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在浩如烟海诗的百花园中,绝命诗,也叫绝笔诗,是一朵奇葩。有生必有死。当一个人即将走入“死”这个深不可测的黑暗疆域时,必然要对“生”的世界作出最后的回顾;不过由于各人的经历、遭遇不同,其所感所想自然不相同:或洒脱,或恐惧,或豪放,或凄凉,或愤怒,或悲哀……情动于中,发而为诗。这些诗是生命的最后一声呐喊,是朗朗流星的最后一丝闪光。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品格和人生观,而且透露出特定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2.
这不是诗,这是呐喊,社会在快速前进,你岂能睡眼惺松袖手旁观?!这不是诗,这是呼唤,改革已掀起万丈波澜,你还不快快整装待发,启程扬帆?!这不是诗,这是鼓点,与时俱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怎么你还不跃马扬鞭挥戈向前?!这不是诗,这是誓言,为了国家和民族,我们理应热血沸腾无私奉献!!前进中的呐喊(二)@卜凡孝$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  相似文献   

3.
高源 《中学生百科》2023,(33):21-22
<正>小时候读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时没有多想,只觉得美好而温柔。后来有一天忽然冒出个疑问:为什么是“从明天起”?为什么要等到明天再做那些美好的事?为什么不现在就开始?  相似文献   

4.
盛德友 《培训与研究》2006,23(6):4-5,45
诗是语言艺术。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也是语言艺术。那么,为什么把一篇散文分行排列开来,人们却不认可它是诗,而把一首诗连缀成散文模样,则依然认为它是诗。甚或在一篇小说中发现几个好句子,也往往击节:真是诗的语言。何也?答曰:是诗歌语言的非科学性特征使然。  相似文献   

5.
秦楠 《高中生之友》2023,(Z1):54-56
<正>20世纪30年代,中国处于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战火连绵,百姓流离失所。特殊的历史环境必然产生新的审美需求,在文学领域,浪漫主义诗潮悄然退却,现实主义诗潮逐渐兴起。许多诗人拿起手中的笔,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社会的弊端,抨击现实的黑暗。其中,有一位诗人独具一格。他不仅采用批判的方式进行写作,而且手持精神火炬,呐喊着:“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他渴望光明、追逐光明、传播光明。他便是著名爱国诗人——艾青。  相似文献   

6.
释《呐喊》     
释《呐喊》景山《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除自序外共收小说14篇,《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风波》、《故乡》、《阿Q正传》、《鸭的喜剧》、《社戏》等名篇均在其中。书名为什么定为《呐喊》?这在本书《自序》中有具体而详尽的解...  相似文献   

7.
心灵的支点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随着日本经济逐渐萧条,许多日本企业的白领人士因无法挽救公司的业绩,精神上不堪重负,最终自杀。为什么?为什么他们置大好前程于不顾,以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其实,这就是因为他们未找到自己心灵的支点。心灵的支点是一片绿洲,一片希望。理想与现实并不总是相符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努力,去进取,使之达到平衡。纵观历史,鲁迅先生在改革前程渺茫之时依旧呐喊“我以我血荐轩辕”。在他眼里,火光就在前头。革命英雄在革命危亡时依旧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他看来,平衡的支点就是他的理想。爱国诗…  相似文献   

8.
新年絮语     
“爆竹一声除旧岁。”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布谷声声,春风习习,在美丽的春天里人们播下了种子,播下了希望。《作文世界》也在播种,当种子落在泥土里时,人们希望的是种子生根发芽,在美好的春天里迎着阳光茁壮成长。著名诗人何其芳在《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的诗中写道:“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保障……”是的,生活在伟大祖国的怀抱里的少男少女,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在和风习习的春天里茁壮成长。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作文是抒发自己的情怀,是心灵的呐喊,是欲望的抒写,是生活的体味。《作文世界》为大家提供了…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讽谕诗大多作于元和初他被授予翰林学士和被任为左拾遗的时期,主要作品为《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讽谕诗不仅是诗的奏章,也是诗的呐喊、诗的鞭笞,是诗人冒死以诗的形式为民请命。白居易的讽谕诗对后世诗人关心政治和民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某地市期末考试出了这样一道考题:王维诗《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答案是“归”字。其原因是该诗描绘了一幅乡村晚归图,作者赞美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想起自己官场险恶,萌生退隐之意。阅卷老师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本诗的诗眼应该是“羡”字,不应是“归”字。因为羡字比归字更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退隐之意也得以恰到好处的表现。《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字还是“羡”字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后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先从诗眼这一文论的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看。诗眼这个词最早见于苏轼诗:“天工忽向背,诗眼巧…  相似文献   

11.
办画展为什么这样难?为什么这样难啊?听了我的呐喊,你们一定会想:办个画展有什么难的呀?哎,你们是没经历过呀。我这个管理组的组长,可是被这个画展折腾惨啦!搬运工(难度级别:四级)一进合班教室(办画展的地方),我就傻眼了:那桌子可真脏,脏得几乎都看不出桌子的模样了;  相似文献   

12.
爸爸:你在写作?儿子:是的。爸爸:根据你的体会,写诗和写小说,哪个容易些?儿子:诗。爸爸:为什么?儿子:小说是两个字,诗才一个字。  相似文献   

13.
作为英国战后一位富有时代责任感的著名诗人,特德·休斯在《狗鱼》一诗中向大家展现了现代人异化的生存状况。在当今生态危机时代,诗人在呼吁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和谐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虽然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英国出现了一派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这浮华的背后却隐藏着重重危机。在《狗鱼》这首诗中,诗人以诗言情,将自己心底的忧患呐喊出来以警醒世人。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序言的文体知识。2.汲取信息,明确《呐喊》创作的缘由及《呐喊》的创作经过。3.学习鲁迅反抗绝望,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对鲁迅《呐喊》中的作品做大致观照。二、重点及难点:重点: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个别句子的理解。难点:作者的社会观和创作态度的理解。三、学法引导:1.课前预习。(序言两大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呐喊”;我眼中的鲁迅。)2.理解文意时,结合鲁迅小说、散文、杂文,鲁迅研究的相关评论等加以说明。3.课后阅读鲁迅作品及读本中的相关内容。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相似文献   

15.
如今,不少的语文课堂,干枯板结,令人乏味,甚至面目可憎。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里"呐喊"一声,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我想问您两个问题:在《诗经·小雅》中有六首诗,光有题却无文,叫它们笙诗。请问,什么样的诗叫笙诗,它们为什么没有词句呢? 另我有个同学叫赵腾骉,可是我查了很多字典,都没有“骉”这个字,问他,他说这个字念“biao”。请问,有这个字吗,它是什么意思? 祝身体健康! 王翠玲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自宋元以后,逐步形成了诗、书、画三者有机结合的艺术传统,呈现出独特的风神面貌。但是属于语言艺术的诗歌为什么能打入属于造型艺术的中国画?原本在“艺术中处于对极地位的画与诗”,为什么能在一个有限的艺术空间里融合?对于这个问题,古人就已开始探讨。宋代的吴龙翰在《<野趣有声画>序》里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认为诗画可以互相弥补不足,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将这样的  相似文献   

18.
流星     
在这美丽的夜晚,我躺在床上,透过玻璃,仰望长空。深蓝的天空中,点点星光,时隐时现,淡化了可怕的黑暗。“好美哦!”我在心里呐喊。为什么以前的我就没  相似文献   

19.
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三册李白写的《越中览古》时,有学生问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诗中最后一句“只今唯有鹧鸪飞。”中的“鹧鸪”为何物?一是为什么选它入诗?这两个问题确实令人深思。为了探个究竟,我翻阅了几卷书,了解一个大概,同时也把“鹧鸪”在诗中的意蕴作如下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诗歌韵律革新的呐喊与诗歌内容革新的呐喊一样,由来已久:如果从戊戌变法前夕梁启超等人提倡“诗界革命”算起,已经90年了;如果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算起,也历时将近70载.这期间,诗歌内容革新的成绩是卓著的,真乃“天翻地覆慨而慷”;而诗歌形式的革新呢?虽然也有成效,诸如冲破旧格律的限制创新了自由体,引进了节奏感鲜明的阶梯诗等等,可惜这些品种都是没有明显的韵律准绳的.60年代初期,报刊上曾一度掀起新诗韵律探讨的热潮,但却探而未果,就被随即而来的浩劫遏止了.所以迄今为止,诗坛上还没有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