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青藏高原研究的信息环境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研究涉及许多地球科学的前沿问题,目前开展的“青藏高原资源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具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点。面对汹涌澎湃的信息化浪潮,研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需要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建立(青藏高原;信息环境;基础设施;资源;政策  相似文献   

2.
声音     
《科学中国人》2024,(3):8-9
<正>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及相关科学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中国科学家就在青藏高原开始了科学探索。197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正式组成,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事业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了地球行星风系,改变了亚洲气候,也改变了中国的生存环境。青藏高原岩石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智慧圈与大气圈六大圈层的多圈层相互作用(图1),是引起所有改变的驱动器。青藏高原的多圈层相互作用形成了亚洲10多条大江大河的“水塔”,造福亚洲人民;同时也造成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影响人类生存。青藏高原碰撞隆升以后的多圈层相互作用,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聚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庆祝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的发言 )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 50年是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一同成长的 50年。它也是代表我国青藏高原上科学进步、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 50年。它是 50年来我国科学研究中一项值得称赞的科学实践。我们中不少人从青年到壮年到老年为青藏高原奋斗了差不多 50年 ,不仅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而且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回首过去 ,我们为自己的历史和青藏高原人民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而感到无比的欣慰。我们为与祖国更接近了而感到温暖、自豪与骄傲。我们把参加过青藏高原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5.
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青藏高原地气系统物理过程观测和理论研究(TIPEX)”和中日合作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循环试验(GAME/Tibet),是继1979年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试验(QXPMEX)之后,在我国青藏高原上进行的又一次综合性气象科学联合考察活动。这次考察活动采用的观测手段及其产生的影响都将是前所未有的,必将提高我国青藏高原气象科学研究的水平,也将为我国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走向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1/4,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大、地形最复杂的高原。…  相似文献   

6.
近二十年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近二十年青藏高原的地面辐射和热平衡特征、大气环流及季节变化、高原天气系统、高原积雪对我国环流和天气的影响、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的模拟等几方面的研究成果,概括了重大理论科学研究和实验应用研究的结果,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结论,提出了一些可能的物理机制,特别是两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有力地推动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50年是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一同成长的50年.它也是代表我国青藏高原上科学进步、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50年.它是50年来我国科学研究中一项值得称赞的科学实践.我们中不少人从青年到壮年到老年为青藏高原奋斗了差不多50年,不仅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而且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回首过去,我们为自己的历史和青藏高原人民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而感到无比的欣慰.我们为与祖国更接近了而感到温暖、自豪与骄傲.我们把参加过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作为生命中一项荣誉而爱护它.  相似文献   

8.
<正>编者按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泛第三极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度重合,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既要实现区域发展又要"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的前提是,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从多学科角度深入认识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和人文。中科院自成立以来一直是青藏高原研究的主力军,自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40余年来,从未间断对青藏高原的多学科研究。2017年8月,时值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本刊特组织策划"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专题,从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意义、青藏高原的保护与发展、青藏高原的"成长史"(地块来源及其移动对气候、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对第四纪冰期动物群起源和对人类文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珠峰站”)位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围绕我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地球“第三极”复杂地形山地大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珠峰站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为主线,开展了针对地表、大气、环境、冰川、生态和地球物理等过程的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构建了珠峰地区多时空、多手段、高精度、多要素一体化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显著提升了青藏高原特别是珠峰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珠峰站是喜马拉雅山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深入系统地开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简称海北站),始建于1976年,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祁连山区门源县境内,是我国高寒生态学研究无可替代的野外支撑平台和国际知名的高寒草地科学研究基地。建站40多年以来,始终坚持瞄准国际生物学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问题作为学科定位。通过几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批重  相似文献   

11.
高原鼠兔对西藏高寒草地的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学红  杨富裕  孙磊 《西藏科技》2006,(3):50-51,58
高原鼠兔严重危害西藏草地环境,其分布已遍布藏北草原。在西藏,系统的科学研究高原鼠兔的发生、危害及防治规律,对改善青藏高原及全球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二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先后在青海省地质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79年开始从事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研究。1988年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及行星科学系,从事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变形研究,1988年获得美国地质学会优秀博士论文设计奖,1993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93-1996年先后在美国贝斯石油公司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1997年受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1999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继续从事青藏高原新生代大…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南边疆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海拔一般在四千米以上,面积大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它具有十分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富绕的自然资源。因此,对科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课题。比如,高原的自然条件与资源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合理利用和改造?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发展我国科学也会做出很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从一九七三年起,在高原南部开展了比较全面的、  相似文献   

14.
石玉林 《资源科学》1986,8(3):54-57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已成立三十周年,三十年来,先后组织了30多个大大小小的综合考察队,开展了东北、黄土高原、内蒙古、西北、西南、青藏高原、华南及南方山地等以区域资源开发为中心的综合考察研究。土地资源是在综合考察研究中逐步地形成和发展为具有自己特色的土地资源学,开拓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总结经验,努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影响的日益显著,多年冻土变化对生态、水文、气候和工程建设的影响日渐突出,多年冻土的长期定位监测和大范围野外调查已经成为冰冻圈、生态、水文、气候和寒区工程建设等方面深化研究和解决重大科学和工程问题的重大需求。中科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简称"高原冰冻圈站")自建站以来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进行了长期连续的监测和大范围的野外调查,开展了多年冻土水热状况的变化机理、模型模拟和生态效应综合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等重大项目支持下,高原冰冻圈站积极开展国内外科研合作,规范了多年冻土野外考察和定位监测的方法,建成了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多年冻土综合监测网络;系统地开展了高原多年冻土分布、温度、厚度和地下冰空间分异规律的定量研究,基于多源数据和多模式比对,发布了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高原多年冻土温度、厚度和地下冰的空间格网数据。基于长期监测数据,构建和改进了适合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一维热传导模式和陆面过程模式,定量评价了过去30年来高原尺度多年冻土的变化及物理机制。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为青藏铁路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区域气候模拟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同时也面向国家需求和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推动决策咨询服务。有关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植被、生态和土壤有机碳氮空间分布的研究成果,填补了该领域的国际空白,为未来地球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和地球系统模式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本底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喻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朱立平研究员立足构建青藏高原多圈层、立体式研究的野外监测平台和有特色、高水平的实验分析平台,克服高原艰苦的环境条件,开展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取得了大量丰硕成果,为推进我国青藏高原研究学科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他不遗余力开展青藏高原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建设工作,为促进青藏高原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研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科协最新一届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中,朱立平研究员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17.
通过总结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筹建过程,分析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定位,介绍了青藏高原研究所从野外观测和支撑平台建设起步,形成青藏高原研究所与相关研究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同志们 :我们这次会议 ,有两个议题。一是纪念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 50周年 ,二是纪念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成立 1 0周年。这两件事是密不可分的。这次会议的目的 ,是在总结青藏高原 50年科学考察研究的基础上 ,展望 2 1世纪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的发展趋势、方向与重点 ;在总结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1 0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的发展策略。总之 ,目的在于团结大家 ,共同推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已经走过了 50年的发展历程。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教育部、…  相似文献   

19.
<正>泛第三极地区建成和在建的37个野外台站形成泛第三极地表环境观测研究网络。这些野外台站对区域的大气、冰川、冻土、积雪、河流、湖泊、生态系统、地质灾害等开展了广泛的观测研究,获得了不同气候条件下青藏高原冰川、冻土、湖泊、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变化数据,并分析了这些过程之间的联系。泛第三极地区的野外观测台站在推动国家野外科学研究和国家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科  相似文献   

20.
正青海省高寒草地适应性管理重点实验室由青海省科学技术厅于2019年11月批准建设,依托于青海大学,由青海大学和海北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共同建设。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董全民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李希来教授、海北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何成基高级兽医师任实验室副主任,马玉寿研究员任首席科学家,聘请中国工程院南志标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贺金生教授、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赵新全研究员任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张英俊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韩国栋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王德利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汪诗平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研究所辛晓平研究员等专家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