",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概念和关键事件。但是,因"师教生学"、"重教轻学"的惯习影响,很少有教师对"学"与"教"的内涵、特质以及孰主孰从、孰先孰后的关系等作系统深入思考。事实上,唯有对"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学什么更有价值"、"怎样教能更好地促进学"等问题作深刻思辨和清醒认识,学校教育才能实现"重教"向"重学"转型、"为学而教"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8.
当前,初高中教师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少之又少,可谓"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初高中教学也是一种坚守  相似文献   

9.
由于灵长类资源丰富,古代中国人积累下了大量有关猿猴的认识。这些记载分散于历代文学、史学以及名物博物书籍。中国古代认知结构中关于猿猴辨识表现为重直观、重感性与重实用,关注动物的形貌、习性、感官表现以及其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用拟人视角和人伦标准去看动物,强调动物于人的利害关系,而忽略生物体本身。对于猿与猴孰"善"孰"恶"、孰"优"孰"劣",中国人却发展出丰富的认知与文化表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用"烧饭"过程中的"频频掀盖"来比喻"月考",有些滑稽,但也不失形象。其神似的关键在,把教育视为一种产品的制造,把定期观测生产进度作为管理的基本手段。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路被追逼,也许分数还真被逼着提高了,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得失到底孰少孰多!  相似文献   

11.
双音节词"孰与"是由"……与……孰……"结构派生而来.当"孰"由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的类推作用位移到"与"的前面时,表示比较维度的X就随之产生了位移,并在语境或语言习惯的影响下最终消失."与"并列连词的性质逐渐消失而演化成一个介词成分,"孰"的指代性逐渐减弱,在句中和"与"的关系一步步密切,最终两者结合成只表示比较的双音节词"孰与".在这个过程中,说话人的移情焦点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钱穆先生的著作可以分为思想、历史和文化三大部类。其中文化类著作凡十余本,皆出于他对中国文化生死存亡的忧心与关切。钱穆先生研究中国文化的初衷,乃在于了解中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找出今日中国自救之道。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乃在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指出中国文化对于未来世界的贡献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13.
你平时喜欢阅读纸质书还是电纸书?纸质书厚重有质感,电纸书方便携带与下载,很难说孰优孰劣。面对两种不同的阅读媒介,你会经常纠结到底用哪个吗?文中的"我"就是这样一位"纠结"的人。不过最终她做到了,达成了一个电纸书和纸质书共处的"完美结局"。她是怎么做的呢?请看文章。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竞相进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那么,怎样引导课堂争论,培养创新精神呢?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种鸟,名字叫做青鸟,是专门传递信息的瑞鸟.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其中的"青鸟",指的就是这种鸟.因为"青鸟"传递关爱,而且不辞辛苦,后来,人们就把"青鸟"当作了吉祥、幸福、关爱、奉献的化身.多媒体与黑板,孰优孰劣?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考试与教学孰重孰轻"、"新课程改革中的新旧冲突"是两大必须解决的矛盾。解决好了这两大矛盾,必然会有力地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7.
美籍华人蔡美儿的一本介绍自己育儿经验的《虎妈战歌》,引发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辩论,誉之者认为"虎妈"式的严厉教育对过分崇尚自由、尊重个性的美国教育简直就是一颗"精神原子弹",贬之者认为"虎妈"式教育是对儿童的虐待和摧残,甚至说成是"中国母亲的悲歌、中国教育的哀歌"。笔者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虽然对中、美教育孰优孰劣谈不上有什么高见,但是对这种"虎妈式教育"现象却是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18.
择生     
许骥 《大学生》2013,(7):66-66
正广东话里有个词叫"择生",非常好用。例如,采访主任(相当于采访部主任,我们平时称"采主")通知各位记者,下午主编要找每个人单独谈话,目的是为了决定裁员时孰去孰留。通知时,采访主任会附加一句:"大家自己择生。"你或许已经会意了,所谓"择生"的意思,就是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是一种极为灵活的人生观。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多少都要学会"择生"。比  相似文献   

19.
炒股,有"动"、"静"之分,"短"、"长"之别,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前者称之为短线,好比"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目的是想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好处是进退自如、机动灵活,缺点是操作频繁、难以把握,弄不好"不如不弄",甚至"聪  相似文献   

20.
徐曦雯 《甘肃教育》2014,(21):87-87
正一、"文"与"质"的主次关系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但对大部分初中学生而言,却难以做到,他们往往只能顾及其一。那么"文"与"质"到底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教师应如何拿捏二者分寸呢?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自己当初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