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素质教育一个特殊的活动环节,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普遍采用“三步模式”:倾听音乐作品——介绍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内容形式——分析作品的题材、曲式结构。学生在整节课中只能被动地“听”音乐,“听”教师对音乐的介绍,逐渐地学生对教材所涉及的音乐作品失去了兴趣,对音乐教师失去了兴趣,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  相似文献   

2.
在整个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高中音乐欣赏”是素质教育一个特殊的活动单元,在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方面担负着艰巨的任务。长期以来,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广泛存在着一种“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或先或后让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长时间地倾听,然后介绍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内容形象,而后分析作品的题材、曲式结构。这种“填鸭式”的“教”与被动型接受式的“学”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学生对教材所涉及的音乐作品失去兴趣,对音乐教师失去兴趣,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甚至在学生当中出现一种“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奇怪现象…  相似文献   

3.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将“音乐鉴赏”课上成“音乐欣赏”课,从而失去了“音乐鉴赏”课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这与音乐教师对“音乐鉴赏”一词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有关,将“音乐鉴赏”简单地等同于了“音乐欣赏”。对这组词语的深刻辨析,有助于我们走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误区,真正发挥鉴赏教学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养成作用。  相似文献   

4.
秦新英 《考试周刊》2013,(76):185-185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学音乐教材中选编了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学习,能大大开阔中学生的音乐视野,促进他们情商的发展,提高其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积极主动地欣赏音乐作品,从而达到以美育人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一、高中音乐课堂鉴赏教学中的“怪现象” 音乐鉴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力求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终生渴望听赏美好音乐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终生与音乐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6.
杜君山 《考试周刊》2011,(17):232-233
中学的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音乐欣赏,提出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音乐教材编入了很多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学生在这些作品的欣赏和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开阔音乐的视野,发展情商,而且可以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激发创造力。我们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积极主动地欣赏音乐作品,从而达到以美育人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相似文献   

8.
高中音乐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欣赏的兴趣和感受音乐作品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带着浓郁的草原气息,音乐在他们心中是最美好的事物。但是。这些学生几乎没有欣赏高雅音乐的机会,大多数同学只会听、唱流行歌曲,音乐基础知识几乎是空白。加上我校的音乐欣赏设施十分简陋,基本上是借助录音机教学。在这样的条件下,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十分困难的。面对客观条件,我变被动为主动,因“材”施教,通过以下步骤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9.
音乐欣赏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高中生的音乐欣赏兴趣。教师要善于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借助多媒体课件让音乐作品的音乐意境更深远、音乐形象更鲜明、音乐文化更多元。  相似文献   

10.
现行高中音乐欣赏课,其教学内容以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主。通过欣赏众多名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在面临严峻的高考升学竞争态势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采取各种生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真正“进入”音乐的情境,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而只是单调地靠老师说学生听,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容易对音乐课失去兴趣,他们会偷偷地看其他书、做其他作业,或说话、打瞌  相似文献   

11.
正高中音乐作品鉴赏课是对学生音乐情感、艺术内涵的培养,通过欣赏经典音乐作品,学生能够率进入高雅艺术氛围,接受先进音乐旋律的熏陶。然而,由于音乐是一门艺术课,其学习与欣赏需要一定的艺术天分,这就要求高中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音乐情感与热烈的音乐欣赏兴趣,进而使学生在兴趣与情感的带动下主动融入教学课堂,塑造良好的音乐情感,带动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沟通学  相似文献   

12.
谈文彬 《文教资料》2012,(21):83-84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情感体验的基本要求。作者从学生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体验的深浅这一角度出发进行论证,得出"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基本要求"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一、事例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是人情感的载体,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与人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一首乐曲也一定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生活和特定的情感。在中师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因为学生对音乐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不了解,或,是音乐教师对音乐作品背景材料发掘的不充分,导致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就作品唱作品.从而失去了音乐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高中音乐教学一直以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着:如从作曲家生平简介、作品创作背景、作品内容概括到分段讲解、完整欣赏等。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似是而非,对所学的音乐作品基本没有具体的音响感知,因而对其进行的音乐相关知识的教学更是效果不佳。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厌烦疲劳,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活力。这已成为高中音乐教学目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改变这一现状是作为音乐教师的一项首要工作。就音乐课而言,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学生对音乐欣赏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让人回味,使人能够在愉快的语言氛围中很快接受,进而掌  相似文献   

15.
齐丽静 《学周刊C版》2010,(10):132-132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使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音乐欣赏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得到更大的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艺术具有多元性,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音乐教师在教学时要不拘一格地将多种元素的音乐欣赏引进课堂之中,丰富音乐课堂教学资源,不断整合教学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使学生接受艺术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也是音乐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音乐欣赏课可以说是高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板块,学生能借助学习音乐欣赏课提高自己的想象力,还能有效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7.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李铁良 《考试周刊》2012,(22):186-186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情感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它能够让学生从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然而,传统的欣赏课教学只是“讲讲”(简介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听听”(单纯地听音乐)而已,学生听得茫然,教师教得别扭,更无从谈起情感上的愉悦,更新观念、改变方法迫在眉睫。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杨冬芹 《中学文科》2008,(5):127-128
音乐欣赏作为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造”,需要我们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把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最终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