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俊 《青年记者》2005,(6):44-46
新闻界一个可喜的变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务实“。无论是新闻报道,产业发展,还是我们的新闻研究。都更加注重“实效”了。发展是硬道理。“硬”,因“实”而“硬”。花架子再漂亮也是花架子。终归不顶事。不能当饭吃。“务实”。不是光盯着眼皮底下。鼻子尖上的事儿。不是在鸡毛蒜皮里折腾。务实,是一种心态和精神:平和,理性,执于目标,坚韧地前行。务实,是中国新闻传媒和新闻人难得的、宝贵的收获。  相似文献   

2.
浅谈新形势下的档案宣传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吹自擂、自我吹嘘、夸夸其谈”历来被人们认为是反面品质的写照.不仅做了坏事要不事声张、瞒天过海。就是做了助人为乐的好事也须三缄其口、只字不提。我们档案工作者常以“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来勉励自己.将“默默无闻”当作档案队伍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认为搞档案宣传是花架子.对外大喊大叫。有王婆卖瓜之嫌。在这种观念的束缚下,档案界失去了与外界交流的欲望.更谈不上把握宣传机会,  相似文献   

3.
黄昌华 《大观周刊》2011,(19):68-68
新课程理念提出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新课程理念的这些理解,我们可以简括为语文教学要注重艺术性。所谓教学的艺术性,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更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保征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相似文献   

4.
凡是后来成了名副其实作家的人,写功自然过硬,但这个写功往往源于读功。将“读”看成一种功夫,乃至看成一种硬工夫,是绝不过分的。始终没掌握这种功夫的人很多,其中甚而包括某些“读书破万卷”的人,以及写出了不少“作品”的人。在“读”的问题上没获得过真功夫,后来居然写出“作品”来,这奇怪么?不奇怪。这就如同生活中某些并无实在技艺只凭一点“花架子”而“撞”成了歌星影星的人一样,在行家眼里仍是外行。当然,凡是能写出一点东西的人,总是读过一点东西的。但是,有的人的“读”,实际上只能称之为“看”,够不上“读”的档次。“看书”和“读书”的区别不是一般性区别,而是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5.
有人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的报道称之为“硬新闻”。这些“硬新闻”的显著特点,一是权威性;二是指导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这些“硬新闻”怎样实现“软着陆”,即寻求严肃的政治内容与通俗的形式相结合,使“硬新闻”的权威性、指导性与可读性。服务性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宣传质量和效果,已成为各级党报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我们仙桃日报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6.
领导参加的政务活动及重大会议常常被称为“硬新闻”。不仅内容“硬”,涉及大政方针,重大决策,而且形式也“硬”,记者写出来的稿子常常是高高在上,板着面孔训人。长此以往,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时政记者离开“要”、“强调”、“指出”等强硬的词汇,几乎写不出稿子。领导活动报道的程式化、冗长、乏味、空洞成为我们新闻宣传的痼疾,且久治不愈。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部一位代表对美国官员不为“会海”所累的潇洒非常羡慕,我亦对美国人不搞花架子的实干精神表示由衷钦佩  相似文献   

8.
当党中央坚决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时,我们县市报原来的“一手软”现在“硬”了没有?恐怕还不能响亮回答.与过去相比,应该说是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严重不足,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弄虚作假,图取虚名,是严重的不正之风。现在这种歪风,许多地方许多战线都有,应引起一切正直的人们,特别是新闻界的注意。有些人干工作专搞“花架子”,欺上瞒下;有的“展销会”声势浩大,产品琳琅满目,但实际有些产品只是样品,市场上是见不到的;有的商店“服务公约”挂满堂,但不照办,服  相似文献   

10.
光明日报前不久评选出了1995年度好新闻,共7大类58篇作品。从他们的评选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对报纸如何把握宣传舆论导向,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很有启发和参考作用。 真正的较量:看“硬新闻” 从评选的结果看,既为读者又为评委“看好”的新闻,都是“硬新闻”;换句话说,无论是在读者“争夺战”还是在新闻桂冠“争夺战”中,惟有“硬新闻”,最具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新闻竞争,正从“软新闻”向“硬新闻”挺进。 如果说,当年“软新闻”的走红,补充和延伸了报纸的功能,是当时条件下新闻改革的“外围战”;那么,今年“硬新闻”的升温,则是由外延向内涵的质的飞跃,打响了新闻改革的“攻坚战”。 新闻竞争何以从“软新闻”转向“硬新闻”呢?一是“硬新闻”是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构成公众舆论场的兴奋中枢。二是“硬新闻”是“新闻纸”的主体部分,是新闻拼抢的主战场,显示报纸的综合新闻实力。三是“硬新闻”是机关报的强项,是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 从“软新闻”到“硬新闻”,这不是对“软新闻”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超越。 如何强化“硬新闻”,真正使“硬新闻”在新闻竞争中成为制胜之策: 第一,大信息量,规模化供给。没有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报纸“批评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企业报开展批评则更难。近几年来,我们注意下功夫抓好批评报道,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如何搞好批评报道,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职能?批评要鲜明有力度在报纸上开展批评,我们经历了一个由“软”到“硬”的过程。过去我们的报纸也有批评报道,但比较“软”。例如,我公司是个具有6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生产中“跑冒滴漏”现象一度比较严重。我们曾就此刊发了《请您珍惜蒸汽》的批评稿,不痛不痒地点了几个单位的名,收效不大。后来,我们的批评就“硬”了许多,主题是《还有人  相似文献   

13.
卢平 《新闻前哨》2012,(2):15-15
财经新闻是出产硬新闻的主要领域。为迎接改扩版,策划机动中心去年底策划一组专题报道“跨越发展.楚商启航”。立意是借去年“鄂商”更名“楚商”之机.通过采访具有领头羊作用的湖北民营企业家.从中发现和挖掘一些硬新闻,表现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势头。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卷首语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出版工作,要做到“六要六不要”:要帮忙,不要添乱;要唱响主旋律,不要搞“噪音”;要注意社会效益,不要见利忘义;要遵守宣传纪律,不要各行其是;要“聚焦”,不要“散光”;要狠抓落实,不要搞“花架子”。还要努力增强“五个意识”。1、...  相似文献   

15.
弄虚作假,图取虚名,是严重的不正之风。现在这种歪风,许多地方许多战线都有,应引起一切正直的人们,特别是新闻界的注意。有些人干工作专搞“花架子”,欺上瞒下;有的“展销会”声势浩大,产品琳琅满目,但实际有些产品只是样品,市场上是见不到的,有的商店“服务公约”挂满堂,但不照办,服务质量很差;某个县剧团的演员明明是地县干部、专业演员,却非要标榜“农民剧团”不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之路     
1999年是我们《图书馆杂志》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从双月刊发展到月刊。展望新的一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有何种影响,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首先是网络技术的影响,在建立集成化系统的基础上,是否在馆内连网,是否可以连到因特网,访问因特网,是否使自己图书馆作为Wed的一个网点,是衡量一个图书馆是否跟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已经过去的1998年,我国的因特网已有长足的发展,在网络上能够看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网络主页也从大量充斥影响传输和效率的“花架子”照片转向更注重其信息的份量。展望未来的另一重…  相似文献   

17.
有人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的报道称之为“硬新闻”。这些“硬新闻”的显著特点,一是权威性;二是指导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这些“硬新闻”怎样实现“软着陆”,即寻求严肃的政治内容与通俗的形式相结合,使“硬新闻”的权威性、指  相似文献   

18.
影视评论写作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充斥报刊和网络的影视评论大有越写越深奥,越写越使人难以看懂的势头。新学科的引进,各种学术名词的堆砌,似乎非此不成“文章”,非此不说明自己的“渊博”。久而久之,纷纷效尤出现了一些只有“花架子”,没有引导欣赏阅读价值的文章。影视评论的故作高深和故弄玄虚,不仅严重影响着影视剧的创作者,影响了影视评论的正常发展,还有碍于观众欣赏、认识和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的电视新闻“软处理”,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让“软新闻”真正软下来,进而使“软新闻”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二是让“硬新闻”在不失“硬”特征的前提下,合理地保留“软”内核和深化“软”内容。“软新闻”即社会新闻。尽管学术界对社会新闻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并没有影响社会新闻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软新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强化,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软新闻”和由“软新闻”引申出的“软处理”。这里的“软”是指情趣性,“硬”则是指思想性。“软”并非软绵绵,更不是追求低级庸俗的东西,而是指新闻事实的表…  相似文献   

20.
孙怀通 《大观周刊》2012,(12):106-106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油田企业地域生产、人员构成的特殊性,决定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因此,大力加强油田企业的文化建设,以文化人增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硬支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胜利油田文化建设为例,阐述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人,把文化“软实力”变为企业发展的“硬支撑”,真正实现“人企合一”,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