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对增进人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绝对环节;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养成理性习惯,要赋予个体社会性、现实性和伦理性;完整的理性精神教育应贯穿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伦理精神实现的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萨特反对任何先验的人性,他认为人性是由人的自为存在决定的,而人的这种自为存在就是自由。因此萨特主张人是绝对自由的,萨特的人生论有反对抽象人性论的一面,但也有否定社会性,忽视人的社会存在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完整涵义是其意识性、创造性、社会性的有机统一。它以自由自觉性为基础、以能动的创造性为核心、以社会性为条件,体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本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实践本质观既为我们澄清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种种困惑提供了认识论武器,又给当代人类实践的负效应以深切的人关怀。  相似文献   

4.
在青年学生中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自由就是“无拘无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绝对自由”。“绝对自由”的观点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的内容是客观的,自由要受客观必然性的限制,自由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要受一定的社会条件和实践水平的限制;在阶级社会里自由具有阶级性,受该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的限制。世界上不存在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肃清绝对主义自由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哲学上,关于人是否存在意志自由的问题,历来有三种没的观点,绝对意志自由论、行为决定论、马克思的相对意志自由论。这三种观点对预防犯罪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以绝对意志自由为基础,在预防犯罪上产生了刑罚预防论;以行为决定论为基础,产生了社会预防论;以马克思主义相对意志自由论为基础,产生了刑罚预防与社会预防结合论。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预防犯罪模式存在弊端的同时,提出了变“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为“以社会预防为  相似文献   

6.
人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即在潜意识中起本原作用的动物本能,容易从恶但并不必然从恶;而人的社会性,即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中形成的不同的观念系统和行为模式,它决定人性善恶的向度。人力资本的发挥、发展,需要不妨碍他人自由的个人自由和集体协作,需要抑恶扬善的制度为其开辟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启蒙运动的精髓就在于思想的独立与自由,卢梭一生宁愿孤独也不放弃自由的生活,是启蒙运动精神的最佳范例。卢梭在思想上崇尚个人自由,同时在社会生活上又十分注重人的社会性,提出“公意”概念,主张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以形成真正的公意,并最终有效地保障个人自由。  相似文献   

8.
仔细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以发现,马克思认为人是实践和创造的动物,人的本质的实质内容是实践,社会性是其外部特征,而人性可归结为人全面的、发展的、合理的需要。要把保证自由个性与满足人的需要作为人的目的,把从事创造性实践活动和处理社会关系作为迭其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是绝对自由的。然而自由与责任不可分割,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其目的在于肯定人的地位、尊严和价值,最后解放人。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萨特称存在主义是一种"人学","人道主义",存在主义自由观是一种人道主义自由观。它在把人投向未来的同时,人也在不停的形成与创造中,人是人自己的未来。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0.
萨特研究了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古典哲学以及19世纪其他思想家们的哲学成果,之后以"取消上帝""反对决定论"和宣扬人的自由精神为目的开创了他的"自由"观。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发展经历了由绝对自由向相对自由以及社会历史中的自由的转变,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后期的萨特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弊端转而向马克思靠拢,他由起初绝对的、个体化、精神化的自由向与他人联系的自由转换时,使自己陷入了逻辑困顿之中。  相似文献   

11.
自由与平等是宪法监督极其重要的价值。自由以人的个体性为首要基础,而平等则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冲突也可能随时发生。但自由是平等下的自由,平等也是在自由前提下的平等,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是可以协调的。  相似文献   

12.
自由是人内在本质,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绝对环节。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核心,必然要致力于人的自由、解放这一终极价值指向。在自由的视域中审视课程改革,新课程在价值理念和具体操作层面都有助于人的自由能力、自由精神、自由人格的培养、提升和塑造。而这种推动和促进作用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对自由的清晰而通透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教育以强有力的规训和塑造方式把人制造成社会秩序和经济制度的工具,并且向接受规训的人承诺“成为”工具之后的幸福。教育因此背离了人及道德。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而且为教育等所有关涉人的精神成长的条件提出了绝对要求。道德教化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道德教化就是通过理性存在者本身的道德生活而实现人之为人的目的——成就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论述《黑暗的心脏》所展现的自由和责任这一存在主义主题.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所以,人可以自由地创造自己的价值和本质.与此同时,存在主义者又强调了自由和责任的关系.萨特认为人被抛在绝对自由中去创造自己的本质和价值.本文揭示了在《黑暗的心脏》中康拉德塑造的库尔茨,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最后被没有约束的绝对自由彻底毁坏了的库尔茨,与萨特绝对自由不承担广泛责任的理论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康拉德笔下的马洛是充分享受自由并承担责任的人.诸如此类的人物形象在存在主义者的作品中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5.
存在主义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对人的存在(即“个人存在”)的关心。雅斯贝尔斯说:“一切事物在其中和通过它完全成为真实的那种东西,……排除了人的存在,这对我们就意味着陷入虚无。”(《回忆与展望》)存在主义伦理学社会学说的中心论题是个人自由。“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里所说的“自由”,绝对不是天马行空式、漫无目的的、无任何约束的所谓绝对自由,而是人对“外在场”(周围世界)的觉悟.是“我在”的强化与追寻。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主义”(W·考夫曼《存在主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是在交往中存在和发展的。交往的合理性构成了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理性的分裂和工具理性的膨胀导致交往的异化 ,进而导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受到遏制。鉴于此 ,恢复人类理性的整体性 ,尤其是用交往理性来修复工具理性的弊端 ,是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文章旨在剖析庄子的绝对自由观,即不受任何客观条件制约的自由。它在认识论上采用齐物和齐、物论的思维方式,并对人的主观意志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实质上是视“有待”为“无待”的幻觉自由。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人的世界”作为人所创造的“人化自然”,人所创造的社会与历史,以及人在改造外部世界过程中同时造就的人自身世界的完整与有机的统一体,不仅构成人的自由发展的一面镜子,确证着人的自由的演进,而且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杠杆和加速器;“人的世界”与人的自由之间能动与受动的双重关系,决定了人的自由的演进是一个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19.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人的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三者在实践中的和谐统一,由此出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以人的存在价值为基础树立创业观;以人的发展为动力塑造创业精神;以人的全面技能为保障提升创业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马进 《中国教师》2009,(Z1):165-166
自由作为人的类本性,具有不可剥夺的绝对性。从存在论角度看,这种人自身的绝对自由就意味着选择和责任。自由教育,作为唤醒人的潜能的灵魂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魅力之花。语文教师所面对的不是机械之物,而是一个个活的灵魂,是以理解存在的方式而存在的特殊存在者。因此,要实现语文自由教育,其途径必建立在爱与生存的交往之上。而引导人向善的生存则成为语文自由教育的价值所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