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清徐松《登科记考》三十卷,取舍审慎,考证精密,参考价值甚高,是一部研究唐代文史必不可少之文献。然以一人之力,考一代科举之制,疏略在所不免。岑仲勉先生作《登科记考订补》,自后,施子愉、张忱石、卞孝萱等先生亦多有正补。笔者从事唐人考索工作,《登科记考》为案头之书,使用频率颇高。在使用过程中,时有所得。现稍为归类整理,分为"补名"、"摭遗"两个部分。"补名"是考书中所列有姓无名者之名,几十二人;"摭遗"是补登科而书中遗漏之人,凡二十一人。二者合计,共三十三人。  相似文献   

2.
《尚书》是"六经"或"五经"中最重要的一经,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文献中,《尚书》多被称为"书",如《论语》、《左传》、《孟子》、《荀子》等皆以"书曰"称引今《尚书》文。然《尚书》之称始于何时?迄今尚有争议。《墨子·明鬼下》云:"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何故也?"有人以为此"尚书"即指《尚书》,实误。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云:"案‘尚书夏书’,文不成义。尚,与上同;书,当为者。言上者则夏书,其次则商、周之书也。此涉上下文‘书’字而误。"可见所谓"尚书"是"尚(上)者"的误写,《墨子》中并无《尚书》  相似文献   

3.
一、尺牍释名及尺牍文献的起源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七片部云:"牍,书版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牍,专谓用于书者。"先秦时《周礼》、《仪礼》中多有版、方之词,皆牍之谓也。当时的版牍多用于表示户籍和名籍。从形制而言,牍与册、牒、椠均有所不同:牍多用木质,一尺见方,而册(策)多用竹简,狭长,中间有编连的丝绳;牍与牒虽多用木质,但牍较之牒为厚,牒则为小木札,所谓厚者为牍,薄者为牒;椠与牍相类,但粗者为椠,精者为牍。由  相似文献   

4.
《清史列传·儒林传》四卷,殆就有清国史馆后先纂定之《儒林传》稿集录而成.其稿杂出众手,各传精粗不一,其中不无记事、年月舛错者.然其传记颇多出于《清史稿·儒林传》之外者,记事亦较《清史稿》为详,故学者考论清代学术人物,仍多取资于是书.余前尝录考订札记十数事,为《〈清史列传·儒林传〉考证》;今续录十二事,以补前考所未及.  相似文献   

5.
清乾隆间邵晋涵等辑《旧五代史》,以《永乐大典》为主,参取《册府元龟》等书,编录为一百五十卷,大致得原书十之七八。清人辑佚书逾千种,就编纂的学术质量来说,自当以此书为冠。当然,亦并非无可议之处。如《大典》披检多有遗漏;《大典》引及者始为立传,未充分利用《册府》;《大典》、《册府》以外典籍引及《旧史》者,尚多漏辑。凡此之类,前人已多有言及者。中华书局校点本仅就清辑本整理,未作新的辑补。陈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工具书的发展史上,历史年表是源远流长的。从《史记》开始,就有了年表(世表月表等)。《汉书》继承这一体例。《后汉书》、《三国志》没有年表,受到读者的批评。对于“正史”中没有年表者,后人为之补撰。对于“正史”中有年表而内容不免错、漏者,后人为之校正、考订。千百年来,蔚为大  相似文献   

7.
读2004年《文献》第1期杨成凯《徐乃昌卒年补说》,他说徐氏卒于1943年是对的,但我还可再作补充。一、杨文引用《郑振铎年谱》1943年段披露的郑振铎日记:"得徐积余先生讣闻,为之愕然(卒于四日申时)。"这当然是确证。我还可举胡朴安先生1943年写的《病废闭门记》为证:"二十七年(1938),徐积老患脑溢[血]之症,我二十八年继之。……积老长我十年以上,刻书甚精,如《积学斋丛书》、《随庵丛书》等,皆是有用之书,不是装饰品之诗文。惜病废五年后,于民国三十一年(按,"五年后"当是民国三十二年)弃世,伤  相似文献   

8.
《绝妙好词》七卷,弁阳老人辑。弁阳老人,是宋季遗民周密晚年寓居吴兴弁山之自号。周密不汉是宋之学者,也是宋之词人,以学者之目光、词人之情性选编《绝妙好词》,则无愧为宋人词选之最。故张炎《词源》云:"近代词人用功者多,如《阳春白雪》,如《绝妙词选》,亦自可观,但所取不精一,岂若周草窗所选《绝妙好词》之为精粹。"又云"惜此板不存,恐墨本亦有好事者藏之。"故历来传本绝少,元、明二朝鲜有传者,清康熙初,朱彝尊编《词综》时,仍未见及。惟虞山钱曾王述古堂藏有元抄本;毛子晋汲古阁藏有精抄本。嘉善柯南陔与钱曾王有  相似文献   

9.
就徐行可旧藏钞本《北齐书校勘记》和《欧阳行周文集》略加识语,以例证徐氏收藏钞本之精;考证约匕齐书校勘记》钞写时间,并通过与点校本约匕齐书》比对,指出该书存在劳而少功之遗憾,仍能胜意迭出;指出《欧阳行周文集》钞本内有清劳格校语,可确认为藏园老人曾经寓目和用于校勘者。  相似文献   

10.
2001年,我国著名版本目录学家王绍曾先生完成《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下简称"订补"),对海源阁存世的五种书目进行了彻底的整理,并就知见海源阁藏书版本情况及去向等进行订补,被誉为"完善海源阁的书目体系,重现杨氏五代庋藏之盛"。据绍曾先生研究所知,现传世海源阁书目共五种,分别是:《楹书隅录》五卷,《楹书隅录续编》四卷,杨绍和撰;《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四卷,杨绍和撰;《海源阁藏书目》一卷,杨绍和撰;《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四卷,杨绍和撰,杨保彝补撰;《海源阁书目》不分卷,杨绍和撰,杨保彝增  相似文献   

11.
郑樵在《通志·校雠略·编次必谨类例论》一书中说:"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士卒之亡者由部伍之法不明也,书籍之亡者由类例之法不分也。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千百年来我国古籍分类的原则、方法不断发展,从六分、五分、七分到四分,先后产生了《七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明史·艺文志》及私家的《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古籍分类目录,更有集"四分法"之大成的《四库全书总目》。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古籍分类?怎样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与  相似文献   

12.
明末董说的《西游补》不仅是《西游记》续书中最好的一部,也是明清小说续书中的佼佼者,长期以来各种文学史、小说史均予以介绍。关于《西游补》及其作者的研究论文也不少,但多是关注《西游补》的思想艺术以及作者董说的事迹考辨,而对《西游补》的版本、序跋则关注极少,致使《西游补》所附"天目山樵序"、《读西游补杂记》等写作时间记载混乱,尤其因后者提到《续西游记》和《后西游记》两部小说,研究者因误用,以此推断《续西游记》和《后西游记》的成书年代。本文拟对《西游补》版本以及《读西游补杂记》写作  相似文献   

13.
近读段书伟先生《通俗文辑校》一书,所收遗文本于清人以来诸种辑集,可称为一较完备之本子。有关《通俗文》的作者问题,殴书前言亦有论及,其所举理由,大致根据洪亮吉等学者之成说,书中提到的"论证"有二:一以同时代之学者也有类似之材料,合乎了当时的"时代条件";二则从服虔《春秋左氏解谊》、《汉书音训》之遗文之比对中,大致与《通俗文》内容相  相似文献   

14.
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是一部古籍整理研究的精心之作,功力极深,1991年获十年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1993年又获首届国家图书奖。如此殊荣,当之无愧。然其注释考证也颇有可商之处,引录他书也偶有疏略之文。兹仅就《后贤志》校注中所发现的问题,略为辨证,统以"失误"称之,不确之处,请方家赐正。引文凡见《图注》者,皆于文末括注其页数、注码。  相似文献   

15.
宋人吕本中(1084—1145)著有《官箴》一卷,"虽篇帙无多,而词简义精,固有官者之龟鉴也",长期为人所重。但其书如何形成,历来不甚了然。清代四库馆臣即有疑问,《四库全书总目》卷七九载:  相似文献   

16.
陈振孙以目录学成就蜚声于时及有称于后世,所撰《直斋书录解题》一书,尤为《四库全书总目》所推誉,《总目》以为"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核其异同,亦考证之所必资,不可废也",诚属知言。年前余撰有《陈振孙之生平及其著述研究》一书,该书第一章第一节即曾就《总目》也所论,并参证清人卢文弨及张宗泰二家之说,以探讨振孙于宋代目录学史上之地位。该节之结语曰:"考卢、张二氏所推誉直斋与《解题》者,宗旨与《四库全书总  相似文献   

17.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2):120-126
近代著名藏书家伦明一生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他以"俭"聚书,以"勤"访书,以"恒"校书,毕生为续修《四库全书》奔走。他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自序中指出"书之聚散,公私无别,且今后藏书之事,将属于公,而不属于私,今已萌兆之矣"。伦明大部分藏书归公,安身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无论是在古籍的搜集和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藏书史、文献学等方面,伦明的书缘都给今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18.
今人吴树平先生的《东观汉记校注》虽为《东观汉记》现今最好的辑本,但仍遗存一些失收、漏收,断句存疑及校勘不精等问题。今以孔广陶本《北堂书钞》为研究底本,仅就阅读《东观汉记校注》时发现的一些辑佚漏收的问题,拈出校勘可补正者七则,并依照所在页码次序逐条胪列于下,以供修订再版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自《群书治要》传回中国以来,以《群书治要》校勘《六韬》者多用天明本,但天明本经改动,已非《群书治要》原貌。日本另存有两种时代更早的古钞本《群书治要》,即九条家本、金泽文库本。以古钞本《群书治要》中所收之《六韬》与银雀山汉简、定州八角廊汉简、敦煌写本等文本对勘,可以为汉简、敦煌本的一些材料提供版本支持,并补正以往文本释读中的若干未尽之处。  相似文献   

20.
近来,我将多年阅读《四库提要》时对该书舛误所作之摘记,逐条整理,汰去已为人所纠者,尚得五百馀条。自觉内容虽限于"识小",但对此一名著不无"衮补"之义。特先录出四十则就正于读者,并供校订此一名著者参考。我所辨订,以流传最广之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影印《四库全书总目》本为对象,文中所注页码、栏次,皆见此本。惟此本有误,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总目》不误者,则置之不论。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