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悸动心曲》是库切的一本文学评论集,收录了其对于21位作家的评论文章,库切紧紧围绕这些作家的作品进行阐释、分析和解读。本文通过梳理这21篇评论文章管窥库切评判文学之标尺的3个主要方面:关注历史书写、聚焦伦理道德以及讲求文学形式。上述3个方面是库切衡量一切文学作品优劣的不可撼动的标尺,也是其自身文学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由于语言文化存在差异,翻译活动存在时翻译损失便与之相伴而生。较之其它类别的翻译,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尤为明显,翻译中更是有得有失。在文学翻译中,对因各种因素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必须的。《德伯家的苔丝》原著不论在语言内容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独具特色。张谷若先生在其中译本中大胆运用各类补偿方法,在语言、文化、风格上都较好地表达了原文。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他坚持三十年用英语写作,创作出许多轰动欧美文坛的作品。虽然他在文学翻译上的成就与他的文学创作相比要逊色得多,但仍是他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注意。本文对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作品进行论述和评析,从而指出他在翻译领域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讨论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差异,首先介绍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特征,并在两种文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特点,讨论两种翻译之间存在的区别。然后再根据实际案例,分析二者在翻译策略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国内翻译补偿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对翻译补偿研究的范围仍比较狭窄。为了深入研究翻译补偿理论,文章对文学翻译及其翻译补偿研究的形势现状进行分析,着重对翻译补偿策略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从增益,概略法,替代法,加注(文本外加注)四个补偿策略理论结合Howard Goldblatt所译的莫言小说《檀香刑》进行分析,提出翻译补偿策略需要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6.
连伟煌 《英语广场》2016,(12):17-18
琼·博厄斯-贝耶尔的著作《翻译文体学研究》提及了有关"关联理论"的内容,并对其作了简要介绍。其中第二章2.3小节重点谈及了"关联理论、翻译中寻求关联"的内容。本文试图以该部分内容为基础,以自己的翻译实践或现有译文为例,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文学翻译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7.
译坛上关于归化与异化孰优孰劣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策略,二者不是互相敌对、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本文以《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习语翻译为例,试图对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作一探讨。鉴于异化翻译有益于民族文化身份的保持,笔者以为应在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中逐步增大其比重。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非文学翻译的质量无法跟上市场需求,而外语教学又更重视语言学和文学,与实际的翻译活动有脱节。因此,有必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非文学翻译队伍。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认清楚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通顺地道”一直是许多学者对文学翻译的要求。但文学译文的语言并不能真正做到完全的地道,相反,其语言既有规范地道的译入语成分,又保留了原语的一些特点,是一种独特的第三类语言。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也不乏“第三类语言”的存在,这说明第三类语言的存在是普遍的、必然的。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应大力提倡在文学翻译中使用“第三类语言”,以达到文化交流和丰富语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论自问世以来,在西方译界早就遭到质疑,但是凭着目的决定手段的观点在中国译界得到广泛应用。诺德在《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中回应了目的论招致的多项批评,并且根据目的论提出了一套文学翻译理论。通过对历史上文学翻译观考察,以及目的论被应用于文学翻译中的分析,可以发现许多研究者并未认清Skopostheorie的真面目,运用此理论盲目分析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11.
陈嘏在《新青年》、《小说月报》、《东方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域外小说、戏剧的翻译以及译介论文,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翻译家。他具备真正的翻译意识,视界宽广,以其翻译实践配合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与思想启蒙运动,并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发展开拓了视野。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翻译述略——兼论文学翻译迟到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十分重视文学翻译理论。文章主要从译者、译作与文学翻译的标准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大公报·文学副刊》这一探讨文学翻译问题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译者自身素养与态度、译作的选择、文学翻译的规范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殖民背景之下,流散主体在遭遇"他"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的身份认同感。后殖民文学是流散主体身份认同叙事中最具代表性的演示。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人物J.M.库切因自身的流散经历遭遇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故而在《等待野蛮人》构建出一种动态的、复合的流散身份。经历了"流散"后的库切和"野蛮人"最终在"寻根"之旅中获得了自我对流散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学翻译成为翻译的主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而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化层次翻译观的角度来加以解释。根据化层次翻译观的观点,作为跨化交流活动的翻译,其译语的取向必须要考虑目的语化深层因素的影响,以及它对源语化的认同。基于此,章试图将学翻译置于跨化交流的总体环境下,运用化层次翻译观的观点来对我国一百多年以来学翻译的发展过程进行初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6.
现有的翻译思想史研究流于史料汇编,大多从译者和论者的角度阐述个人思想,总结理论,没有与翻译理论史区分开来。王宏志的新著《翻译与文学之间》以晚清、民国为时代背景,以"翻译与政治的关系"为主线,以发生在文学领域的翻译事件为主要对象,不仅重视名人言说和翻译观念,在研究方法上也注重对翻译现象与宏观文化语境之间的互动式阐释,揭示了具体翻译行为和事件背后更深层的社会价值观和群体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角度,探讨五四运动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翻译文学的影响,并着重探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翻译文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最后基于以上研究,进一步探讨该研究对全球化大环境下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翻译文学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义及应该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以英国短篇小说大师曼斯菲尔德的代表作<园会>为例,从思想表达的角度分析语言的前景化现象.通过论证可得知,翻译前景化现象就是翻译文体.前景化现象的翻译体现的是翻译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艺术,而且是两种文化的转换。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决定了文学作品翻译的不可译性,因此,翻译过程中补偿手段必不可少。但是补偿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必须尊重原作者,不能曲解作者的意图,或是任意增减原文信息,出现"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文学翻译补偿原则的研究对于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使用补偿手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圣经》典故翻译对中英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著作,也是杰出的文学作品,大量出典于《圣经》的文学典故,与世界各国文化相互融合,《圣经》的典故翻译就对英语语言文学和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