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克孜尔中心柱窟第123窟,主室侧壁的两幅壁画非常特殊,一反主室侧壁绘以坐佛为中心的说法图的规律,而是绘以立佛为中心的大型叙事画。这两幅壁画非常精美,是佛教艺术史上的精品。不过,这两幅壁画的内容和主题,至今尚未有人进行过专门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这两幅壁画的主题与意义,从性质及其构图分析它们与誓愿画的联系,指出它们应是誓愿画的先驱。并进一步揭示誓愿画背后所反映的菩萨思想。接受、提倡菩萨思想是7世纪以后中亚小乘部派的一大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2.
隋代第280窟建于隋代晚期,本文对该窟比丘诵经图、菩萨乘象图、涅槃图进行了考察,提出比丘诵经图可能表示《法华经》中的妙光法师说法,菩萨乘象图则表示普贤菩萨守护《法华经》信仰者,而涅槃图则表示《法华经》为佛临涅槃时所说。这些壁画题材是研究法华信仰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莫高窟壁画中的沙弥守戒自杀图研究蔡伟堂《沙弥守戒自杀品》是敦煌石窟壁画故事画题材之一。莫高窟现存三幅,分别绘于北魏第257窟①,西魏第285窟和五代第98窟。其中第98窟一幅画面剥蚀脱落甚残,情节模糊不清。本文拟对保存完好的第257、285窟二幅画进...  相似文献   

4.
读莫高窟第254窟《难陀出家图》贺世哲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大约建于北魏中期,相当于公元465—500年左右①。主室北壁画《难陀出家图》,在敦煌壁画中属于孤品,十分珍贵。史苇湘先生云:“画面中心是释迦坐大篱堆(草庵)中,两侧画飞天礼佛、诸菩萨侍立、诸弟...  相似文献   

5.
正绢本设色,残高58.3cm,宽54.5cm,法国吉美博物馆藏。这是一幅说法图的残片,仅存上半部分,表现佛于树下说法,两侧为菩萨,似乎没有画佛弟子像。由于色彩脱落较严重,如佛、菩萨头发部分的石青色大部脱落,面部晕染也褪色较多。但肌肤部分仍可看出有西域式晕染的痕迹,头光部分有透明感,体现出画  相似文献   

6.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张大千编号:128,伯希和编号:140),是初唐时期开凿的中型洞窟。此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平顶,南北壁上各凿一盝形顶小窟,北壁小窟现编为第325窟,南壁小窟现编为第324窟。前室表层壁画均西夏时重绘。通后室的窟门为长方形,平顶,表层壁画为西夏时重绘。后室平面呈长方形,顶为覆斗形。后室正壁(西壁)凿一平顶方形敞口龛。龛内有清塑山峦及改塑塑像一铺,共五身,正中为一倚坐佛,南北两侧塑夹侍弟子和菩萨各一身,皆立于莲花座上。龛内顶部仍存有初唐开窟时壁画。西壁龛沿以下部位,西夏时重绘结跏坐佛一列。窟顶和南、北壁,均为初唐壁  相似文献   

7.
最近,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在莫高窟第275窟进行了一项墙壁移位,成功地将该窟宋代修建的南壁一隅向东移位约两米,南壁被掩盖的十六国时期所绘的壁画得以重见天日。新揭露的壁画与南壁残缺的原壁画连为一体,全壁四组伎乐,据此可以说这是莫高窟最早的音乐题材图像,现对与此有关的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石室札记     
一、莫高窟第220窟东壁三佛图试释众所周知,莫高窟第220窟东壁的维摩诘经变驰名中外,以窟门为界,南侧画"维摩示疾",北侧画"文殊来问",这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窟门上部,并列画三佛六菩萨。从构图布局来看,原设计者显然有意以此组三佛图为桥梁,把窟门两侧的"维摩示疾"与"文殊来问"连接为一个整体。再从层位关系来看,这一组三佛图与维摩洁经变都是同一时期所画,看不出有重绘痕迹(图版参,图1)。关于这一组三佛阁的定名,本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称之为"三身说法佛图",中国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平凡社联合出版的《中国石窟·…  相似文献   

9.
有幸在敦煌莫高窟住了近一个月,向所长段文杰、研究员史苇湘同志请教,他们向我介绍了254窟(北魏)和249窟(西魏)中的说法龛。249窟说法龛彩塑释迦佛像一尊,身披红色袈裟,闭目沉思,两手作势(予愿印、施无畏印),背后佛光融融,状似说法方毕。在释迦左腿一侧绘鹿头梵志,身长方可过膝,绿髻浓髯,赤身跣足,肋骨嶙峋,手托髑髅一只,愁眉苦脸,满腹狐疑。第254窟说法龛彩塑和壁画与此略同。佛经经文幽晦难解,为使经义通俗化、形象化,便把经文、故事转变成绘画,这叫“经变”。说法龛就是《大藏经·阿含部》一个故事的“经变”。《大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与鹿头梵志辩难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0.
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始于隋,盛于唐,终于西夏,共计97幅(莫高窟92,榆林窟3,五个庙2)。所据译本有:刘宋沮渠京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西晋竺法护《弥勒下生经》,姚秦鸠摩罗什《弥勒下生成佛经》和《弥勒大成佛经》,唐义净《弥勒下生成佛经》。上生经讲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为天人说法。敦煌以单幅形式始绘于隋窟人字披或平顶。中央绘弥勒菩萨坐兜率天大殿,两侧层楼,楼中有伎乐。弥勒及楼侧画天人和听法菩萨。构图简单。  相似文献   

11.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原被定为西夏窟,但缺乏证据.近期的考古研究材料可证,该窟的开凿其实当在北凉,原为禅窟,至元代才被改造为礼佛窟.由前室通往后室的甬道两壁各存汉风菩萨两身,其中南壁右侧4行文字讲述的是五地菩萨之容貌,左侧4行文字讲述的则是四地菩萨,北壁左侧9行文字讲述的则是十地菩萨之装饰,右侧的当为九地菩萨.藉由回鹘文题记,十地菩萨绘画内容第一次在敦煌石窟中得到确认.通过逐字对译,可以明显看出,这三段回鹘文标注内容皆来自胜光法师译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第4卷.故可定,三榜题皆为胜光法师译《金光明最胜王经》之摘抄.这一发现,结合该窟发现的回鹘文写本与其他题记,可以证明莫高窟第464窟甬道与前室为元代末期的回鹘窟,而后室壁画可以确定为元代遗墨,但早于甬道与前室之壁画,可定为元代早期遗存.  相似文献   

12.
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张大千编号:128,伯希和编号:140),是初唐时期开凿的中型洞窟。此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平顶,南北壁上各凿一盝形顶小窟,北壁小窟现编为第325窟,南壁小窟现编为第324窟。前室表层壁画均西夏时重绘。通后室的窟门为长方形,平顶,表层壁画为西夏时重绘。后室平面呈长方形,顶为覆斗形。后室正壁(西壁)凿一平顶方形敞口龛。龛内有清塑山峦及改塑塑像一铺,共五身,正中为一倚坐佛,南北两侧塑夹侍弟子和菩萨各一身,皆立于莲花座上。龛内顶部仍存有初唐开窟  相似文献   

13.
陇南八峰崖石窟的创始年代尚存争议,但经综合分析可以认为,石窟始凿于北魏时期,唐、宋、元、明、清各代继续开凿或重修、重塑、重绘。窟龛、建筑、造像皆因地制宜,地方特色明显。各窟皆为平面纵或横长方形窟,窟顶多不规则。现存14窟,窟内大小造像175身(其中宋、元、明、清142身),第8窟中的“华严三圣”系宋代原塑,明、清重要壁画约18平方米,明、清、民国碑7通(含缀合碑)。  相似文献   

14.
<正>菩萨莫高窟第401窟北壁初唐初唐洞窟中,往往在洞窟两侧壁下沿画出众多菩萨,向着主尊的方向行进,称为供养菩萨。这身菩萨头戴宝冠,右手托钵,左手执飘带,足踏莲花,.身体向右侧微微倚斜。壁画虽变色严重,仍可看出天衣上细腻的花纹和  相似文献   

15.
麦积山石窟第12窟开凿于隋代,窟顶壁画为明代重绘,主要内容为鬼子母因缘和释迦牟尼涅槃,其中的揭钵图是对中土自宋元开始流行的这一图像的继承和发展,是麦积山唯一的鬼子母因缘壁画。  相似文献   

16.
永靖炳灵寺第169窟西秦遗迹,系中国早期佛教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讨论了其中学界没有确定的图像尊格和若干造型因素的由来,认为北壁12号壁画说法图为梵天劝请内容,北壁3号龛泥塑二胁侍应分别为菩萨、执金刚力士像,进而指明其犍陀罗和西域文化渊源,以及在汉文化地区的后续影响情况;继而分析了本窟西秦壁画鲜花、花鬘供养图像及花树庄严图像与犍陀罗和西域文化因素的关联。炳灵寺第169窟西秦遗迹,具体、真实地反映了犍陀罗文化因素东传和新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敦煌石窟中的摩利支天曼荼罗及其造像共有三例,即榆林窟第3窟北壁东侧、东千佛洞第5窟、莫高窟第3窟主尊造像。这些壁画或塑像是根据宋代天息灾译《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绘制的,与公元9-10世纪印度后期密教的图像及其仪轨在印度的流行有着深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宋代天息灾等印度高僧在中原弘传密教翻译密典,不但给予中原的宋代密教以直接的影响,而且还对西夏时代的敦煌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麦积山石窟第78窟的开凿时代,有后秦和北魏两说。本文以造像壁画制作工艺流程为切入点,认为现存的焚烧木枋和仇池镇壁画是同一时期作品,不存在相互叠压关系,故该窟的开凿年代应为北魏时期。  相似文献   

19.
莫高窟第390窟开凿于7世纪初叶,四壁上层共绘53铺说法图,本文推测是表示佛教的五十三佛;中层和下层共绘60铺说法图,本文推测是三十五佛和二十五佛的组合;东壁门上绘七佛。三阶教六时礼忏就要念五十三佛、三十五佛、二十五佛、七佛,由此推测第390窟的主题可能是礼忏,很可能与当时流行的三阶教信仰有关。  相似文献   

20.
女供养人     
正莫高窟第329窟东壁初唐这身女供养人像绘于初唐第329窟东壁南侧说法图的下部,表明是这一铺说法图的供养者,而非全窟的供养者。这身供养人神情恬静,手持莲花,面向说法图中的佛像,跪在一个方毯上。线描劲健,用色简练,表现出一个虔诚向佛、端庄的年青妇女形象。而她的服装也颇有特色:上半身着窄衫小袖,外穿半袖,领口开得较低,下着束腰间色长裙。是当时贵族妇女最时尚的服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