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理想范式经历了复杂的变迁,其中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于近代中国历史变迁影响最大。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渊源自马克思主义,但其在中国的成形、传播和实践又是建立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性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为之努力奋斗,但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在历经挫折与磨难之后,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实现具有鲜明的阶段性,面临的主要任务在于正确认识现阶段的特征,解决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当代形态的问题。当前中国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含糊其辞、甚至是语焉不详的情况依旧存在,强调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指导性作用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9,(9):109-115
"九七"和"CEPA"的签订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香港电影中内地女性形象的变迁与重塑:从1984年《似水流年》里塑造的"阿珍"到"九七"回归后人文关怀下刻画的底层女性,再至"CEPA"后全新女性形象。历经数次变迁,最终香港电影实现了对内地女性形象的正面塑造和对大陆的形象认同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3.
世界遗产地武夷山古闽族变迁的历史和与吴越族、中原文化不断融合后的多元礼俗文化丰富多采,对武夷山社会文化生活产生广泛影响,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武夷山的整体面貌和综合实力。文章从古闽人留下的悬棺葬礼俗文化和蛇图腾习俗"敬"的思想内涵;传承和融合古闽人、吴越族及中原的礼俗文化;中原汉民族大规模南迁的历史,推动了中原文化在武夷山的传播和发展;集儒、释、道为一山的宗教文化"渗透"到社会礼俗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古闽族在历史上不断变迁融合的巨大聚合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媒介的性别实践是一种"体验主义"的"文化资源",还是一种需要引起警惕和批判的矛盾体?考察中国动漫所体现的性别实践及其传播,可以看出其所塑造的女性所具有的时代进步意义,及其作为体验主义性别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在探寻动漫刻画与塑造女性形象所存在的男权社会对她不公正表达的同时,透过近现代动漫女性形象的嬗变来考察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5.
新媒介的性别实践是一种"体验主义"的"文化资源",还是一种需要引起警惕和批判的矛盾体?考察中国动漫所体现的性别实践及其传播,可以看出其所塑造的女性所具有的时代进步意义,及其作为体验主义性别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在探寻动漫刻画与塑造女性形象所存在的男权社会对她不公正表达的同时,透过近现代动漫女性形象的嬗变来考察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6.
价值取向在社会变迁的时期引导人们重新塑造价值观念.本文分析了广西龙胜平安壮寨在旅游开发之后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论证了旅游开发对传统村寨的社会文化影响,并说明了这种变迁深层次原因是价值取向引导重新塑造了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两姓家族社会生活为核心,折射出从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历史与文化变迁的壮阔画卷。作者在塑造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的同时,更以冷峻的历史眼光审视现代中国革命,洞悉出扑朔迷  相似文献   

8.
英雄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曾为社会塑造起理想的人格,对社会基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起了典范的作用。在国家面临生存危机的紧急关头,在社会大变动的历史转折关头,人们期待出现民  相似文献   

9.
"安徽地区城镇历史变迁研讨会"围绕着安徽城镇历史变迁轨迹,安徽城镇发展史上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安徽城镇历史变迁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0.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传统文化在不断变迁,文化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变迁是历史发展的正常规律,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证明,本文通过历史反思,对变迁中文化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分析,肯定了变迁的必然性和必须性,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对如何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人格是一种历史范畴,个体人格的完善必须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相一致。现代编辑的理想人格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审美人格的和谐统一与完美结合,“和谐人格”是现代编辑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现代编辑理想人格的塑造必须通过编辑自身人格的提升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正面影响这种双重路径共同达成。  相似文献   

12.
从族群角度而言,移民群体相较本土居民,属于天然的社会弱势地位;而从形象学角度而言,"形象"是依照形象塑造者的自身需求、表达塑造者的欲望与诉求而创造出来的。因为历史的缘故,华人移民及其后裔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弱者感受"。本文选取了一些华人移民文学作品,结合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对文本里所塑造的移民"弱者形象"进行分析,探究这些移民弱者形象的形成原因及背后隐藏的诉求。  相似文献   

13.
现代家族叙事文学生命群像的总体意义指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家族的解体便构成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某种象征。20世纪代表性作家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焦虑地围绕着“人”的发现及“自我”的完善,从文化视角反省家族文化及其对人的制约与戕害,通过家族变迁中的生命群像塑造,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刘醒龙的《圣天门口》以"天门口"为据点,讲述了中国社会从20世纪初到文革时期70多年的历史变迁,塑造了诸多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不同女性形象构成迥异的历史隐喻,这些女性不同的人生遭际与命运轨迹,不仅表现了广大女性在历史变迁中经受的苦难,也凸显了她们生命中坚韧的质地。同时,作家通过对阿彩、梅外婆和雪柠等主要女性形象的刻画,也呈现出中国女性在革命历史中个性独立意识的复苏。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的信仰经历了一个从理想崇高、政治狂热到理性反思、曲折发展、多元选择的变迁过程。大学生的信仰变迁与社会的历史变迁是统一的。历史的逻辑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建构起信仰对象的真理之真和价值之真,促进社会发展的稳定有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引领,把握好信仰的理想与现实关系的适度张力,才能促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大学生认同、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段红云 《考试周刊》2013,(21):185-185
<正>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史的积淀,同时是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特质的一种载体。校园文化是凸显学校的特色品牌,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目前,学校正打造"具有现代教育设施、先进教育理念、科学管理模式、一流教育质量的苏南名校",努力成为"一所执著追求绿色教育理想的历史文化名校"。作为教育第一线的班主任如何在班级工作中使班级文化与学校文化相得益彰,用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7.
楷模形象的构建和变迁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十分紧密的勾连。陈宏谋作为清雍正乾隆年间的"最"贤能之官吏和效仿对象,其楷模形象因时代需求不同而经历了从"18世纪当朝的能吏"到"19世纪的革新家的政治榜样",再到"20世纪道德文化典范"的变化。从陈宏谋楷模形象变迁中,可以管窥自清代以降中国社会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对"文学批评"的说法经常与"文学批评学"相互混淆或不加区分。随着"文学批评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时代的发展变迁,文学批评的概念已经明晰。当代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了专业批评、媒体批评、网络批评三局鼎立的局面,也出现了跨学科的文学批评等特点。当然,文学批评也出现了诸如"缺席"、"失语"、缺乏传统文化根基等问题。文学批评理想状态应该是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上的开放性的社会历史批评,文学批评在未来的发展是应该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依赖真善美的信念,通过《边城》具象与抽象,此在与远方,现实与理想,和谐与解构,压制与同化等意象纷呈的空间描述,构建了风韵多层的美学景观和"意义地图",塑造了翠翠、二佬挣扎于多维空间中至善至美的艺术形象。《边城》也是投射沈从文家国之忧、彼岸情怀的心理空间。《边城》空间叙事的核心在于处处彰显历史机缘、社会转型、文化混血,展现在该空间中的系列社会文化因素成为塑造人物和揭示文本主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英雄"是作者着力塑造且寄托着特定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和审美理想的特殊人群。"生死"问题历来是文学家探求的深刻命题。"英雄之死"这个问题融历史的、社会的、生命哲学的、人生意义的问题为一体,意味隽永,从构思与情节安排来看,有着预设伏笔、蓄成文势和造就悲剧力量的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