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伏打电池演示实验的改进阳新县第三中学柳炳军(435200)初中物理课本对伏打电池演示实验,作了如下叙述:“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做成了一个伏打电池,它可以向小灯泡供电,使小灯泡发光(课本图7—10)。”遗憾的是,小灯泡发光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2.
电池小议     
一、伏打电池——电池的始祖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也可翻译为“伏打”),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做成了一个化学电池,俗称“伏打电池”.在伏打电池里,由于稀硫酸跟锌发生了化学变化,在铜片上聚集了大量的正电荷,在锌片上聚集了大量负电荷,使铜、锌极板之间保持一定的电压,它可以向灯泡供电使灯泡发光.虽然这种电池很“土”,它的电压较低,电流也很小,但毕竟使人类第一次用这种手段得到了电流.所以它是一切电池的老鼻祖.  相似文献   

3.
怎样做好伏打电池实验南漳县巡检中学孔庆福(441531)按照教材做伏打电池实验,小灯泡发光微弱且发光时间极短,实验效果不明显,其原因是,铜没有氧化时,铜片和锌片间电压低,一般不到1V,锌极极易腐蚀。再加上铜板锌板与小灯泡间的电阻大使电路中电流强度很弱...  相似文献   

4.
电池小议     
一、伏打电池——电池的始祖 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也可翻译为“伏打”),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做成了一个化学电池,俗称“伏打电池”.在伏打电池里,由于稀硫酸跟锌发生了化学变化,在铜片上聚集了大量的正电荷,在锌片上聚集了大量  相似文献   

5.
1伏打电池--电池的始祖 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Alessandor Volta,也可翻译为伏打),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做成了一个化学电池,俗称为伏打电池.在伏打电池里,由于稀硫酸跟铜、锌发生了化学变化,在铜片上聚集了大量的正电荷,在锌片上聚集了大量的负电荷,使铜、锌极板之间保持一定的电压,它可以向灯泡供电使灯泡发光.但是这种电池很"土",它的电压很低,电流也很小,但毕竟用这种手段使人类第一次得到了电流.所以它是一切电池的老鼻祖.  相似文献   

6.
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在讲述用伏打电池给小灯泡供电一课中,课本中提到:“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做成了一个伏打电池,它可以向小灯泡供电,使小灯泡发光。”而我在每次准备这个实验时,都感到这个实验比较难做。所以我对这个实验进行了一点小的改进,即用发光二极管代替灯泡,用二个伏打电池串联起来给发光二极管供电。改进后经任课教师在教学时试用,反映很好。  相似文献   

7.
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第129页有“用伏打电池给小灯泡供电”的演示实验。但在做这个实验时,随着反应的进行,由于铜片上会附着一层氢气泡,增加了原电池的内阻,阻碍了电子从负极锌片流向正极铜片,即铜片上发生“极化”现象,从而使小灯泡很快变暗直至熄灭。为此,我们对该实验作了一些改进,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一、制作 1.电池液的配制: 在250ml的烧杯中倒入10%左右的稀硫酸约200ml。然后,加入适量的重铬酸钾,并搅拌,使之大部分溶解。  相似文献   

8.
14.电池 电池是利用化学能产生稳定电流的装置。较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伏打电池 伏打电池是一种液体电池。在杯内装有稀硫酸,浸在稀硫酸内的铜片和锌片分别是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伏打电池是把几十片铜片和几十片锌片分别交插着叠在一起,在每层中间充一层食盐水(或填一层用食盐水浸透的纸)组成的。这是一种古老的电池。  相似文献   

9.
上海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一节内容中,用“水果电池”给耳机作实验,现象不明显且可见度差。改用音乐集成块装置来检验产生的直流电流,声光显示灵敏,有趣且新颖,使学生对伏打电池产生的电流从直观上得到了清楚认识,效果佳。原理:利用金属的电子转移和三极管的放大原理。制作材料:PNP 型1015晶体三极管1只,铜片、锌片各1块,音乐贺卡1张,开关1个,5号电池2节,小电池盒1个,导线若干。改进方法:将音乐贺卡(去掉扭扣电池),锌片、铜片,  相似文献   

10.
电子表物美价廉,已经相当普及。由于其内部的CMOS数字集成电路和液晶显示屏耗电极微,显示灵敏度极高,将其用于学生课外活动实验,不但取材容易,便于学生自己课外操作,且实验效果十分理想,优于教材中传统实验方法。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效果。现将电子表用于学生课外实验活动的几点做法介绍如下。具体方法:不论何种电子表,只要将其钮扣电池去掉,用小鳄鱼夹接出电源的“+”“-”极,即可用于课外活动实验。一、改善伏打电池供电效果: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七章第五节内容中,用伏打电池给小灯泡供电的实验,由于小灯泡耗电量大,伏打电池放电很快,发光好似“昙花一现”很快暗下来。课外活动时,我让学生用伏打电池带动电子表,只是把锌片  相似文献   

11.
米醋电池     
《中学科技》2014,(5):36-37
在纸杯中倒入米醋,紧贴左边杯壁的是铜片,右边是锌片,这就形成了一个电池,从万用表可以读出,它的电压是0.89伏。铜片一端是电池的正极,锌片是负极。将4个米醋电池用导线串联起来,可以产生3.5伏左右的电压,足以让一颗红色发光二极管发光了。  相似文献   

12.
用音乐集成块做物理实验通城县双龙初中(437400)吴忠甫音乐集成块的音质优美动听,声、光同时显示,功耗低,启动电压低,电流小,反应时间短,能显示迅速变化的交流电流。一、伏打电池的演示伏打电池贮能少,如果用小电珠做实验,小电珠只能亮很短的时间,教学效...  相似文献   

13.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七册中导体和绝缘体实验,学生按教材用电池、导线、小电珠组装成图1的电路。将被测材料接入鱼夹中,看小电珠是否发光,就很容易检测出铁丝、铜丝……是导体,橡皮、干木条……是绝缘体。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测试人、大地、不纯净的水,小电珠不发光,于是学生对教材中“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产生怀疑。学生用图1的电路做这个“导体”实验,小电珠不会发光,问题在于人、大地、不纯净的水与金属材料相比电阻大,同样电源(电池为3V)产生的电流不能通过,小电珠亮不了。因此,如何验证人、…  相似文献   

14.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物理实验是否成功与实验操作、取材、技巧关系很大。中学物理实验很多,值得研究的操作方法、技巧、小窍门也是很多的,例如: 1.初中物理教学中在演示“伏打电池”时我们常发现有两种故障:一是小电珠不亮,其主要原因:是硫酸溶液浓度过浓或过淡,我们发现一般用比重1.25的硫酸加两倍蒸馏水进行稀释即可(随实验气温不同浓度再作少量调整);另一原因就是演示前未认真对所用铜片、锌片表面用砂纸打磨和清洗(最好每实验一次进行一次打磨和清洗)。故障之二是小电珠亮度很快消失,产生这种故障原因主要是所用锌板含杂质多不  相似文献   

15.
一、电流强度跟电压的关系,定量演示改进(即欧姆定律),这个实验,如果照初兰物理书上p,157上装上AB、CD两根不同质的导线。往往做不成功。我改用定值电阻(仪器编号(?)58)5Ω、10Ω代替AB、CD两根导线。因力阻(?)稳定,演示的结果正好说明导体的电流强度跟这端的电压成正比,达到绝对定量值。二、初三物理书p.129,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组成了一个伏打电池,它可以向小灯泡供电,使小灯泡发光.但在演示过程中达不到预期效果,往往亮的时间很短促,只有几秒种,要第二次重  相似文献   

16.
《小电珠》一课首先让学生分别认识小电珠、电线、电池,然后问怎样让小电珠发光?书上的意思无非是指用电线把小电珠和电池正确连接起来,小电珠就能亮了。  相似文献   

17.
小学自然第七册《电从哪里来》一课教学目标要求制作叠层电池,按教材所示方法(如图1),均不能使发光二极管发光,用万用表测得发光二极管两极间电压为0.5V。很多学校的师生反映按教材所示方法实验不能成功,很多改进的办法都失败了。笔者困惑之余,试作了如下探索和改进。a.在砂纸打磨过的铜片和锌片间夹上在饱和食盐水中浸透过的吸水纸,制作电池5层,每层用吸水纸隔着,发光二极管不发光,测得二极管两极电压为0.75V。b.将每层电池间的吸水纸拿掉,使铜片、锌片直接接触,发光二极管不发光,测得二极管两极间电压为0.7…  相似文献   

18.
现行中师教材中原电池实验,在教学中往往出现实验失误有两种情况,一是锌和铜相连接后,电流计指针偏转,而铜片上无明显气泡发生;二是锌和铜相连接后,电流计指针偏转,而锌片和铜片同时放出气体,甚至锌片上气泡比铜片上气泡还要多。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及反复实验操作,...  相似文献   

19.
初中物理第二册129页“图7—10用伏打电池给小灯泡供电”的演示实验中,电介质用稀硫酸,极板容易极化和损耗,难以反复演示,效果欠佳。我们自制了“伏打电池演示器”,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供参考。器材:①锌板两块(旧甲电或大号电池的外壳);②碳棒两根(旧甲电或大号电池中);③小灯泡一只(额定电压1V,或1.2V),④发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分析本课为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属“电学”的第一课,也是这一单元中最基本的知识。后几课“导体和绝缘体”、“暗盒里的电路”等都是建立在本课知识基础上,以电路为凭借,用电路进行科学探究的。可见,学好本课知识,掌握电路连接的基本方法对后续学习非常关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连亮小电珠的多种方法,知道小电珠发光的原因,知道使小电珠发光的一般规律。教学难点是:把多个小电珠和电池连入电路的方法。当然,在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连接出串联、并联电路,也会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但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