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如要求学生“诵读古典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指导学生欣赏诗歌等文学作品时要充分“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等等。  相似文献   

2.
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在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诗歌教学,向来是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分析少了,学生难以领会其神韵;分析多了,学生便如坠五里云雾,似隔岸观花。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诗歌特点及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总结出了诗歌教学的四个“不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简约,蕴含丰富。而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特色之一。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连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抓住意象进行教学,让学生欣赏古典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诗歌教学仅仅要求学生会读会背,不利于培养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等能力。从诵读、感受意象和背景故事三个方面论述诗歌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5.
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特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是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和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谈诗歌教学的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教学应 以指导学生吟诵为主,这一点,现在 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既然诗 歌教学应以指导学生吟诵为主,那么 “讲”也就只能处于次要地位了,这并 不等于不要“讲”,诗歌教学同样离不 开“讲”。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 生主张,不论是阅读课还是诵读课, 作一点画龙点睛的讲解是必要的。其 实这道理简单而又明了。由于少年儿 童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均有限,再 加上其心理特点,教师如果不作适当 的“讲”,就会妨碍或影响少年儿童对 诗歌的感悟、积累和熏陶,影响诗歌 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吴姿梦 《成才之路》2014,(14):45-45
古典诗歌的审美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构建健全人格,健康成才起到重要作用。对提高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所谓诗歌欣赏,就是读者对诗歌作品的认识、理解和评价.诗歌欣赏的本质是读者通过对诗歌作品的阅读,丰富感情世界,陶冶情操,得到美的享受.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有其独特性,欣赏诗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潘慧莉 《文教资料》2006,(24):94-95
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特征为“意境”美,本文从“意境”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实现“意境”教学的途径,指出教师只有通过对古典诗歌“意境”的分析,才能抓住诗歌的内质,才能把分析古典诗歌落实到实处,才能使学生受到古典诗歌美的熏陶,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诗歌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欣赏诗歌思想内容时仅注重诗歌本身的内容,也就是诗歌句意,而对于与诗歌相关的一些内容考虑较少,比方说,诗歌所处时代的风貌,诗歌作者的生平及创作风格,诗歌前面的“序”以及诗歌作品的思想性等等。其实要想准确地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要注意以上的这些问题。下面我将以古典诗歌为例,谈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景智 《科学教育》2010,(3):49-50
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崔瑞 《陕西教育》2011,(7):71-71
学生学习古典诗歌.主要是为了让他们学会欣赏美.从而培养其审美情趣。如此一来.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论述小学古典诗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把握作品中的“虚”“实”关系虚实相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段.也是客观事物的辩证规律在文艺创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罗霁 《林区教学》2010,(7):50-51
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智慧的审美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我国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只要是诗歌艺术的精品,无不以美的意境令人陶醉。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古典诗歌作品时,要通过语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创造了众多的优秀诗歌文化。古典诗歌教学在高中生知识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古典诗歌魅力的欣赏,加强高中生对于古典诗歌的认知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了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希望能够为高中教师古典诗歌的教学提供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增加了古典诗歌鉴赏主观表达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和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对诗歌作品既能“意会”,又能“言传”。因此,我在诗歌教学和训练中注意从方法的指  相似文献   

19.
万娟 《教师》2008,(19):22-24
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和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相似文献   

20.
解读古典诗歌应遵循其本身的风格选点切入,把词语和意象作为解读或欣赏的切入点。选择词语切入,体察其情境意义,把某一词语所传达的客观形象放到与之相联结的特定时空范围及与之联系的一切“关系形象”中去综合考察。选择意象切入,分析其表达方式的特点,结合古代诗人“神会于物”的特点,把会于物的神发掘出来。两点切入,纵深发掘,再现古典诗歌中的意、志、趣、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