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内外教育人类学学科历程来看,教育人类学学科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育人类学相关研究丛书的出版,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为人类学和教育学开辟出一块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中国的教育人类学,其学科主题必然聚焦在中国教育的现代问题上.应在综合吸收国外各流派研究优势的同时,努力避免其缺陷,并依据中国特定的教育实践来确定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中国教育人类学应把学科主题确定在推动中国教育转向现代化发展上.应坚持综合性的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巴战龙 《教育研究》2021,42(8):59-68
"何谓教育人类学"是一个令包括人类学和教育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从业者困惑不已的问题.传统上,教育人类学的界说范式是"归属+对象+方法",但这一界说范式在知识的更替速度日趋加快、知识生产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显得苍白无力,学科界说范式转换迫在眉睫.回顾与检视改革开放后社会科学重建以来的学科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教育人类学传统界说范式的实质是学术领域的"圈地运动",浸淫其中的学术政治比例和浓度过大.鉴于当前学科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教育人类学界应该主动作为,适时将界说范式从传统范式转换到新的范式,即"论题+主题+策略"的"新教育人类学"上来,重塑这门学科生产新知和洞察生活的能力,走"积累性知识生产"和"标志性作品打造"两轮驱动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实际,应该强调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双重学科属性,即人类学的部门学科和教育科学的基础性学科.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精神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田野精神,善待别人、尊重他者的包容精神及兴教为民、旨在智民的人本精神.如此框定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精神,有利于加速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性转型和教育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类体质特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第一,通过对人类化石及现生灵长类的分析与研究,探索人类的起源,其目的是了解人类是如何、何时、为什么会成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社会文化”的动物;第二,研究人类不同体质特征形成与分布的规律;第三,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等方面;第四,运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体质人类学学科的阐释,并对当代中国体质人类学的学科体系与实践进行了分析和综述.  相似文献   

6.
教育人类学从其产生之初就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有着紧密而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梳理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以及民族教育的关系认为,这一学科应既体现人类学的特点,又发挥教育学特有的功能,真正体现教育中人的本质和发展以及人的本质和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从学科间的关系来看,教育人类学属于教育学与人类学的边缘学科.教育人类学与民族教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两者的名称不能混同,但两种学科可以互相借鉴研究成果,促进学科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文科建设既是一场文科教育教学改革,也是一场文科学科建设的革命。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建设面临着新文科建设和学科发展不成熟的双重挑战。从学科定位、学科价值与品格、学科主题、学科意识与问题意识以及学科方法等维度反思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问题和困境缘由,进而从应对新文科建设挑战的角度提出适于中国情境的学科理论话语体系、发展问题主导的学科研究范式以及探索指向科际融合的学科发展模式等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8.
从教育人类学概念的引进,到对少数民族以及社会转型时期教育问题的关注,教育人类学在我国历经了概念引进、研究兴起和学科初步形成的发展历程,正朝着本土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但客观而言,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存在价值模糊、专业共同体缺失、研究主题模糊、研究范畴狭窄、研究方法缺乏专业性等问题。应从明确学科价值、完善专业共同体、拓展研究范畴、创新研究方法论这四个维度,探索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和实现该学科本土发展。  相似文献   

9.
继以现象学、整体化和哲学为导向的教育人类学之后,在过去几十年里,以教育—历史为导向的人类学也日益兴起。它从对迄今为止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批判出发,突出强调其研究的双重历史性,同时也不忘对人类学的批判。属于历史教育人类学的重点研究范围的有:身体与感知、代际与性别、时间与空间。对其发展来说,历史与心态、文化性与跨文化性、跨学科性与跨国性这三个任务和研究领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裕固族教育研究是一个新兴学术领域,虽然历史短暂,但在近10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从"领域构建"的基础工作着眼,对裕固族教育研究的学科基础进行探讨十分必要。从整体来看,以教育过程的参与者为核心研究对象的教育人类学诸学科非常适宜作为裕固族教育研究的学科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时间概念的历史,以及借鉴教育人类学对时间问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远程教育利用其媒体技术创造了一种可以称作为“虚时间”的新的时间形态,这使得远程教育在克服时间距离方面出现了可能,但同时也在师生沟通方面增加了其他难度,  相似文献   

12.
面对困境和挑战,高师历史学专业教育应开展创新教育,提高教师素质,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创新和教育评价体系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顺应当前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3.
导演梁碧波的纪录片《三节草》拍摄于1998年,至今已获得国内外各种大奖和好评。作为一部经典的纪录片,其情节感人且发人深思,文章试以人类学的新兴学科——影视人类学视角赏析该影片,从中体验影视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反思影片揭露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日益恶化的医患关系让人们对医学院现行的人文教育提出了质疑。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呼声渐起。本文针对目前医学人文教育界所提出的诸多建议,并基于笔者的医学人类学教育实践,围绕北美医学院教育中的"文化能力"和文化人类学中"文化"两个重要的概念展开,简要论述了医学人类学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贡献。笔者认为医学人类学以其显著的实践性、本土性和反思性,有效地贡献于医学人文教育中对具有移情式关爱能力的临床医生培养的长远目标,可以更好地推动"生物-文化"这一现代医疗模式指导下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代科学观的局限,基于最新科学成果,后现代科学观主张开放的宇宙观、多元的知识论与对话和阐释的方法论。作为人学科的教育也从中受到启示,对自身进行了反思,在教育研究、教育目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方面显示出超越的意义,并力图给人们展示出一个看待教育问题的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结构人类学:人文与科学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思想传统中人文主义与科学理性在近代开始分道扬镳,20世纪结构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通常被人当作反人文主义的代表,但也有人视其为当代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列氏是如何考虑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问题呢?本文将就其结构人类学著作中的相关言论的分析,试图作出符合列氏思想真实的结论,并借此而探寻人文与科学在网络时代复归统一的根基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村教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宏大叙事”流弊,陷入游谈无根的困境,农村教育需要放在特定情境下去理解。历史人类学主张尊重地方性知识,回归地方场景,为破解农村教育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简述了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发展情况,之后从发端、动力、着眼点等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特点,最后提出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从媒体工具论到朴素的媒体改造论”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9.
史义与中国传统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传统学术的视阈入手,提出中国历史上对“历史”有一种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进而指出史义即是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本文还认为史义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并认为史义与西方历史哲学存在着一些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长久以来,学界一直以“技术应用于教育”的逻辑来阐释技术对于教育的意义,但这种技术观显然不能诠释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存在方式的深刻变革。究其原因,将技术置于“人之外”的技术界定方式是此逻辑产生的根源。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可以重新正确认识技术与教育及人的发展的关系。从人类学视野关注人类体内进化、社会人进化以及后人类进化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技术发展是推动人类进化的主因,这种认识从本体论上超越了技术“人之外”的界定方式;而教育哲学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的论述,为阐释教育如何“使人成为人”的深刻内涵提供了认识论上的营养。以此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础,我们可以正确解读“人的技术化”与“社会的技术化”的内涵,以及合理澄清两者遭遇诟病的症结。由此我们认为,人与社会的“技术化”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技术是教育的存在方式,从来就没有外在于教育。以此技术观为出发点,反思我国教育技术的实践,可以梳理出“修旧如旧”和“以旧换新”两种实践形式。“修旧如旧”是落后技术观在实践中的反映,只有“以旧换新”才能逐步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