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000年河北正定发现了五代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德政碑残碑。在赑屃碑座上保存了一幅骑狮出行图,表现的正是碑主人安重荣。这幅作品在构图形式、人物职能特别是骑狮像这几个方面模仿了汉地流行的"文殊并侍从图",但是人物服饰、伎乐等方面还是保存着浓厚的粟特因素。狮子在粟特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含义,代表着英雄与王者。这幅线刻的作者运用汉地熟悉的文殊菩萨塑造、神化了粟特裔的将领。  相似文献   

2.
鸡公山石窟只有一个洞窟,保存完整,内容丰富,主要内容有会昌五年(845)题记;十六观;骑狮文殊;骑象普贤;一佛五十菩萨等,是佛教图像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本文将对该石窟进行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文殊师利身份重重,但一般从其作为菩萨的身份来称呼,对这种身份的辨析需借助于经典记载和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针对文殊菩萨,有不同的学术概念"文殊信仰"和"文殊智慧"。"文殊信仰"一词运用广泛,传统上也多用文献学方法展开研究,但要回答"文殊信仰是什么"的问题或研究"文殊信仰的民间化或社会化"课题时,宗教学方法和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显得更加有力;而"文殊智慧"是因为肖黎民先生引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即哲学诠释学而在近来才被作为一个新的学术名词,思想史研究和哲学诠释学的方法主要用于总结研究文殊法门,系统梳理文殊智慧,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通过研究方法之反思,最后探讨"文殊信仰"和"文殊智慧"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4.
无草不是药     
作家林清玄,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文殊菩萨在碧绿的草原对大众开讲智慧,他让善财童子去找一株不是药的草来。善财童子寻了三遍,一无所获,对文殊菩萨说:“菩萨,寻遍各处,没有不是药的草。”文殊菩萨随手指着身边一株草微笑着三复斯言:“天下无不是药的草。”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     
日本相传有一句谚语,说“三个人凑在一起,聪明智慧就抵一个文殊菩萨。”在中国,我们说“三个皮匠抵一个诸葛亮”。日本把以智慧著名的文殊菩萨作为聪明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聪明智慧的象征是诸葛亮。  相似文献   

6.
《西域美术》将敦煌绢画Stein Painting 41定名为《弥勒佛、文殊、普贤菩萨图》,而此绢画中的主尊佛从其形象、图像组合及绘制此绢画的发愿文,可知此主尊佛并非弥勒佛,而是药师佛,此绢画应正名为《药师佛、文殊、普贤菩萨图》。  相似文献   

7.
文殊菩萨是藏传佛教中的第一菩萨,主智慧,地位极高。西藏称呼中原皇帝即为“文殊大皇帝”。清初诸帝对藏传佛教实行既推崇又限制的策略,至乾隆朝,乾隆帝被视为“文殊菩萨在世间的转世圣王”,他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比较圆满地解决了中原与蒙藏地区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8.
佛教造像艺术的研究,不仅要从遗迹与实物来考察,也当从佛教的内涵来挖掘。文殊菩萨的造像艺术,不仅仅是其本身的造型特征,还与文殊经典及其反映的精神有密切的联系,文章以此为出发点,提供一些研究文殊经典造像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信仰中,菩萨信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殊信仰是菩萨信仰的一个典型。文殊信仰是随着大乘经典的传入而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并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文殊信仰缘起于敦煌,兴盛于五台;五台文殊信仰又反过来影响了敦煌。在这一过程中,敦煌与五台山作为文殊信仰之缘起与中心的互动生动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文殊菩萨一直因为表征佛教中的般若智慧而被信仰,我们强调它表智的这一方面,同时也不能忽略文殊信仰本身也包含着慈悲的精神.而在社会发展中,对佛教的深入理解,离不开文殊信仰的复兴.重建"金五台"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国际交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1.
<正>这是维摩诘经变中的文殊菩萨。菩萨头戴宝冠,上身着偏衫,下着长裙,站在莲台上。身体稍向左转,面露微笑,两手上扬,正作谈论之状。人物以赭色线描造型,画家对人体肌肤以及装饰、飘带等不同的物体,采用不同的线描方式,有张有弛,体现不同的质感,用色简淡,营造出一种平和安详而又雅致的气氛。画面中几乎不用西域式晕染法而完全采用中国式以线描为主的画法,值得注意的是,背景中对岩石与树木的画法,已体现出早期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观音和文殊这两种菩萨信仰来分析中国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这一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希望通过这一分析,能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国大乘佛教的理论特色和实践趋向,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本质与发展走向,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它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佛教修行实践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四川地区文殊菩萨信仰述论孙修身古代四川是我国和印度相邻的地区,“西南丝绸之路”即从此通往国外。诸多的蜀贾贩客往来于其间,佛教也随着频频往还的商旅而东传,所以它是我国最先接触佛教的地区之一,有着发达的佛教文化。1995年8月至10月,带着《文殊菩萨和五...  相似文献   

14.
“不二法门”的发露及彰显与文殊有特殊的渊源关系。文殊的“说不可”与众菩萨的“说可说”以及维摩诘的索性“不说”之间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相似文献   

15.
唐宋时期,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龙神信仰十分兴盛。山中有大量有关龙的灵迹,龙的形象较为丰满,职能也较为强大。五台山文殊菩萨与龙神的关系既表现为镇压与被镇压之对抗性,又表现为代表与被代表之可调和性。二者之间的关系集中反映了唐宋时期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交融与互动。异质文化间的双向交流,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五台山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16.
十月三日,雨屏阿姨和月倚姐姐在爸爸和小姨的陪同下,去爬仰天山。这座山很陡,离我家有六十多公里,太远,所以我和妹妹没有去。大约下午两点钟,他们回来了,雨屏阿姨告诉妈妈,说她和月倚姐姐都在文殊菩萨庙上了香,捐了公德钱。她说,希望文殊菩萨赐给她们母女像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那样的智慧。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南距山西省太原市230公里,北距五台山火车站48公里。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峰组成,环基250公里。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种,青庙住和尚,黄庙(藏传佛教寺院)住喇嘛。五台山过去有360座寺庙,到1956年时还有124处,其中青庙99处,黄庙有25处,菩萨顶寺是传说中的文殊菩萨居住处,为五台山黄庙之首。现存寺庙四十余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台怀镇是寺庙最集中的地方,寺院一个挨着一个,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顸、殊像寺和罗侯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林。  相似文献   

18.
莫高窟第61窟是敦煌石窟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型洞之一,是五代时期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所开,建成年代在947—951年之间。俗称“文殊堂”,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最下层,主室为覆斗形顶,窟室中央设佛坛,坛后有背屏直通窟顶。坛上原塑有文殊菩萨及其侍  相似文献   

19.
宋元时期,回鹘佛教流行,文殊菩萨信仰和五台山崇拜在敦煌莫高窟和瓜州榆林窟的回鹘文文献和题壁中多有体现。13世纪后期,蒙古豳王家族入居河西走廊,成为河西回鹘的统治者。沙州、瓜州等地的回鹘人与蒙古人经过数十年的碰撞与磨合,至明代初期,在文化上逐步趋同,互相融合而成为裕固族这一新的民族共同体。明朝中叶,由于受到外来势力的侵扰,裕固族不得不由沙州、瓜州东迁至肃州一带。肃州原本是蒙古豳王家族的大本营,文殊山也成为蒙古豳王家族的皇家寺院,后来逐步演变成为裕固族佛教徒心目中的文殊道场。从文殊山发现的回鹘文碑铭、题记可以看出,元明清时代当地文殊信仰流行,裕固族先民所称颂、拜谒的文殊道场不是山西五台山而是今天酒泉的文殊山。此外,莫高窟第61窟和榆林窟第3窟也被裕固族先民视作殊道场。  相似文献   

20.
一“文殊崇拜”与《五台山图》的流行莫高窟壁画保存有中晚唐至五代的《五台山图》数幅,其中61窟的规模最大。有关文献材料也多次提到过《五台山图》的流行。此种情况与当时人们对五台山和文殊菩萨的崇拜有关。据《华严经》及其他有关佛籍的记载,文殊居清凉山(五台山)讲《华严经》,因而五台山后来就变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和盛传“华严”的基地。《五台山图》亦因此而流行。最早的《五台山图》应是唐龙朔年间会赜等人所绘的“小张”(《古清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