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对历史科学和中国历史研究有执着的探索精神,坚持不懈,从善如流,顺应时势,知不足就调整:他的“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和发展和他及时、准确地观察和分析美国中国学发展状况和趋势有关,当然也和整个美国中国学与国际局势发展大背景有关;他由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到“中国中心观”,再到对人类明共性问题的探索,这一历程与他受到史华兹的影响分不开;他不主张两种化的一般比较,而主张一种化在两个时间点内的研究.注重历史变迁中比较敏感问题的研究方法。这几点,不仅反映了柯本人的清史研究特点,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代美国清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特色和现状。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辽宁人民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辽宁《清史简编》编写组编的《清史简编》上编和戴逸主编的《简明清史》第一册,叙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清代历史。清代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清史的内容丰富,问题复杂,资料浩繁。而过去的研究力量分散,成果不甚完整,建国三十年尚无清史问世。该二书的出版,无疑是填补了空白,有利于促进清史研究和教学。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后期以降,伴随着日本社会的近代转型完成,其历史研究也从经学的附庸,蜕变为独立的近代学科.至少包含有训诂与文字学、考据学、文献考证学、科学史学四个方面的日本史学传统研究方法,被运用到中国历史,特别是清史研究中,从而取得了巨大成果.  相似文献   

4.
萧一山的民族革命史观及其清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一山(1902-1978)是找国现代著名的清史学家。他本名挂森,号非字,江苏锡山(今徐州市)人。自二十年代初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即开始研治清史;并发表《清代通史港上,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几十年来,在清史研究领域纵横驰骋,先后写成《清代通史》三大卷及《清史大纲》、《曾国藩传》、《清史》、《中国近代史概要》、《洪秀全传》等专著,同时搜集整理出版了《太平天国丛书》第一集、《太平天国诏渝》、《太平天国书翰人《近代秘密社会史料》等文献汇编,其成果之今且乐宫,可谓独步一时。鉴于他对现代清史学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在海内…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史应该是晚清史加中华民国史,但并非简单相加就是中国近代史。现在还很少有书名为《晚清史》的著作,我仅见到《剑桥晚清史》和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这两部著作都是专题结构,应称为晚清史专题。标题为《中华民国史》的著作有几种,但它们都不是断代史,而是专门史。  相似文献   

6.
最近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清史研究概说》一书,以其独特的学术性与强烈的实用性,可满足初学与深研两种层次的需要,为目前治清史者必读的参考,该书有如下一些优点。一、内容丰富。全书共分五编,不仅叙述了八十年来清史研究的脉络,主要论题及仁智之见,还辟专编介绍了清史史料及重要清史专著,又附各类报章杂志的清史研究论文索引,藉此,研究者便可对八十年来清史研究的基本情况一览无遗。其中,概述专题研究的第二编为全书的主体,分为十一个大类,每类下又分专题,逐一清理、评述,用力之勤,分类之细,包罗之广,颇益研事。尤可称道的是,著者不惮烦苦,将几十年来最具代表  相似文献   

7.
美国清史研究会主编了一份专门性刊物《清史问题》。这份刊物“发表关于从各方面观察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学、哲学、艺术以及书志学方面的论文”;同时也“刊载会议、展览、出版的消息和清史研究报告”。每年出版两期(一九七四年起分别在十一、十二月印行)。从一九六五年创刊到现在已连续出版十四年,共二十八期,另出鸦片战争增刊一册,人名录二册,计共发表论文、通讯、报告、书评等一百四十七篇。  相似文献   

8.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晚清政治史既是中国近代史政治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广义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的国内史学界借助清史资料建设"黄金时代"的东风,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从多个视角对晚清制度史、晚清历史事件与人物、晚清中外政治关系史等进行了更为充分、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其中,晚清制度史和事件史,仍旧是晚清政治史研究领域的重心。晚清史的整体研究仍在成熟、稳健的学科发展中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论清代驿站的组织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邮驿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清代邮驿制度在中国近代史和清史研究中却很少有人涉及。清代驿站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并配制了役夫和驿马、驿车、驿船等设施,清末的腐败现象和近代电讯交通业的发展,是清代驿站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对中国古代人口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古代人口思想教学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应注意各朝代建朝之初人口思想的教学与研究;二,应注意各朝代高峰期人口思想的教学与研究;三,应江意战争时期人口思想的教学与研究;四,应注意对皇帝人口思想的教学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自1911年清朝宣布逊国,以《清史稿》之编纂、肖一山著《清代通史》为标志,正式揭开了清亡后清史研究的里程。迄于今,已历90余年,清史研究从未间断,而以近20余年的研究为极盛。即以清断代史为例:先有戴逸的《简明清史》,后有郑天挺的《清史》、中国人大清史所与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合著的《清代全史》(全10册)、杜家骥的《清朝简史》、李治亭的《清史》(两卷本)等书相继问世,已是前70年数倍之多!论文之多,更是以万计。改革开放20余年来,清史研究之盛,远远胜过前70年的总和。  相似文献   

12.
为纪念承德避暑山庄肇建300周年而举办的中国·承德清史国际研讨会是"本世纪清史学界的一次盛会".会议主要研讨了避暑山庄的历史发展及其地位与作用;避暑山庄与外八庙园林建筑艺术;避暑山庄兴建所反映出的清朝统治者的思想、意识及政策;木兰围场、避暑山庄的兴建与清朝对蒙古治理的关系及木兰秋狝衰败的原因;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研究等问题.此次研讨会大大拓展了避暑山庄研究的思路、领域,开阔了视野,必将推动着避暑山庄研究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对于清史研究的深入与清史编纂工作的开展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魏文享教授     
正魏文享,男,1974年生,湖北安陆人。历史学博士,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史方面的研究。2001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后留所任教至今。2005年晋升副教授,2009年晋升教授。2004年10至12月至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访学,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美国Texas AM大学访学。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国家清史编纂工程、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多项。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相似文献   

14.
李宗侗,中国现代史学家,早年留学法国,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中法大学及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学界对李宗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学术背景,中国古史研究,清史、史学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和广育后学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孟森治清史的著作代表近代清史学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孟森的清史著作,以收入《明清史论著集刊》上下编的论文质量最高,《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则是研究心得与一般史实的汇编,具体反映出孟森不同寻常的史识。孟森的清史研究是以政治史为中心,以旧的著述形式中表现新史观,研究中能着眼全局又能探微发覆。  相似文献   

16.
张采民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庄学研究、汉魏文学研究、唐诗研究等方面颇多建树,先后出版了《建安七子诗笺注》(与郁贤皓合作,巴蜀书社1990年)、《新编先秦诗歌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作者从事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的经验,从意义,做法,成效,经验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李文海教授,著名历史学家。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全国高校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955年5月,李文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研究班,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清史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党委书记、校长等职。在长期承担繁重的学术和教育行政工作的同时,李文海教授从没有松懈过自己的学术研究。他以惊人的勤奋,在中国近代史的诸多领域努力耕耘,取得了丰…  相似文献   

19.
陈文俊 《时代教育》2012,(1):169-170
首届"满学与清史研究"研习营于2011年7月在北京举行,海峡两岸学者共同探讨了满学和清史的相关课题,包括红学、新清史、清代契约文书、满文文献翻译、明代辽东的女真人、满文的转写法、满族史中的口述与田野、满学研究中的朝鲜史料、清朝的多元统治、庄头户口册及田野调查、老满文研究、满文档案的编译出版等诸多问题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涉及清代政治、经济、民族、宗教、语言、文字、文学、文献等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0.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四课是“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我在上这一课的时候.考虑到“活跃”在此的意思是指“明清之际。除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传统儒学之外,还出现了对儒学传统教条进行多方面的批判与修正的新思想”,于是用了一个关联导人——清史专家对清史研究传统观点的批驳和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