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愈《送董邵南序》之主旨 ,论者多以为是对董邵南怀才不遇的遭际表示同情 ;表明了作者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立场。而实际上是韩愈对昏庸君王的辛辣讽刺 ,是对皇上不明、吏治腐败的抨击。韩愈的一腔怨愤 ,全从末尾点睛的结语里喷发出来  相似文献   

2.
[原文 ]送董邵南序① 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②。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③怀抱利器④,郁郁适兹土⑤,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 仁者⑥,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⑦,出乎其性者哉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⑧,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⑨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⑩。董生勉乎哉 !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11},而观于其市 {12},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13} ?为我谢曰 {14}:“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 [注释 ]  ①选自《韩昌黎先生集》,文章题目有的版本为《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相似文献   

3.
唐朝多送别诗,韩愈的《送董邵南序》是其中的佳作之一。本文从诗歌的行文背景出发,探究诗人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以求得其诗趣,奇文共析。  相似文献   

4.
朝鲜文学家李植在散文创作上深受韩愈影响,其《送权生尚远序》与韩愈《送董邵南序》有诸多相似之处,即都以宽慰友人、抒发怀抱为主要内容;两序都有巧设铺陈、错落有致、微言大义、语短情长的艺术特征。但两序思想旨归有所不同,前者意在"警",后者意在"留";语言风格各异,前者坦诚、直率,褒勉鲜明,后者含蓄委婉,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5.
中西的话语体系与批评方式虽判若秦越,但如珠玉辉映、笙磬和谐者,亦无不有。从对韩愈《送董邵南序》解读模式的梳理中,可以看出传统的散文批评家比较关注文法、文势、文气等具体的文本研究,也颇为关注与作者、时代相关的文化研究,对批评者自身的感受则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韩愈为密友董邵南写的一篇赠序(时董邵南将赴河北藩镇处谋职)。赠文虽有留董生之意,然而表意含蓄,且“留”的理由也不充足。因此,笔者认为,还有一个横在韩愈面前的难题,使他即便用尽智慧,极尽雄辩之能事,也无法说服董生留下来。  相似文献   

7.
《蚊子和狮子》是伊索寓言中的名篇,文章篇幅短小,但寄寓良深,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第一句:“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用一个否定句,语气坚定,毫不犹豫,对森林之王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语言充满了挑战性,对狮子极端的蔑视。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然后才  相似文献   

8.
作为古代散文的精品,《醉翁亭记》脍炙人口,名不虚传。尤其是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的语言,字字句句,有如画卷平抒,层层展开,加之骈散结合,一唱三叹,令读者咀嚼回味,其美无穷尽也。然而从现代影视的角度来看《醉翁亭记》的艺术特色,笔者以为,《醉翁亭记》乃是一篇绝妙的广告词。为谁作广告?为什么要作广告?作了怎样的广告?一曰:为“滁州的醉翁亭”。欧阳修用“环滁皆山也”开篇,大处着笔,一句总揽,这是全景;接着写“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中“蔚然深秀”的琅,这是片景;再则听到“水声潺潺”的酿泉,这是近景;然后推出“翼然临于泉上…  相似文献   

9.
<正> 《项羽本纪》是一篇翻案文章。 项羽是刘邦的政敌。刘邦为了先声夺人在舆论上打倒项羽,曾经给项羽栽上种种罪名。在刘邦及其子孙后代的口诛笔伐之下,项羽自然成了“天下非之”(《史记、太史公自序》)的罪人。  相似文献   

10.
施谢捷君远道寄示大作《吴越文字汇编》书稿的复印本,我读了一遍,获益甚多,深感这是对研究古文字和吴越历史文化的人极为有用的—部好书。  相似文献   

11.
[导读] 唐贞元十九年,关中大旱,灾情严重。京兆尹李实瞒报民众穷饿惨状,不顾朝廷减免租税的批文, 继续聚敛征求。时任监察御使的韩愈亲眼目睹百姓的疾苦,遂如实上奏灾情,指责群臣隐瞒灾情,恳求皇上停征赋税。韩愈因此得罪权臣,远贬蛮荒之地阳山。这篇赠序  相似文献   

12.
苏广洲大校新著《牧波斋吟章》所收诗词曲作品约500首,忧患意识浸透在字里行间。赤子情怀、爱国情操感人至深,时代歌手为人民鼓与呼的形象光彩照人。作为“长安诗词浇派”的健将,苏广洲诗词。人正品端情烈才奇”的艺术特色分外鲜明,浩然正气令人肃然起敬,的确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现实写照.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史诗性特质将进一步凸现。  相似文献   

13.
广文曾生,来自南丰,人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材,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拔出占之材,其一累黍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诿日:“有司有法,奈不中何!”有司固  相似文献   

14.
八股文是明清时代盛行的一种束缚读书人思想的文体,然而,有人却“戴着镣铐跳舞”,用这种死板的形式写出了绝妙文章。传为唐寅所作的《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一文,描摹细腻深入,运笔空灵洒脱,风格委婉缠绵,堪称美文妙文。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题目) 八股文之题取自四书,此文却从《西厢记》中搬来一个题目,就已确定其游戏性质。  相似文献   

15.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勉励青年人努力学习的好文章。作者宋濂(公元1310——331年),字景濂,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文学家。元末被荐为翰林院编修,辞不就职。入明,任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明太祖(朱元璋)左右备顾问。以后历任《元史》修撰总裁、国子司业、侍讲学士等职,最后做到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年老辞官归家。后因长孙犯罪,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四川,死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宋濂从小就十分好学。《明史》本传说他从少到老不曾离开过书卷,当时就很有义名。  相似文献   

16.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赠序”。所谓“赠序”,就是临别赠言,是古人送别亲友时写的表达劝勉、规诫、宽慰、惜别、鼓励等内容的文章。兹录全文如下: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土。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相似文献   

17.
改变以教为主的预设性策略,采用以学为主的非预设性策略已经成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对语文教学的文学类阅读来说,更有利于采用这种策略。确实,这种策略更有利于变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合作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知识的传递向重人的发展转变。但采用这种策略是否意味着完全不需要教师的预设呢?笔者认为,在采用非预设策略的教学模式的课堂上更需要教师的更多的教学准备,甚至不妨对重点的引导也预设一下。  相似文献   

18.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出了一个困扰着僧俗两界的理论命题:佛教义理与艺术情感之间的对立关系能否得以消解。洪州宗圆通而巧妙地化解了这对矛盾,并由此发展出僧人和士大夫两条不同的艺术创作道路。细致区分两者的差别,既有利于深入认识僧人的艺术创作,也有利于理清他们在相互影响中各自不同的内在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19.
从古汉语常用语词的辨识、解析入手,自然联系、渗透古汉语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修辞、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不求系统、全面,但求熔学术性、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炉。这就是本书的宗旨。也是本书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的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2.体味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对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3.品味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4.初步了解“说”和“序”的文体特色。教学重难点1.掌握“阅读提示”中字词的音、义,“易”“策”“食”的各个义项和“马之千里者”“子之不遇时”的句式特点。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说”的文体特点。3.体会韩愈对董邵南的同情、劝勉和劝阻等复杂的感情。了解“序”的文体特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1.讨论法。(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