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印度有一位年轻有为、热爱登山运动的少校军官。叫阿鲁瓦里亚。他曾经攀登上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当他站在世界之巅的时候,心中的那份自豪与喜悦简直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相似文献   

2.
《小学时代》2009,(3):32-35
冬冬一踏进门,就气呼呼地把书包丢一边,板着脸,闷不吭声地坐在沙发上。 丁丁随后进门,看见冬冬这副样子,取笑她:“哟!晴转多云有阵雨,天气要变啦!”  相似文献   

3.
肖川 《青年教师》2010,(5):15-16
何谓“真理”?这是每一个时代第一流的头脑都必然会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个概念集中表现着一个时代的人们如何认识世界和世界在他们眼中的图景。作为区别于“谬误”的“真理”,是一个学术界与大众都广泛使用的概念。对此我倾向于作这样的理解:在汉语中,“真理”是合成词,即为“真相”和“道理”。“真相”相对于“假相”,“道理”的内核即“逻辑”——我们对于万事万物的因果关联的推理的有效法则。  相似文献   

4.
内心的出走     
当我一次次阅读前人作品的时候,除了寻找其写作的技巧之外,我还会时常想到,我有没有可能会成为这样的"前人"?有没有可能,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让一个读者翻阅着我的某部小说,且内心充满了现世安稳,神清气爽的愉悦着?有生之年,想来这种可能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5.
肖川博士很早就说,他要下工夫写好三本书——《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与《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现在放在案头的他的书,比原来预想的多了一本:《教育的情趣与艺术》。四本书,沉甸甸的,很厚重,既是肖川近二十年来教育研究心路历程的写照,也是他人生步履的真实印迹。  相似文献   

6.
郭韶明 《课外阅读》2013,(17):20-21
<正>认识一位文艺界的腕儿。他在场的时候,大家都不敢说话,好像生怕自己的观点不成熟,贻笑大方露了怯。可是,他又是和善之人,通常自己不先发言,觉得先提话题定了调,别人就会不得不跟着走。所以,有他在的场合,基本冷场。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总是喜欢先发言。几天前来北京开会,组织了一场小聚。那哪里是吃饭,简直是又一场班级研讨会。她先发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入学时的细枝末节讲到如今的行业境遇。我们如同小学生,拿着筷子盯着她,  相似文献   

7.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给人以超越苦难,抵触内心的震撼。它能唤醒我们内心最柔软的所在,照亮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为我们提供到达彼岸的信念。澜涛的散文就具有这样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原野 《初中生》2013,(2):34-35
这四篇文章,各有侧重,各有深意。就内容而言,"柿子"写情感,"水仙"写情趣,"小草"一篇写生命,一篇写生活,如一树花开四朵,各具姿态。就写作的技巧与效果而言,"柿子"开篇就给了柿子树一个特写镜头,简单而极具力量的镜头后直接过渡到奶奶,非常抓人。之后,作者开始了流畅的平铺直叙,然后是  相似文献   

9.
音乐教学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心灵美起着积极的作用.音乐教育应重视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有助于幼儿情感、协作的意识和技能、规则意识、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今日中学生》2011,(29):31-33
田星主持大竹县娜娜:我喜欢画画,闹着要去学美术,还为此退了学。在家里待了几天,因为妈妈不同意,我只好又回到学校。从此,我似乎成了一些老师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对我不理不睬,一点小事就对我大发雷霆。我好伤心,从此开始封闭自己,不想和同学说话,连班上办黑板报,叫我画画,我都拒绝了,同学也开始对我不满。  相似文献   

11.
陈蔚书 《考试周刊》2010,(27):22-23
本文通过《孤独者》中"我"和魏连殳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的前后不一致并可交互置换的态度,试图论述两人实为同一个体的两个互为对立冲突的内心自我形象,并探讨两种自我的最后胜负结局,以此为表现人物拥有的丰厚心灵世界与叙事方式对此的安排提供一个可能有的展示,并指出了读者对于参与文本与重构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奥地利著名作家恩斯特·杨德尔的《第五个》展现了儿童情绪与认知的特征,一种以感性为主导,略带神秘与未知、恐惧与兴奋、孤独与渴望并存的情绪形式。这样的情绪形式是生命的心智原型。心智原型按心理学家荣格所述,是由生命的无数意识经验积攒而来,并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在人类延续着。尽管一个个小动物获得新生般从关着门的,黑漆漆透着灯光的小屋子里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特定文化的特征。因此,通过学习概念隐喻,可以改变学生的语言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可以系统性地理解语言;还可以通过对英汉概念隐喻的比较学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沉浮是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沉浮概念的发展反映儿童的判断与推理水平。为深入揭示儿童沉浮概念的发展,以132名3~7岁儿童为对象,笔者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儿童沉浮概念随年龄增长逐步提高;(2)单一本质因素是儿童判断物体沉浮的主要依据;(3)6岁是儿童沉浮概念发展的关键期;(4)实际操作有助于儿童对沉浮概念的掌握。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本世界和概念整合理论对《理智与情感》进行文体研究,对作品中人物性格表征与情节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且比较了文本世界与概念整合两种理论,指出其在文体学研究中的交互性及理论构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语言学家对它的关注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它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们的思维过程.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理解和体验一事物去理解另一事物.在英语中,形容词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某一类形容词最初是描写人类特征和状况,后来用于描写外在世界的事和物.根据体验哲学,人们以自己的身体为基础去理解和体验外在世界.因此,这类词语的延伸意义就产生了.扩展的方法之一就是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17.
数学三个世界包括具体化世界、过程概念化世界和形式化世界3个认知发展方式,数学三个世界理论反映了人类学习数学的认知发展过程.并将数学分为3个发展阶段:实用数学,理论数学,形式数学.根据数学三个世界的认知发展过程,从概念—具体化、符号—过程概念化、公理—形式化3方面探索基于数学三个世界理论的数学概念高效教学.  相似文献   

18.
现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语言创造和语义发展的重要机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认知隐喻理论,帮助学生掌握隐喻工作的认知机制,培养学生的隐喻思雏能力和隐喻文化意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词汇,正确理解运用隐喻性语言,掌握隐喻词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杨丽琴  张郁 《地理教育》2010,(12):52-54
一、地理概念教学中运用认知冲突的重要意义 1.认知冲突的教学方法 运用认知冲突进行教学的方法,来源于苏格拉底的雅典街头教学法。“认知冲突即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当个体遇到认知冲突时,会产生一种可称为认知冲突感的感受,这种感受会让个体困惑、紧张、不适,  相似文献   

20.
正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直观认识在他们接受正规的物理课程学习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维体系.这种在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之前所具有的想法称之为"前意识".这些前意识中,有些与科学概念有相通之处,有些还是相当肤浅,停留在表面上而不能深入到概念的本质,更多的则是与科学的概念相悖,因此前意识又常常被称为"错误意识".这些错误意识根深蒂固,不易纠正,它排斥了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