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使人变得聪明睿智。古今中外许多名人以书为伴,将其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他们酷爱读书,把它当作人生的一大乐趣,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听一听名人们对书的比喻,这些发自内心深处的赞誉无不给人以极大的启迪,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去读书。  相似文献   

2.
寓意深刻的比喻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使人变得聪明睿智。古今中外许多名人以书为伴,将其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他们酷爱读书,把它当作人生的一大乐趣,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听一听名人们对书的比喻,这些发自内心深处的赞誉无不给人以极大的启迪,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去读书。力量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阶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兽性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高尔基良师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朋友当我第一…  相似文献   

3.
《新作文》2006,(4)
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获取间接知识的捷径。书是知识和信息的集装箱。人一生中大量的间接知识都要从书本中获取。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辨别能力弱,读书是最好的汲取营养的方法,书就像阳光雨露陪伴着我们成长。读书好比爬山.登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比耕耘,汗水流得越多,收获越丰富。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在80余年的读书生涯中,把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精选、解言、知意、明理。这是一种有选择、有步骤、学以致用的读书方法。“精选”就是读书要有选择,要选些有价值的书读。读前要把书分类:即精读的书、泛读的书、翻阅的书。读书时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系统地阅读,把有效的时间用在有用的地方。“解言”就是读书要弄懂文字、扫清文明白。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理解书的内容。“知意”就是读书不能只注意字面上的意思,还要看到字底的意思,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层含意。“明理”就是读书时仅仅弄通…  相似文献   

5.
读书·遐思     
喜欢读书。在校园门坎外朝里面张望时喜欢读书。站在校园作学生时喜欢读书。跨出这个校园,走进另一个校园,从与人叫老师演绎成别人朝我叫老师,仍旧喜欢读书。喜欢读各式的书。爱找文学的书,爱找政治书,爱找谈天说地的书,同样爱找几乎分不出应归为哪类的书。喜欢读各...  相似文献   

6.
读书·买书     
读书,讲究“心静”。晚上,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灯下,书便是你的好朋友。它娓娓动人地讲述许多新鲜的故事,告诉你许多人生哲理和做人的道理。于是,你没看几页,就忘却了自己,飘然飞进了书中那个世界,同书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为他喜,为他悲。主人公的命运,总是牵动着你的心肠。读书,你总是用眼用心与它交流,直到静静地耐心地听它讲完,又重复它的主张,被它说服为止。然后你既学了它所讲的道理,也钦佩它的博学。读书,可以使你获得许多宝贵的知识。买书,其乐在于寻找和发现。来到书店,面对着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书籍,光那五…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分析 《捡石头的故事》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作者通过“商人捡石头”的故事引入来比喻读书,从而使读者体会到书是最贵重的珍宝。作者还通过自己的读书经历,阐明读书的益处,激发读者的读书热情。  相似文献   

8.
剧作家魏明伦自幼酷爱读书 ,对于读书有独特的心得。他认为读书要有韧性、记性和悟性。有韧性没记性 ,书是死书 ;悟性至关重要 ,一举则满盘皆活。然而单有悟性而没有记性 ,就等于没有库存 ,犹如“皮包公司” ;没韧性则建不成大仓 ,好似“短途小贩”。倘若“三性”俱全 ,那么才能称为“知识富翁”。魏明伦的“三性”理论颇有道理。读书而没有韧性 ,不可能把书读好。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曝十寒 ,读书做学问尤其要有锲而不舍的韧性。我国著名散文家秦牧 ,有一次在谈到读书需要韧性时 ,深有体会地说 :“保持毅力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得和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听作家讲故事,其实就是阅读作家写的书了。而读书有三种境界,一曰为功利的读书,二曰为事业的读书,三曰为人生的读书。  相似文献   

10.
一读书主要靠自己。有好的老师当然很好,没有好的老师,一个人也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把书读好。象任何事物一样,读书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听(听课)——看(自学)——用(查书)的发展过程。听课要抓住重点,弄清基本概念,下课以后光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行,我主张多做习题。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炼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题目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懂;即使所有题目全都做出来,也并不一定说明你全懂了,因为做习题有时只是在凑凑公式而已。如果知道自己懂在什么地方,不懂又在什么地方,还能设法去弄懂它,到了这种地步,习题就可以少做或不做。所以有的教科书就根本没有习题。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这个道理。到了某种时候,课程都不一定去听,自己能看书,又掌握了工具,包括文字的和实验的工具,就完全可以自学。一本书从头到尾循序看下去总可以看得懂。再进一步,你也可以不去多看书,因为世界上的书总是读不完的,一个人总不能当一个会走路的图书馆。这时就要学会查  相似文献   

11.
当年鲁讯先生曾以吃东西作比喻,主张读书不能光讲味道,还要讲营养。这一比喻确乎生动、贴切,很值得深思。 书,素来被称为“精神食粮”。英国思想家培根就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可见,书这种“精神食粮”的营养价值,表现在开阔胸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然而,时下有些朋友特别是年轻朋友在读书之时,往往偏重味道而不重营养。他们认为有味道的  相似文献   

12.
林自仁 《师道》2003,(1):55
我从小读书十几年,长大教书几十年,生来与书有缘。读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书,给人知识,给人力量。对我影响最深的书,要数《高玉宝》这本自传体小说。那是一段难忘的往事。1952年冬,我在家乡辽宁省朝阳市顺兴隆高小住宿读书。一天晚上,班主任任海鹏老师拿来一张《文汇报》,让我们学习高玉宝写的《我要读书》。在煤油灯下,我们几个同学围坐在一起,听张勤同学朗读。听着听着,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哭了,最后张勤也泣不成声了……高玉宝的童年也太苦了!和旧社会的高玉宝相比,我们在天堂呢!自从学习《我要读书》以后…  相似文献   

13.
我的教师生涯已有30余年 ,与书打交道49年 ,从我的成长经历来看 ,我是遵循着读书—教书—教研—写书的阶梯不断攀登的。读书读书是心灵活动。“读书看报 ,求知之道。”学生取得知识获得技术掌握本领需要通过上学读书学习 ,由不知到知之 ,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只有经过勤奋读书刻苦学习 ,才能将古今中外的知识技术本领汇集脑中 ,日积月累 ,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 ,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才。没有条件上学读书的人 ,更要读书学习 ,通过勤奋自学刻苦钻研 ,学到知识技术本领 ,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才。读书要有选择 (特别是青少年更应如此 )…  相似文献   

14.
识字教学改革一览听读识字“听读识字法”是指儿童尚不识字时,听别人(或录音)读书,听会记熟诗文之后,儿童再自己反复读书,用记忆中的字音、字义与字形对照,一回生、二回熟,渐渐地,边读书边认识了书中的汉字。在小学,通过听读认识汉字以后,再把整本书中的生字按...  相似文献   

15.
有个小朋友不爱读书,常把书丢在角落里。书在那里久了,里面便滋生出一种小虫子,叫做蛀虫。一天,一只蛀虫觉得呆在书里很闷,要像那个小朋友一样,去外面玩。于是,蛀虫爬出去,朝着小朋友最爱去的方向爬。  相似文献   

16.
<正>从前有一位大哲学家,说到读书的好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思是说,读了书可以做大官、获厚禄、住豪宅、娶年轻漂亮的太太。诸位听了笑起来,足见诸位对于这位哲学家所说的话不十分认同,现在我就讲所以要读书的别的原因。为什么要读书?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  相似文献   

17.
我在采访幼儿园和家长时,经常遇到关于孩子读书的问题。当然,婴幼儿不会自己读书,他们是靠耳朵“听”书的。因此,父母便  相似文献   

18.
<正>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热思考: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你读书提升了你的智慧吗?你读过没有用处的书吗?刘向将读书比喻为治病之药,很形象是吗?不,他只是道出了"吃苦读书"的价值之一而已。读书的目的之一,是学以致用。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如果  相似文献   

19.
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书。爸爸经常给我讲故事,我躺在床上,在柔和的灯光下,听着爸爸给我读书。我被书上那些奇形怪状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所吸引,从一开始单纯地听变成了边看边听。渐渐地,我认识了许多字,开始自己读书了。"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书成了我最好的伙伴。在书中,我认识了白雪公主、灰姑娘、罗兰、玛丽、宙斯、维纳斯、杨过、小龙女、赵敏、基督山伯爵,我了解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欧洲各国的文化,我知道了风的形成、水的变化、有毒  相似文献   

20.
书,人们把它称为“良师益友”、“解闷朋友”。这个比喻对我来说是再贴切不过了。 古往今来,人们赞美书的名言名句成千上万。在记忆的心扉中,读书的生活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书就像一幅幅耕耘画,它带着我们去领略人生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