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的具体的艺术的展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是对这种理想社会模式的典型概括,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2.
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当前必须引起重视、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求同存异”的原则。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构想 ,便是实践这条原则的生动体现。“一国”就是“求同”。“求同”要求大同 ;要有原则 ;要有诚意。“两制”便是“存异”。“存异”需要大度 ;需要包容 ;需要等待。“一国两制”构想在处理港、澳回归问题上的成功实践 ,以及在处理台湾问题上的强大生命力 ,可以说是实践统一战线求同存异原则的创新与典范 ,对新时期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工作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儒家经典《礼记》有一篇文章叫《礼运》,里面有一段是孔子讲的关于“大同社会”的话,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儒家和谐完美的理想社会。这个“大同社会”大概有四个要点:第一,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天下为公的社会。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它是为大众的,不是为个人的,这是它的一个要点;第二,和谐社会应该能把有道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让他们来为社会服务,使得这个社会能够很讲信用,人们都能和睦相处;第三,各种人都能够有他的适当位置来为社会贡献他们的力量,比如说孤寡老人或者是有残疾的人也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供养。让他们能够很好地生活,这样就可以保证社会每个分子都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第四,和谐社会是诚信的社会,是没有欺诈的,也没有偷盗的,是一个夜不闭户的美好社会。孔子把这种社会就叫“大同”。  相似文献   

4.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提出了有关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即“大同”。从此以后,“大同”社会成为中国知识分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模式。但我认为,“大同”并非是理想的社会,不过是原始共产制社会的美化版罢了。原文中有这样两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如果说人们都有很高的觉悟,都能人尽其能,或许“大同”社会的构想能够成为现实。然而,就我们现阶段人性的自私、好逸恶劳情况来看,大同世界是不能实现的空想。最关键的,它忽略了竞争的重要性。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它…  相似文献   

5.
“小康”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特定的概念。“小康”是相对于“温饱”而言的。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老百姓布衣陋室、粗茶淡饭,勉强维持生计,叫“温饱生活”。比“温饱生活”稍好一点,叫“小康生活”。“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算是“小康之家”了。“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构想,最早出于孔子。他构想了两种美好社会:一是“大同”,说那时“天下为公”,没有私有财产,没有盗贼,没有欺诈,叫“天下大同”;二是“小康”,是指比“大同”较低级的一种社会。晋朝的陶渊明,清朝的李汝珍都以文学形式,描绘过近似“大同”、“…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早期社会历史发展观与“大同三世”说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前后相承关系,前者确定了后者的基本内涵,是后者的真实起点。“大同三世”由古老的名词术语到成为康有为社会历史发展观概称的过程,实质是对今文经学不断改造,使其旧有的概念形式被赋予日渐增多的新思想内容的过程。戊戌政变后康有为重新解释“三世”内涵,明确添入原所未有的君主立宪主张,仍有其积极意义,不宜说成是思想“蜕变”。  相似文献   

7.
吴燕芳 《现代语文》2011,(2):118-119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二)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相似文献   

8.
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曾经是孔子毕生的理想,孔子建立的儒学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以“中庸”为思想方法,最终是以“和”为追求目标,建立一个和谐的大同社会。今天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是我党提高执政能力的现实追求,而孔子的“和”思想又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对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和“爱”的思考是张洁作品中的两个重要主题。本文就《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等张洁前期作品分析作者对“爱”的思考:从对两性之爱的精神构想到两性之爱失落后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的爱,再到两性之爱、母爱的相继失落后的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其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对于文章开篇的“大道之行也”一句中的“之”字,我们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的老师在一次讨论时有了不同的看法,大致观点如下: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孙中山都是在游历欧美大陆之后,才开始注重社会主义学说传播的,梁、孙二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一方面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儒家的“均平”、“大同”观念的烙印,另一方面,又受到形形色色近世西方社会主义流派的影响;从其内容本身来考察,梁、孙二人的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双重性和层面性,即均是“大同社会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的统一结合,这是二者之共性;而梁启超、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唯一分歧,即在于梁启超的社会主义是避免一切暴力革命的社会主义,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则是避免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中西合璧的《人类公理》到“三世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为“大同”思想。其思想实质是通过改良主义的方式反对封建专制,反对人民革命,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空想。  相似文献   

13.
人们为寻求一种建立在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基础上的长期发展的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先后提出过“有机增长”、“全面发展”、“同步发展”和“协调发展”等各种构想。但这些构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可持续发展”(Sustainsbte Development)同E述其他几项构想相比,具有更确切的内涵和更完整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构想”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典范,也是解决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5.
王健 《考试周刊》2010,(6):25-26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详尽研究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最科学、最现实、最理想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著名的《礼运》篇首所论“大同”说,学界历来认为是孔子的言论,这几成无争之定论。然而,基于战国末年大儒荀子思想于诸家既多批判又多吸收之特点,通过对相关诸家文献的排比考订,得出的结论则是“大同”说并非孔子,而是与荀子学派有很大关系,是荀子的弟子采于墨家学说,即援墨入儒而成。  相似文献   

17.
随着西方化的传入,中国古老的“大同”思想在基督教,进化论和空想社会主义,西方工人运动,俄罗十月革命和苏联经验的先后激发下,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形成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近代化过程明显存在着社会理想的“大同”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人格完整”是席勒提出的重要理论构想,它从人生建构角度论述了主体完整的意义。本文从“人格完整”这个命题为出发点,通过揭示它的内在涵义,从“精神自由”和美育两方面来具体说明审美活动中对审美主体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阐述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础上 ,提出了用“一国两制”构想解决台湾问题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宫园是社会和生态发展的高境界,新世界花宫园属全生态和全天候及全方位精华尽显的理想社会,建宫园需龙马精神。根治“非典”问题需要良好的气态营养。同创共享新世界花宫园是实现全球大同的捷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