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聪汗给郭勒图色臣赐号敕谕天聪九年七月二 十四日汗谕。为郭勒图色臣携察哈尔汗之娘娘太后安抵,授卓礼克图达尔汉诺颜号,赐钤印文书。 出师居首,狩猎居中。于驻宿处食用廪给,子孙世代免支乌拉、廪给。若男子沿其旧名,则 罚鞍马;女子沿其旧名,则罚马甲褂。赏驮甲胄雕鞍马一。蒙古北喀尔喀马哈撒嘛谛色臣汗致天聪汗书① 天聪九年十二月初七日愿吉祥。洪福圣武成吉思汗黄金家族马哈撒嘛谛色臣汗等,献书于殊胜天聪汗。献书缘由: 我等在此安好,天聪汗在彼安否?我等之呼图克图汗 ② 已毁坚不可摧之道 ?在彼之太平之道,天聪汗主…  相似文献   

2.
当子 档子 档案──兼评《档案名义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子档子档案──兼评《档案名义考析》查启森当子、档子与档案是三个同义词,皆出自清初。清内阁大库所藏天聪间祝世胤奏文中有:“臣奉汗命,跟随机儿哈贝勒驻防海州四十余日,除先拿奸细二次,见有明迷子榜什、大安榜什当子可据”(转引自傅振伦:《中国档案史讲稿》,...  相似文献   

3.
【五月】十六日 辰时,上召臣英至懋勤殿。上复诵“小畜,亨”四节,亲讲“初九,复自道”六节。 未时,上召臣英、臣士奇至懋勤殿。上亲讲《通鉴》“秦下右丞相冯去疾”一章,“章邯击赵”一章。 十七日 辰时,上召臣英至懋勤殿。上复诵“初九,复自道”六节,亲讲“六四,有孚,血去惕出”六节,温诵《书经》“汤誓”、“仲虺之诰”二篇。 未时,上召臣英、臣士奇至懋勤殿。上亲讲《通鉴》“八月,沛公入武闱”一章、“沛公至霸上”一章。上曰:“久乱之民思治。秦民日在汤火之中,沛公入关,首行宽大之政,与父老约法三章,民心既归,王业根本已定于此。”臣英等对曰:“诚如圣谕。汉高祖虽与项羽百战得天下,而其固结民心之本,全在于入关之始。当日君臣气象,与秦楚大不侔矣。”  相似文献   

4.
沈一民 《历史档案》2006,(1):58-61,71
笔帖式(bithesi),是满文名词“bithe”(书、信、文之义,读作“笔特赫”)加上附加成分“si”(音近于汉语的“希”或“式”)而形成的一个派生名词。它是清朝特有的官制,主要职责为翻译文书、掌管簿籍。其源流演变在《清通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本朝诸司衙门,各置满洲、蒙古、汉军  相似文献   

5.
清代从初步建立政权开始就非常重视档案的管理,并且设立了专门管理档案的场所。清政府入关后在中央开始设立档房,以笔帖式作为档案管理的人员,在地方的衙署同样设立各种档房,以书吏、掌案或者白役作为档案的管理人员。  相似文献   

6.
浅论清代皇帝的朝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为确立其绝对权威,历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尊卑有序的礼制,这种制度规定即使是在日常穿着上,服饰的质地、颜色、纹样、形式无不规范着皇帝与官员及百姓的巨大区别。由于“明尊卑,严内外,辨亲疏”,皆“莫详于服”,于是便产生了冠服之制。这一制度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①的影响,每逢改朝换代之时,均要重新加以修定。清代也不例外,在衣着穿戴上也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并认真遵从,绝不许含混。清入关前的天命、天聪、、崇德年间,就开始着手制定冠服…  相似文献   

7.
清入关前,所使用的金斗等容量单位与内地所用不同。入关后,清所用之金斗也随之行用于内地,带来许多不便,因而于顺治中期采取措施,逐步划一。本专题选译的车克题本,便反映了这一时期划一容至单位的过程,现予公布,以为研究者参考。──选译者安双成内翰林秘书院大学上车克等为划一册与金斗以便会计出纳事题本顺治十四年三月十八日少傅兼太子太傅·内翰林秘书院大学士·管户部尚书事务臣车克等谨题,为内外科、金斗不一,折算出纳实有困难,请敕下于部,定拟其中之一种,以便施行事。云南清吏司呈称,内官监衙门咨行知会内开,伏思,料…  相似文献   

8.
    
<正>清在入关之前,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年间(1616—1626)曾铸过满文"天命汗钱"和汉文"天命通宝"钱,太宗皇太极天聪年间(1627—1635)铸过满文"天聪汗钱",背满文"十?一两"当十大钱。清朝十个皇帝,十一个年号(包括1861年穆宗初即位时,改元"祺祥")都铸有年号钱。清初工部设宝源局,户部设宝泉局,各省分设钱局铸钱,铜钱以平钱为主,都称"通宝"。咸丰以后,币制败坏,才铸大钱,称"重宝"、"元宝"。清代钱币不是简单地延续前朝  相似文献   

9.
奏议是古代臣下向君王或朝廷言事的公文。数千年来,名称繁多,但体制均大同小异。远古至商周时代,有奏议之实,而无奏议之名。战国时,奏议始称上书。在秦代,臣子的上书也称奏。汉朝制定礼仪,则有章、奏、表、议。魏晋南北朝增加了启和笺。唐宋时又有榜子、札子。元代奏议大体沿袭汉制。明、清奏议有疏、题奏、表、奏本、弹、疏、启、揭帖、奏折等。  相似文献   

10.
说“论赞”     
“论赞”,是中国历代书籍和文章中的一种定型化的文字体式。包括史书中的论赞以及这种论赞的衍生物——其他作品继承和仿照史书的论赞体所作的论赞。 史书中的论赞,指史书纪传篇之末所附的评语。其名目很多,《左传》称“君子曰”、“君子谓”或“孔子曰”;《史记》称“太史公曰”;《汉书》、《后汉书》。《明史》等皆称“赞曰”;汉荀悦《前汉纪》《宋史》、《清史稿》等皆称“论曰”;《三国志》称“评曰”;常璩《华阳国志》称“撰曰”;《旧唐书》称“史臣曰”;《资治通鉴》称“臣光曰”。其他还有称为“议”“诠”“序”  相似文献   

11.
“瑴”与“(■)”一笔之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瑴”音jue,双玉谓之瑴。《说文解字.玨部》注曰:“瑴,玨或从(■)。”《左传.庄公十八年》中云:“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穀、马三匹,非礼也。”晋杜预注曰:“双玉为瑴。”唐陆德明释文:“瑴音角。字又作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青云》云:“二玉相合曰瑴,此玉常合生故也。”《国语.鲁语上》:“(僖)公悦,行玉二十瑴,乃免卫侯。”三国吴韦昭注:“双玉曰瑴。”“(■)”音ku,意为未烧的砖,即砖坯。《玉篇.土部》云:“(?),墼土也。”宋李诫《营造法式.总释下,塼》云:…  相似文献   

12.
“苏老泉”是苏洵之号还是其子苏轼之号,自宋以来,多有称苏洵号老泉者。牛宝彤在《社会科学》第9期就此著文指出,这是“子冠父戴”,应当纠正。论据有三:一、苏轼《阳羡帖》上有“东坡居士,山泉老人”字样的图章印记;二、欧阳修,曾巩等与苏洵同时代人,为苏洵写的墓志铭、哀词、挽诗等,均未  相似文献   

13.
紫禁城西华门内路北,咸安门之东,熙和门、断虹桥之西,有一组封闭建筑,称之为武英殿。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推翻明王朝后,在此称帝。清摄政王多尔衮带领八旗官兵,先于清世祖进入紫禁城,在此办事,接待明王朝诸降臣。清世祖进入紫禁城,初御极于此。可见武英殿在大内之地位非同一般,然而最引后人注目的是在这里刊刻大量精装线本书。自康熙十九年谕令此处为修书处起,挟皇家之物力财力,在这里刊刻的大量线装书,为存世之书中最佳版本——善本,即武荚殿版本也,亦称之为殿本者。为了人们了解当时刊刻武英殿善本图书时此处建筑之全貌,现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营造司两本清册予以公布,供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印刷史参考。这两本清册的正件无从查考,清册本身朱注年月,从清册中所报建筑修缮情况,似为清末。清册主要内容是查看武英殿各殿座捐毁情况及修缮,从中可以看到各殿座的方位及规制,与现存情况相较,正殿院内的武英殿宫门及两山值正殿及后殿、东西配殿,关帝庙,浴德堂等主要建筑均仍存在,校录东房及院内围房、武英殿墙后殿北大墙均不复存在。而刊刻书籍主要在西配殿大墙外,这里的建筑除井亭外,其余档案办事房、笔帖式办事房、刻字作、刷印作、文昌堂、印信钱粮库以及茶房、值宿房、河西大墙均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4.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存二残文。罗国威按:“此卷残,只遗两首作者、题不明残简,原件系弘仁抄本,高野山正智院藏。据此抄刊刻者,有《适园丛书》本、董康影印本。”私意此二残文作者、写作时间皆可考。为考察之便,以下分别称此二残文为“敕文一”、“敕文二”。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金史》卷九七《韩锡传》载"天德元年……特赐胡砺榜进士及第"。校勘记称:"卷一二五《胡砺传》,天会‘十年,举进士第一’,则此‘特赐胡砺榜进士及第’九字不当在天德元年之后,疑是衍文。"此无版本依据,且并非衍文,当删。金偶有特赐多年前榜进士之例,如移剌履、韩锡、胥持国等(见赵翼《陔馀丛考》卷二八"特赐进士"),故韩锡于天德间赐天会进士亦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16.
兵部右侍郎蒋为陈武闱外帘需慎密事奏折乾隆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1 臣蒋檙谨奏,为敬陈管见,仰祈睿鉴事。 本月十三日奉旨;知武举着蒋檙去。钦此。臣闻命之下,即会同监试等,并率领提调、受 卷、弥封各员,严饬关防,入闱供职。兹谨于九月二十一日发榜竣事。所有武闱外帘事宜,有 应更加慎密者,臣谨酌定条例,敬为我皇上陈之。 一、武闱首重外场,弓、马、刀、石先由钦点大臣分围阅定,注明双好、单好字号,将 清册封送外帘,例于该武举交卷时试看,合符填明卷面,送入内帘。惟是向来照号填卷俱委 承办吏胥在各所照数填写,臣思…  相似文献   

17.
清代毕沅的《释名疏证》第四卷《释采帛第十四》:"绢,短也。其丝(纟臣)厚而疏也。"《疏证》:"今本(纟臣)皆作(纟臣),讹。段云:‘(纟臣),古坚字,当从纟,臣声。’《玉篇》引成公四年郑伯(纟臣)卒,今《春秋》作郑伯坚,(纟臣)亦(纟臣)之讹。《玉篇》音古千、古两二切。《初学记》一音古费切,费乃贤之讹也。" 按,《疏证》所谓段云"(纟臣),古坚字"实误,与《说文》紧字下段注不符。"(纟臣)"即紧字,"(纟臣)"是紧的别体,"(纟臣)"并非古坚字。今按《说文》卧部紧字下段注为:"紧急双声,此字别作(纟臣)。《玉篇》引成公四年郑伯矩卒。古千、古两二切。考《左》作坚,《公》作臤,《谷》作贤,则别本作(纟臣),切古千必矣。臣声与臤声一也,而顾书讹作(纟巨)。《释名》云:‘绢,(纟巨)也。其丝(纟巨)厚而疏也。’  相似文献   

18.
"瑴"与"(瑴)"一笔之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 "瑴"音jué,双玉谓之瑴.<说文解字·玨部>注曰:"瑴,玨或从(嗀)."<左传·庄公十八年>中云:"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瑴、马三匹,非礼也."晋杜预注日:"双玉为瑴."唐陆德明释文:"瑴音角.字又作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青云>云:"二玉相合曰瑴,此玉常合生故也."<国语·鲁语上>:"(僖)公悦,行玉二十瑴,乃免卫侯."三国吴韦昭注:"双玉曰瑴."  相似文献   

19.
[原文] 《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③,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德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⑤,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⑥,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⑦,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⑧。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⑩,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1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14),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13),有所广益。将军向宠(14),性行淑均(15),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相似文献   

20.
《旧满洲档》与“内国史院档”关系考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旧满洲档》与内国史院满文档册 清入关之前,在创建和巩固其民族政权的军政活动中,还使用本民族的文字——满文书写公文、记录史事,形成了数量可观的满文档册,其中按时间顺序记录史事的记事性档册不仅部帙庞大,而且内容丰富、年代连续,史料价值最为珍贵。这些入关前的记事性满文档册,在其编写、保存和留传的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两种典籍,即《旧满洲档》和内国史院满文档册(后简称“内国史院档”)。 1.《旧满洲档》。清入关前的满文档册,在清廷入主中原之际,随同其他许多文件一起运到北京,一直存放于内阁库中。乾隆六年七月,鉴于当时所见及的三十七册入关前满文档册多由无圈点老满文写成,清高宗谕令编辑一部老满文字书,以作为阅读满文旧档的工具。十一月间,这部字书基本完成,大学士鄂尔泰等在进呈该书时奏称:“再查此档因年久残阙,既期垂之永久,似应逐页托裱装钉,为此谨奏请旨。”这个提议得到批准,于是,三十七册旧档得到裱装,并编以《千字文》的字号。但这次编号乃信手拈来、漫无顺序,如清太祖朝记事最早的一册编为“荒”字,在《千字文》中为第八字,而清太宗朝的一册却编为第一字“天”字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