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探讨了环管反应器中高粘度催化剂的混合特征,研究了液体循环速率、催化剂粘度对混合过程的影响,并对混合过程进行了观察分析,建立了该过程的教学模型,模型值和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在装有静态混合器的环管反应器中高粘度催化剂的混合特征,探讨了在有内构件的情况下循环速率、雷诺数大小以及催化剂粘度对混合时间的影响,说明在环管反应器中使用静态混合器对提高高粘度催化剂的混合效果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3.
在环管反应器中研究了高粘度催化剂的径向浓度分布,探讨了催化剂粘度对径向浓度分布的影响;径向浓度分布的动态变化过程;比较了实验数据对二维扩散模型的符合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环管反应器的特点及应用,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对今后环管反应器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5.
张宁  李伟 《天中学刊》1999,14(2):35-36
根据蔗糖的旋光性,用旋光仪测定了冰棒熔化过程中固相和液相的蔗糖浓度,结果表明:当冰棒在30℃熔化时,液相蔗糖的浓度远高于固相中蔗糖的浓度,冷冻前向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乙酸乙酯等物质可抑制蔗糖在熔化过程中在液相的富集.  相似文献   

6.
压力压强部分,公式不多,但是学生碰到固液混合的题目仍然会选错.这时,帮他们理清公式的使用条件及使用顺序很重要. 首先,有压强一定有压力,所以即使是求压强,也要先判断对应的压力的施力物体是哪一个,然后确定此物体是固体还是液体.若为固体,则先求压力,再求压强.若为液体,因为液体对别的物体的压力不一定和自身重力有关,所以不可直接求压力,则先求压强,再求压力.  相似文献   

7.
高质量的YBCO前驱液是化学溶液沉积制备涂层导体的基础.详细研究了不同浓度和不同溶剂的YBCO前驱液的粘度和折光率的变化规律.前驱液的粘度和折光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溶剂的性质改变也会造成前驱液的粘度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水含量的增加,前驱液的粘度增加;随着丙酸含量的增加,前驱液的粘度轻微减小.  相似文献   

8.
PAM水溶液-盐体系粘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粘度法测定聚丙烯酰胺(PAM)分子量体系PAM-盐溶液的粘度进行稳定性研究,对不同体系加入不同种类的稳定剂,研究其粘度对时间的依赖性,确定粘度法测定PAM分子量的适宜溶液体系。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以分离大豆蛋白为原料,制取人造仿肉制品,采用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得出分离大豆蛋白液粘度和时间,温度及亚硫酸钠含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以分离大豆蛋白为原料,制取人造仿肉制品,采用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得出分离大豆蛋白液粘度和时间,温度及亚硫酸钠含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双液体系气—液平衡相图测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双液体系气-液平衡相图实验在实验体系和装置上进行改进.改进后,操作安全、方便、环保(无毒、无害)、试剂易得、价格与原试剂相差不多,实验效果与原实验一样.  相似文献   

13.
均相催化剂的固载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均相催化剂的固载化研究进展.可以通过离子交换、密封和接枝等方法将均相催化剂固载于载体之上,而载体和接枝过渡物质的接枝长度也会影响固载化催化剂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随外界条件的改变,一定液固表面接触角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接触角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电流变液中落球的运动分析,间接求出电流变液的表现粘度,并与旋转粘度计的实测数据对比,得出一定条件下,落球法测电流变液粘度的方法是可行的,为简易测定电流变液的粘度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随外界条件的改变,一定液固表面接触角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接触角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固载杂多酸催化剂的应用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固载型杂多酸作为一类新型固体酸催化材料,与传统的质子酸催化剂相比,其优点突出,已应用于炼油技术,化工和精细化学品的合成领域,文章对固载型杂多酸催化剂的重要性质和近年来的应用研究及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混合丁烯氧化脱氢过程进行反应表征,对由Zn Fe_2O_4和Co_9Bi_1Fe_3Mo_(12)O_(51)组成的双床层催化剂体系中存在的协同机理进行解释;将异构化反应过程纳入反应体系,得出混合丁烯转化率和丁二烯收率上升的原因。创新点:1.提出基于丁烯异构体在床层之间浓度重分布和异构化效应抑制作用的协同作用机理;2.设计验证实验,从直观角度证实机理,并优化了催化剂的装填量和装填顺序。方法:1.通过单一丁烯和混合丁烯的氧化脱氢反应,对单一催化剂和双床层催化剂进行反应评估,得到相关反应数据;2.通过设计对比实验,从改变参加反应物质的直观角度对协同机理进行验证和解释;3.对参加反应的双层床催化剂中两种催化剂的装填量和装填顺序进行优化,为进一步研究组合型催化剂提供实验基础。结论:1.Zn Fe_2O_4对两种2-丁烯有更优的催化效果,而Co_9Bi_1Fe_3Mo_(12)O_(51)对1-丁烯有更优的催化效果,由两者组成的双层床催化体系对单一丁烯和混合丁烯的反应效果都有所提升,证明两种催化剂之间存在协同效应。2.双层床催化剂体系中,两种催化剂之间的协同作用机理是:催化剂不同活性导致丁烯异构体在床层之间的浓度发生重分布,同时由于多种异构体同时存在抑制了异构化反应。3.对双层床催化剂体系的装填顺序和装填量的优化结果表明,Zn Fe_2O_4装填在上层,Co_9Bi_1Fe_3Mo_(12)O_(51)装填在下层,且两者比例处于4:6到6:4之间时催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运用kissinger及Ozawa方法两种热分析动力学模型,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三羟基乙烷、新戊二醇及其二元体系的低温固-固相变DSC曲线,求算固-固相变的表观活化能和反应级数,探讨表观活化能随机组不同的变化规律,两种方法的处理结果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运用kissinger及Ozawa方法两种热分析动力学模型,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三羟基乙烷(PG)、新戊二醇(NPG)及其二元体系的低温固一固相变DSC曲线,求算固一固相变的表观活化能和反应级数,探讨表观活化能随组成不同的变化规律。两种方法的处理结果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