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生给我鼓励。记得我第一次上讲台,给学生讲授茅盾的《白杨礼赞》。虽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查找资料,研读课文,设计教法,对学生可能提的问题进行通盘考虑。但一上讲台,还是非常紧张,语无伦次,一节课下来,大汗淋漓,浑身酸软,几乎虚脱。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们反映上得不错,听得还懂,尤其是普通话让学生们觉得新鲜,此时我悬着的一颗心才算放了下来。  相似文献   

2.
袁宝 《山东教育》2005,(34):28-28
学完《詹天佑》一课.我让学生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第二天上课.我便检查背诵情况。不错,多数学生都能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了下来。还有一个叫袁野的同学没检查,他可是我们班的老大难,总是背不过书:为了激起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前我曾单独找他说:“这一课.你挑选一段接简单的背下来就行。”他答应了下来。我想:他应该准备好了吧。于是点了名让他背诵。  相似文献   

3.
做老师,我怕     
大学毕业后我站上了讲台,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我来校后上的第一堂公开课也是比赛课上,我选讲的课文是文言文《鸿门宴》,重点分析项羽的性格悲剧。随后,在年长的老师指点和我自己的努力下,  相似文献   

4.
李镇西:李老师,那天我接到你班一个家长的举报电话。李勇军:啊?家长"举报"我什么?李镇西:呵呵,你别紧张,这是你今天送毕业的初三学生的家长。她说,我的孩子三年来在李老师班上感到很幸福,因为李老师非常优秀,既严格要求学生,又特别关心学生。这位家长说她非常感谢李勇军老师。  相似文献   

5.
老师,别老!     
年复一年,我在学生一声声的“老师”中,从当年踌躇满志,立志要做影片《乡村女教师》中那个朝气蓬勃的瓦尔瓦拉,到如今,自己当年的学生中倒已经有不少成为了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我曾经数次提起粉笔写下《凡卡》《灯光》的课题,不知这些一遍又一遍重复的课文,有没有拉我走上“老师变老”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6.
案例1: 那次上《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教师让同学们按顺序读课文。当轮到我时,我很激动。可老师却没有叫我,而是让全班同学齐读。我顿时感到无地自容,我知道,不就是因为我上次朗读时卡壳了么?  相似文献   

7.
一、精心备课,专业设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思考要在准确地把握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各环节进行周密的设计。一节好的备课是多个设问的累加,每个环节的设问以是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为目的,不赘述,不废话。一切基于“授人以渔”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探索中找到知识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手法,无数文学大家用这种手法写出了许多不朽篇章。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鲁迅的《秋夜》,托尔斯泰的《牛蒡花》等等。  相似文献   

9.
我的老师     
说起老帅,就能想起刘炜老师,她是我三年来的班主任,也是我非常敬佩的老师:刘炜老师30多岁,中等身材有点发福,白嫩的脸上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而又充满智慧的眼睛;薄薄的嘴唇,嘴角略微向上翘,看上去并不太漂亮,但是在我的心里,她却像人使一样美丽一我每次感冒,刘老师都上课前摸摸我的头,下课又摸摸我的头,看我是否发烧,还叮嘱我要多喝水.她就像妈妈一样关心我:  相似文献   

10.
以前,我是一个十分调皮的学生,经常捉弄同学,有时还把班上搅得天翻地覆,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举动都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1.
张立 《今日教育》2008,(1):53-54
轮到听我的课了。 那天,我邀请年级学科组的老师来听我的研讨课——《空山鸟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开始我信心十足,悠哉悠哉地走上讲台,还是老惯例,一个学生自觉走上讲台朗诵一首诗歌,并进行了解释。我简单点评后,打开多媒体,播放费翔的《故乡的云》,接着又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游子诗歌。  相似文献   

12.
今年,新接了一个全校出名的"乱班"。受命之日,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第一天上课,我穿戴整齐,春风满面,提前五分钟进了教室,不是上了讲台,而是扎进了学生堆里。孩子们见到"泯然众人"的我,此起彼伏的招呼声不绝于耳。我心下一喜,有了底。上课铃刚一响,我就站上了高高的讲台。"上课",我大声地发出指令。孩子们条件反射地站了起来,接受了我一个标准的鞠躬礼。  相似文献   

13.
在校“文体节”中,我班学生表现出色。瞧,教室的讲台上站着长长的一排学生,他们手捧奖状,面带微笑,正美美地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呢。  相似文献   

14.
做老师真难     
从孩童起,我就有个美好的梦想:有朝一日,手执教鞭,登上三尺讲台。潇洒一身杏花雨,沐浴着八面来风,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娓娓道来。下面是一双双求知的眸子……那该是多么至善、至美、至乐的事情啊!  相似文献   

15.
辛晓明 《师道》2010,(3):38-38
做个喜悦的老师是件幸福的事情。 早晨和女儿跑步去学校,一路上,女儿边跑步边背课文给我听。女儿说昨天她的同桌被老师点名背李白的《静夜思》,结果同桌忘记了诗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16.
贾志梅 《考试周刊》2011,(74):17-17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辛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我常常想:我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呢?  相似文献   

17.
为了庆祝教师节30年,《上海教育》杂志特别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国、来自不同时代的一线老师。请他们谈一谈“我为什么选择做教师”。在倾听老师们真实的心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尽管每个人选择做教师的理由多种多样,但在“老师”这个共同的名字下,爱教育、爱学生,才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欧阳有银 《师道》2013,(9):40-42
踏入九月,我的教学生涯就进入第21个年头了。一路走来,从教的日子充实而美好。我且行且收获,教会我当老师的除了领导、专家、同行,还有我的学生。要保持虔诚与敬畏从教的第8年,我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这是对我教学水平的肯定,也是对我班主任工作的肯定。我开始有点飘飘然。就在这一年,我接手一个五年级的新班,班上的小李让我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感。虽然五年级了,但小李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规矩"  相似文献   

19.
今天,该讲《迷人的张家界》一课了,课前我要求学生采用“五读法”反复阅读课,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景色。然后分小组进行交流,内容是你打算询大家介绍哪一处景点,如何介绍,最后每组评出一名选手,参加班里“最佳小导游”的评比。  相似文献   

20.
史峰  尉学君 《师道》2006,(2):28-29
听了尉老师讲授《草船借箭》一课,大开眼界。上课了,老师说:“这一节课,我们将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节语文辩论课。《三国演义》中评价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从不用险,唯‘空城计’为生平唯一一次用险。同学们同不同意这种说法呢?”一个学生回答:“老师,我不同意诸葛亮一生谨慎的评价。诸葛亮实际上是个用险专家,他常常用险,比如‘草船借箭’,就是诸葛亮的一次险胜,甚至险于‘空城计’。”老师:“这么说来,你认为孔明此次借箭是‘险招’,对吗?”“老师,是的。”又一生起立:“老师,我认为‘草船借箭’并不是用险,而是诸葛亮胸有成竹,稳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