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龟兹石窟存有多幅"佛受九罪报"题材壁画,表现的是佛前世的"恶行"和所得的果报.本文从"佛受九罪报"内容入手,结合龟兹壁画进行考释,并对与"佛受九罪报"相关的几个佛教思想理论问题作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龟兹石窟中存在一种特殊的佛传壁画,图像以"佛陀为比丘说法"为中心,人物旁边绘制一只卧牛和一张兽皮。经过图像分析及文献比对,笔者认为相关图像可对应戒律故事"杀犊取皮"。  相似文献   

3.
克孜尔石窟降伏六师外道壁画考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克孜尔石窟降伏六师外道壁画考析赵莉在龟兹石窟壁画中,表现佛一生事迹的佛传题材比较普遍,大约有60余种。①其中有些题材在国内其他地区不甚出现,如降伏六师外道即是。降伏六师外道故事是龟兹佛传壁画中具有浓厚神奇色彩的一章,迄今未见专文论述。笔者不敏,意欲补...  相似文献   

4.
霍旭初 《家教指南》2011,(1):1-7,125,128
僧衣是佛教信徒形象的标志,又是佛教戒律的重要内容,还有成就功德的内涵。佛教对僧衣有严格的轨制要求。随着佛教的发展,特别是部派佛教时期,为了区分不同派别,易于识别派属身份,各派在僧衣颜色和样式上各有自己的特征。说一切有部比较考究僧衣标识,制定了与众不同的式样标准。龟兹石窟壁画中的供养比丘和佛教故事中的比丘僧衣,充分反映出说一切有部的僧衣特色。本文通过佛教文献和龟兹石窟壁画对照,并用唐代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有关印度说一切有部"著衣法式"等记载,对龟兹石窟僧衣的相关问题作探索与考证。  相似文献   

5.
龟兹石窟壁画,汇中西文化之精粹,融龟兹民族之精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同时也受到世人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是在考察龟兹石窟艺术和拜读了大量的著作、文献之后尝试性对龟兹石窟壁画艺术提出一些认识和看法,以就教诸家.  相似文献   

6.
克孜尔石窟故事壁画与龟兹本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拥有数量巨大的佛教故事,是克孜尔石窟壁画最大的特点。故事壁画反映的是佛教的教义、佛国世界的种种情貌。但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必然要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否则没有生存的余地。克孜尔石窟故事壁画随历史的发展,龟兹本土文化逐步对佛教艺术产生改造的作用,大量龟兹和西域的文化因素进入故事壁画里,形成了龟兹特色的新型佛教艺术。论文就是从克孜尔故事壁画的几个方面,探索龟兹本土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龟兹壁画中有一类佛传描绘世尊为青年比丘说法,旁边复绘一大汉,手持男童,站立水中。比照《增一阿含经》相关内容,壁画再现世尊讲述十二因缘所作的譬喻。水中大汉及男童,为阿修罗王携子入海洗浴之景。阿修罗王父子即为往昔佛陀、阿难。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龟兹石窟绘画的艺术特点、壁画艺术的残损和对它进行保护的措施等一系列现状问题,介绍了龟兹石窟绘画艺术诞生与鼎盛时期对中原石窟艺术产生的影响和后来中原石窟艺术又丰富了龟兹石窟艺术的历史过程,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龟兹佛教绘画艺术中心对古代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古印度、中亚、中国和西方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互相影响,龟兹石窟是西域文化最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又十分注意中原文化的影响,论述了龟兹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杨斯斐 《大理师专学报》2013,(5):11-13,F0003
相对于中唐之前的敦煌洞窟,中唐和晚唐的洞窟壁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中唐231窟和237窟出现了连续的佛陀瑞像图,此外,在晚唐的85窟和95窟出现了佛传故事的复兴。这两个新特点出现有一定的原因,并且它们之间有相互联系。佛陀瑞像图的出现和佛传故事画的出现都是指向过去,指向本源的、真正的佛陀。这些新特点背后隐藏的是佛教中国学派的衰落和晚唐时期人们日常生活关注重点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克孜尔石窟是新疆石窟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也是我国建造最早和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它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七公里木札提河北岸崖壁上,已编号洞窟达236个。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综合体,它包括建筑、雕塑和壁画。克孜尔石窟因经过历史沧桑变化,建筑遭到重大破坏,雕塑已基本无存,只有壁画保存较好。克孜尔石窟的壁画,除了各种尊像、世俗供养人像和装饰图案外,主要有三大类:即佛本生本生故事画、佛因缘故事画和佛传画。这三类不同主题的故事画,基本上概括了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主要内容。本文仅就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佛陀涅榘后,其事迹受到弟子们的追思和缅怀.杂藏、律藏、经藏保留着数量不菲地记载佛陀传记的经典.在整理分析经藏、律藏佛传,考察佛传在佛典中的分布和文体使用情况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观点:第一,文体上,佛传应是先使用偈颂体,后采用长行,或偈颂与长行相结合的文体形式;第二,内容上,从零散片段记载佛陀生平发展到叙述完整、层次分明、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的佛传;第三,传主的形象从朴素的僧伽演变为无所不能的宇宙大神.佛传文学在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些基本母题.  相似文献   

12.
(一) 龟兹石窟群中有相当数量的中心柱窟和少量的方彤窟,保存着乾闼婆故事的壁画。(见图版一至六)乾闼婆是佛教艺术中引人注目的形象,几乎遍布各地石窟,然而乾闼婆故事的壁画,在龟兹以外的石窟中,尚属罕见。乾闼婆的故事画,是龟兹壁画艺术  相似文献   

13.
阿艾石窟修建于唐代安西都护府时期,位处西域龟兹腹地,壁画题材深受中原佛教艺术的影响。阿艾石窟从洞窟形制、壁画题材、绘画技法都体现出盛唐时期莫高窟壁画的特征,阿艾石窟壁画是佛教向东逆向传播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4.
毗昙学是佛教历史上重要的思想体系。龟兹长期处在毗昙学思想的覆盖区内,毗昙学就成为龟兹石窟的主要佛教思想基础。龟兹石窟是龟兹佛教"表法"的重要艺术形式,毗昙学的理念必然在龟兹石窟中有鲜明的体现。毗昙学应该是我们研究龟兹石窟以至龟兹佛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用毗昙学理念考察解读龟兹石窟的内容,必能进一步揭示出龟兹石窟更深的内涵,将龟兹石窟和龟兹佛教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文化功能学的视角,解读龟兹石窟壁画的意义和功能.石窟壁画本是佛教为宣传其教义、教法、教理所创立的一种直观视觉的表述形式,也即艺术的表达形式.龟兹石窟壁画作为历史上的宗教文化,具有多种功能的价值意义.文章还以龟兹壁画为例从四方面论述了宗教文化的历史功能:一、具有传播信仰,宣扬教义的功能作用;二、具有记载佛教创教传教的历史过程,增加宗教的神圣性的功能;三、营造虔诚、庄重的礼佛氛围,强化宗教徒的宗教情感的功能;四、客观上起到了反映现实生活的作用.文章还进一步论述了龟兹石窟壁画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一是历史文化、文物的价值;二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佛的坐式,有七种之说,交脚属于倚坐的特殊一式。在八世纪前的印度古代佛教造像中(如贵霜王朝时的犍陀罗和秣菟罗;安达罗王朝时的阿玛拉瓦提;笈多王朝和戒日王时的秣菟罗、萨拉那特、阿旃陀、巴格等较有名的造像集中地区),交脚坐式作为佛的坐式极罕见,仅在犍陀罗地区发现一、二例。如大英博物馆藏《说法图》(浮雕中之佛陀、巴米羊大佛壁龛内壁画的两身佛(约为六世纪),均作交脚坐。佛以外,菩萨或侍佛者交脚坐式虽然不多,倒也时有出现。如犍陀罗浮雕《佛陀传》(年代不详)最上端刻佛转法轮、结跏跌坐,左右闻法或胁侍者均作交脚坐。倘若不是佛、菩萨而是凡夫俗子,则交脚这一坐式不乏其例。它可以从建于公元前一世纪时的山支大窣堵波北门牌楼下樑左半部所刻人物中看到,在阿旃陀石窟和巴格石窟的壁画中,也有所表现。可见,古代印度佛教造像中,交脚坐只是一种生活中的坐式;它并未转化成特殊意义的坐式而固定用于佛陀身上。  相似文献   

17.
库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缘,古称龟兹,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给汉章帝的奏折中说:“若得龟兹,则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太平御览》卷八九五记载前秦吕光在讨平西域后上疏符坚说:“惟龟兹据三十六国之中,制彼王侯之命。”可见其历史地位之重要。从公元一、二世纪佛教传入龟兹,到公元十三、四世纪伊斯兰教统治龟兹为止,在这一千多年,龟兹一直是一个佛教兴盛的地方。《晋书·四夷传》记载:龟兹“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出三藏记集》卷十一记载:“拘夷(即龟兹)国,寺甚多,修饰至丽,王宫雕镂立佛形象,与寺无异。”此书还具体介绍了龟兹的佛寺与僧尼数目:“达慕蓝(百七十僧),北山寺名致隶剑蓝(六十僧),剑慕王新蓝(五十僧),  相似文献   

18.
龟兹金刚力士图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龟兹石窟壁画中存有丰富的金刚力士的图像.近年研究发现,龟兹金刚力士主要有两大类型--密迹力士和金刚力士.本文探讨了两类金刚力士的起源、演化、发展脉络和在龟兹的造型特征及其对高昌等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龟兹石窟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F0002-F0002,F0003
龟兹石窟坐落在今库车和拜城之雀尔塔格山北麓幽静的山谷中,其疆域以库车为中心,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数百座石窟延展数里,分为谷西、谷东、谷内和后山四大窟区。以谷西区为最多,层叠栉比,梯道相连,极为雄伟。  相似文献   

20.
关于北朝石窟千佛图像诸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艺术中的千佛图像是一种古老而又传播地域十分广阔的题材,有雕刻与绘画两类。大约创建于公元4世纪的巴米羊石窟的一些窟顶天井壁画中(如第330、72窟),已经出现了许多千佛图像,但都没有文字题记。为什么要画千佛,至今解释不清。我国新疆地区石窟群中的千佛图像大约绘于公元6世纪,比中原北方地区的略晚,可能是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