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 二、教学准备  相似文献   

2.
《日食和月食》自然第五册第16课,属于逻辑推理课型。本课教学要求是:(1)通过插图、幻灯、录音、游戏,实验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指导推理,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2)通过实验、游戏明白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活动的欢乐,达到乐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序和主菜单 :动感的音乐伴着三星体运动的动画 ,引出课件的课题和主题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前面学过的昼夜的形成、月相的变化、四季的成因 ,将要学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都是三星体运动产生的 ,学生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三星体运动的动画 ,三个星体将潜移到学生的脑中 ,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 ,学生再进入学习就水到渠成。课件分为六大部分 ,每一部分都有动画的内容提示。一、前提测评 :复习昼夜的形成、月相的变化和三星体运动的知识 ,以拖动、文本输入为交互方式 ,人人参与操作 ,具有提示、判断、限时、限次、计分、评价和记录成绩的功能。附课…  相似文献   

4.
教学《月食和日食》一课时,在六(3)班,我先让学生观察教材P40页插图,引导学生分析月食形成的原因,然后在我认为学生已经理解的时候,我才让学生推测日食的成因。整节课完全是传统讲解法的操练过程。下课后,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学生也有点糊里糊涂。第二天我来到了六(2)班上课,改换了思路和教法,展开了如下尝试:1郾激趣生疑。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大声读题三遍,提出三个问题:(1)你对月食和日食知道了哪些?(2)你对日食和月食不知道哪些?(3)对日食和月食现象,你想知道哪些?之后,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反应不太热烈,只有七八个学生…  相似文献   

5.
6.
最近,我们用三镜头幻灯机配以录音,上了一堂常识课——《日食和月食》。由于视、听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形象逼真,语言生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用幻灯机教学,必须配以相应的解说词。我们写的解说词除包括课本上的内容外,为了有利于说明问题还增加了地球的形状,月球轨道的远近点等。解说采用课外天文观测小组同学与老师对话的形式,并配上相应情感的音乐。将解说员的语言和配乐录制在一条磁带上。这样的配乐录音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有的同行认为,小学六年级<科学>(教科版)下册"日食与月食"一课教起来枯燥、乏味.笔者认为,若巧设实验、创造模拟现象,亦可增加课堂探究的乐趣,解决乏味、枯燥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处理该课教学的几个片断.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推理能力、交流能力是新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已经成为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推理能力、交流能力是新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已经成为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为教好《日食月食》一课,我在利用好“三球仪”的同时,还特地制作了两种小教具。 一、用圆纸板制造“日食”现象 因大多学生(现在的五年级学生)见过月食现象,很少有见过日食现象的。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用硬纸板制作了半径分别为15厘米、10厘米的两个圆。又找了一台投影器、一张玻珠幕。演示时,打开投影器,往下调节调焦旋钮。因光学效果,玻珠幕上会出  相似文献   

11.
一位教师问我:“你知道你们班的森子染发了吗?”我回答说:“知道。”“那你应该说说他!”“他今天刚返校……”没容我解释什么,这位教师便教导我说“你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永远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不用讲什么平等,你让他干什么他就得干什么!你们师范类毕业和我们非师范类毕业的就是不一样!”这些话语不止一次地冲击我的大脑,震撼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日食和月食》是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7年级《科学》第一册第3章《地球与宇宙》第6节的教学内容 ,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重要自然现象。但由于这些现象不很常见 ,其产生的原因又不易直观理解 ,因而长期以来 ,这两种自然现象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为揭示其中的奥秘 ,本人通过模拟演示、分析推理、综合比较和实际观测等方法 ,让学生对日食和月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对产生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景象描述 ,激发兴趣日食和月食的产生成因 ,即便是有一定感性认识的成年人也不易说清楚 ,对于几乎没有亲历…  相似文献   

13.
《看月食》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九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爸爸带我和妹妹看月食。妹妹明白了月食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的缘故,说明有了科学知识就能破除迷信。课文分7个自然段,前两个自然段是听广播说晚上有月食,奶奶告诉妹妹从前人们对月食的说法,妹妹对奶奶说的表示怀疑;第三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具体讲了看月食的经过;  相似文献   

14.
陈颖 《云南教育》2000,(11):29-29
小学语文第四册的《看月食》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教学常识性课文一是要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的自然常识 ,开阔视野 ;二是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文中的“我”是通过“看”和“听”来认识“什么叫月食、形成月食的原因 ,以及月亮在月食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这三个问题 ,课文不是逐个说明 ,而是交叉阐述的 ,在描述月食的过程中插入了什么叫月食和形成月食的原因两部分内容。根据这一特点 ,可在学生整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抓住重点变序讲读。一、整体了解课文内容1.低年级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小学自然第 1 2册第 1 4课《日食和月食》属小学自然宇宙教学单元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是借助三球仪、白色足球、光源等为数不多的教具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 ,进而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由于受教具、学生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本课成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课。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我尝试把微机引入本课教学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a .用微机的动态显示 ,导入新课。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相的成因》基础上 ,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新课的导入就从学生学过的上述知识点中入手并借助微机…  相似文献   

16.
李怀思 《学子》2013,(4):61
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是着眼于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形成,是着眼于学生探究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数学学科因为其独具特色的逻辑性、科学性、探究性而让学习充满了探索与未知,这也就决定了数学课堂的学习处处充满了探究的可能。教师要如何发现课堂探究的存在,给予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机会,促进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呢?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以来,科学课堂要引领儿童从探究活动中主动建构科学概念的理念已深深地影响着广大科学教师。如何从儿童的视角探索适合儿童的科学课教学,成为科学课程改革的新命题。我们在研磨教科版《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一课的历程中,尝试从多个角度探索创设适合儿童的科学学习。《日食和月食》一课的主要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因此,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摒弃那些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探究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大胆地想、好奇地问、自由地议,尝试设计实验,尽情地扮好“学习主人”这一角色,学生才会有标新立异的冲动,才会有创新意识的萌芽。一、让学生大胆地想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是的,没有想像力,就谈不上创造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从培养想像力开始。199…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十册《空气的成分》一课时,我先做了课本上第一个观察实验,即用一个空玻璃杯罩住一支点燃的蜡烛,让学生观察现象(蜡烛慢慢熄灭),然后当我提出杯中的蜡烛为什么会慢慢熄灭时,学生却七嘴八舌,有的说空气烧完了,有的说杯中还有空气,而且争得面红耳赤。形成认识矛盾后,我接着又做了一个实验,即:将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往水槽里倒入一些染红的水,点燃蜡烛再用玻璃杯罩上,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学生观察后回答:蜡烛还是慢慢熄灭,但是红水上去了一截。当我再问他们,为什么蜡烛会慢慢熄灭?杯中的空气用完了吗?学生还是…  相似文献   

20.
讲授《日食和月食》一课时,如果让学生亲眼看到“日食”和“月食”现象该多好啊!制作一框日食和月食现象投影片就能实现这个愿望。 一、制作方法: 1.定片(见图一):找一张薄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