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有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一首,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句中“三十”,一般注者多持“三十”为“十三”之说。如林庚、冯沅君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注为:“三十年,当作十三年,陶潜自太元十八年(393)为江州祭酒,至彭泽弃官共十二年,次年作这诗,正好十三年。”课本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2.
《列子·黄帝篇》有云 :“孔子观于吕梁 ,悬水三十仞 ,流沫三十里 ,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 ,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也 ,使弟子并游而承之。”杨伯峻先生《列子集释》对“悬水三十仞”有校语 ,云 :“《文选》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注引‘三十’作‘四十’。《说苑·杂言篇》同。”对“流沫三十里”无释。但是 ,“悬水三十仞 ,流沫三十里”之语在文献典籍中的校释中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亦当有论。按《黄帝篇》此故事当系抄录《庄子·达生篇》 ,而文字小异。《达生》有云 :“孔子观于吕梁 ,县水三十仞 ,流沫四十里 ,鼋…  相似文献   

3.
东晋名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篇中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两句诗。对“一去三十年”句,教材和教学用书都解释为:从少年到41岁诗人辞官,大约有三十年。教学中,我们发现此说太“实”,显得生硬、牵强,故作如下辨析:  相似文献   

4.
一九二九年五月,鲁迅先生曾三访未名社,他并在《忆韦素园君》中说:“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从西山回寓后,先生在给景宋的信中,详细记述了这次会晤和谈话的情形。先生又于三十日夜一点半给景宋的信中说:“晚上来了两个人,一个是忙于翻检电码之静农,一个是帮我校过《唐宋传奇集》之建功,同吃晚饭,谈得颇为畅快,和上午之纵谈于西山,都是近来快事。”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教材编者断言,“三十年”乃“十三年”之“夸大的说法”。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夸大”的基础,是所谓陶渊明自江州初仕至彭泽归隐,计浮沉宦海13年。稽考史实,陶渊明之仕宦经历与“十三年”之说并不吻合。晋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投禾去学仕”(《饮酒》),任江州祭酒,时年29岁,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南史·隐逸传》),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36岁,“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至义熙元年,“去官还寻阳”(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此次入幕,前后总计六年。陶渊明《还旧居》诗云:“畴首居上京,六载去还归”正可以证之。是年八月“仲秋”,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归去来兮辞》),“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萧统《陶渊明传》)。诗人“三仕三已”的履历,列表略示如下: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三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注释有三处值得商榷。其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一去三十年”,教材注释为:“从少年到41岁诗人辞官,大约有三十年。诗人于40 5年当江西彭泽县县令,八十多天后辞官,挂印归田园,作《归园田居》。”将“一去三十年”释为“从少年到41岁诗人辞官,大约有三十年”,不当。要弄清“一去三十年”是什么意思,当先弄清“误落尘网中”指的是什么。一般情况下,“尘网”指的是尘世、人世。此处的“尘网”是否也指“尘世”“人世”呢?诗人是否有从“少年”时代起即“误落”此“尘网”中的悲叹呢?他是怎样看待…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有一组《归园田居》,其第一首中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句。因诗人从29岁初涉仕途、任江州祭酒,到41岁辞去彭泽令而归田,时间恰好是十三年,所以有人认为此句“三十年”应为“十三年”之误。但正如布罗茨基所说:“诗歌是语言存在的最高形式”,若细细揣度,“十三年”之说泥痕凿凿,何及“三十年”更见陶令志节?这一首《归园田居》,起首六句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若将“尘网”仅理解为官场、仕宦生活,仅理解为“官场、仕宦生活对作者心灵的羁绊与束缚”,那么我们说这里就是…  相似文献   

8.
纳兰性德死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旧历五月三十日,时年三十一岁。 徐乾学的《纳兰君墓志铭》说;“君生于顺治十一年(1655)十二月,卒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己丑,年三十有一。”按五月己丑,即五月三十日。顾梁汾的《祭文》说“……先生殁,时五月三十日己丑也”。 至于纳兰性德是得什么病死的,《清史稿》本传没有说,徐乾学的《墓志铭》说“孰意其七日不汗死也”。顾梁汾的《祭文》说得详细些,“先生得寒疾……已七日不汗……而先生殁”。得病仅七天就死了,可见是急性病。那么,什么是寒疾呢?为什么”七日不汗”就能死了呢?据中医大夫讲,中国古代,不但伤寒或副伤寒叫寒疾,对一般的肺炎、流感高烧不退的病,也叫寒疾。对这种病,要吃药表散退烧,要是吃药不发汗,说明毒气攻心,那就不好治了。  相似文献   

9.
<正> 关于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知抚州的时间,由于收入宋嘉泰刊本《张于湖集》附录的《宣城张氏信谱传》(陆世良撰于绍熙五年)谓“年未三十”(张氏生于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其后《宋史》便采此说入《张孝祥传》,今人宛敏灏先生撰著《张孝祥年谱》(初稿载1959年4、5期《安徽史学通讯》,修订稿载《词学》第2、3辑。以下简称《年谱》)承陆说定张氏知抚州在“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二十九岁”,并谓“绍兴三十年除知抚州,夏日取道南陵、鄱阳、余干赴任”,“绍兴三十一年六月去临川”,绍兴三十一年秋冬、三十二年整年至隆兴元年春均“在宣城”,“往来宣城、芜湖间”。我们知道,张孝祥于绍兴二十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中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句,诗中对“三十年”的解释,历来颇有争议,注解较多,我认为,这些注解都有不妥之处。所以,在此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供参考。 一.对“一去三十年”的注解举例 1.三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注为:“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初做江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的“被发下瀛州”一句,有几种解释:有的说这一句是说邹容十七岁去到日本留学;有的说,这一句不仅是指年龄和去向,而且联系上  相似文献   

12.
清代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后世文入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先师张汝舟先生亦云:不通声韵训诂天文历法,不能读古书。因此,搞清楚《诗经》的用历,对我们学习《诗经》,正  相似文献   

13.
《归园田居》诗五首,是陶渊明自彭泽辞归的第二年写下的。组诗反映了园田躬耕的劳动生活与艰辛经历,抒写了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与悠然情状,是陶渊明后期生活的代表作品。其中第一首《少无适俗韵》中“一去三十年”句争议颇大,涉及该诗主题等问题,爰陈管见,以就教方家。“一去三十年”句,有“一去十三年”之异。持前说者于“一去三十年”之后,尚有一条较为详尽  相似文献   

14.
记者先生: 我8岁。我的朋友里边,有的小孩说“圣诞老人是没有的”。我问爸爸,爸爸说,“去问问《太阳报》看,报社说有,那就真的有了。”  相似文献   

15.
“先生”一词最早见于西周至春秋年间。《诗经·大雅》中的《生民》说:“诞弥厥月,先生如达。”这里的“先生”是始生的意思,即现在所说的“头生”。《论语》也有“有酒食,先生馔”的记载。这里的“先生”,指父兄长辈。稍后,在《孟子》中有:“先生为何出此言也?”这里面指的“先生”又有了  相似文献   

16.
周代的婚年,是周代婚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们研究古代的人口政策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周礼·地宫·媒氏》言周代婚年:“令男三十而娶,二十而嫁”。但是,汉魏以来,历代学者对此提出了颇不相同的看法,各持已见,讼久不决。检校古籍,对于周代的婚年主要有如下诸说: 1.必三十而娶、二十而嫁说。这一说法为礼家和谷梁家所重,汉以后最为流行。《礼记·曲礼》:”二十日弱,冠,三十日壮,有室;”《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女)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谷梁传》文公十二年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昏义》孔疏引《异义》大戴说:“男三十女二十而有婚娶,……自天子达于庶人同一也;”综上所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二册《归园田居》一文,有两处注释新旧教材说法不一,颇值得推敲。 1、“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三十年”的理解: 新教材认为,自上句“少无适俗韵”的“少”时计算,至渊明归田之年(41岁),约有“三十年”。旧教材认为, “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指从初入仕到写这首诗时相隔的时间。元代刘履认为: “三,当作  相似文献   

18.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和一位高年级老师的谈话中,我曾随便提到:“听说高年级有几篇学生难以理解的课文,我真想自己去试教一下看。”我说这话的意思,无非想表明编辑同志在选材的时候,并非有意要往“高难度”拔高。谁知她颇为认真地说:“那就请先生试试看吧。”说实在的,我已经三十年没教书了,三十年前的经验当然是过时了的东西,何敢敝帚自珍。但我为了做好自己担当的编  相似文献   

19.
荆有麟的《鲁迅回忆》(上海出版公司,一九四七年版)有述:“北大旁听生冯省三,有一天跑到鲁迅先生家里,向鲁迅先生床铺上一坐,将两脚跷起,说:‘喂,你门口有修鞋的,把我这双破鞋,拿去修修。’鲁迅先生毫不迟疑的,将冯省三的破鞋拿去修好后,他还为他取回来,套到他的脚上。可是,冯省三连谢都没有说一句,悻悻地走掉了。鲁迅先生,在每提到这件事时,总是说:“山东人真是直爽哇!’”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多把陶渊明看成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一位“田舍之翁,闲适之祖”(陈沆《诗比兴笺》),一位淳朴天真的“羲皇上”(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鲁迅先生对陶渊明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