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儒道合一。有的表现为外儒内道,有的是外道内儒;有的是先儒后道,有的是先道后儒:有的却是穷时则道,达时则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东晋的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归隐田园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似乎应该是以道家为主。但是,关于陶渊明是儒是道,历来就有不同看法。朱熹说:“渊明所说者庄、老。”(《朱子语类》)梁启超说:“他虽生长在玄学佛学的氛围中,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却都在儒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大都有“儒道合一”的特点,“达时则儒,穷时则道”成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政治命运的真实写照,苏轼也不例外。作为儒家文化所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苏轼同样逃不脱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兼善天下”同样是他无可逃避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忠愤”说滥觞于就约《宋书·隐逸传》。其文云:“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以后,萧统《陶渊明传》、佚名《莲社高贤传》、《南史·隐逸传》等皆沿袭沈约之说,宋代以后,不少人在肯定渊明的不复出仕是“耻事二姓”的同时,又挖掘和推崇他的愤宋情诸。近代有些学者以比较广阔的视野研究陶渊明,认为他的弃官是愤然于政治的黑暗及士大夫的廉耻扫地,“若说所争在姓马的,姓刘的,未免把他看小了。”(梁启超《陶渊明文艺及其品格》)近数十年来,还是两种绝然相反的观点在争论。有的说陶渊明是“东晋孤臣遗老”,有的则全盘否定陶渊明有忠晋思想。看来,要还陶渊明的本来面目,时至今日仍然是件难事。  相似文献   

4.
梁昭明太子萧统《陶渊明传》评价陶渊明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认为“任真”是陶渊明思想性格的主要特点。考查陶渊明的生平,可以看出“任真”是陶渊明的素抱,对人生真谛的追求是他终生的实践。在他的现存不多的诗文中,就有八处写到“真”的:  相似文献   

5.
《蚊子和狮子》是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有的师生认为,作者伊索在创作本则寓言时已把心目中的寓意表达出来了“: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了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这真的是本则寓言的寓意吗?严格意义上讲,这还不能称之为寓意。因为这句话只点明了这则寓言适用的对象和范围。整部《伊索寓言》主要是用这样的两种格式(:1)先讲故事,结尾说“这个故事适用于……的人”。像《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就是如此(。2)先讲故事,结尾把寓意点明。如《农夫和蛇》的结尾是“:这故事说明,邪恶的人们是不会变的,即使人家对他十分仁善。”这些寓意说得明明白白。…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儒、释、道辩证统一的艺术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人格这以千百年来一直受世人仰慕,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他的“隐逸”生活方式,而在于他思想上既儒、道、释兼综,吸取了儒、道、释思想中有益的资源,而同时又超越于儒、释、道之上,对之作出了辩证的扬弃。他的人格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艺术化、审美化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7.
一苏轼一生深受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既与这三家思想密切相关,但又并非是三家思想简单的中和。在苏轼撰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有这样一段十分重要的论述:……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惜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栾城集》卷二二)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到,对于儒、佛、道诸家思想,苏轼根本不存在把它们互相对立互为设防的意识,他是将各家理论参照融合。对《庄子》的领略,是通过《中庸论》来阐发;感悟佛教的实相说,则可参之以孔、老。他不像柳宗元那样运用儒学的标尺对佛理一一衡量来表明自己崇佛的合理性,不像欧阳修那样冷静地审视老庄思想之短长以决定取舍。他首先在观念上抹去了三者界线。他说,“江河虽殊,其至则同。”这种认为儒、佛、道三家思想有“相反而相为用”的论述,使得他解读出的结论是:儒、佛、道思想都揭示了万物存在的本质,尽管各家表述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实都叠合在同一认识轨迹之上,关键问题是接受主体如何去准确把握这三家的理论特质。苏轼自幼受到齐家治国,兼济天下的儒家进取精神的濡染,这也是他...  相似文献   

8.
社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认为“苏轼思想的显著特点是‘杂’。……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大杂烩。”其他文学史书及近年来的许多文章论著均重复这一观点。其实,如果我们从微观角度深入一些,“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鲁迅《题未定草》),就会发现苏轼思想并非是“杂烩”一锅,而是有变化的。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  相似文献   

9.
关于陶渊明名字,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因为众家对陶氏一切都非常感兴趣,往往看来并不值得注意之方面,却可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重要.研究陶渊明名字问题,似乎没有人认为繁琐而无意义.朱自清先生于《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言:“陶谱诸事,可得论定者,约有四端;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一也.……”其次,刘禹昌先生于《陶渊明名字考辨》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熊人霖所作的《陶渊明集序》说:‘陶公在义熙中,名渊明,字元亮,元嘉中,则  相似文献   

10.
(一) 《说文解字·人部》:“儒:柔也,术士之称。”章太炎说:“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是儒,儒者术士也”,又说:“是诸名籍道、墨、刑法、阴阳、神仙之伦,旁有杂家所记、列传所录,一谓之儒……故号遍于九能,诸有术者,悉赅之矣。”然而,儒家所谓“儒”却是一个学派的名称,是孔门学者的“类名”,非泛指“术士”。或者说,孔氏之儒是从古代“术士”中分化出来的。所谓“儒”原本是宗教之术士,专司祀天地,祭祖先,理鬼神一类的宗教事务,所以熟悉礼仪舞容,天文占候,以及《诗》,《书》,《礼》,  相似文献   

11.
许纪霖在《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中说过:“历史,总是由知识分子书写的,然而,知识分子自身的历史。却常常无人书写。”那么当有人决定写一写的时候,又该怎样落笔呢?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说,当一个人置身于某一环境时他是看不清他周围的事物的,那么谌容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想讨论同时代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她究竟能说点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记》卡片①真隐士陶渊明陶渊明是退隐田园、消极避世的典型。他生于晋、宋易代之际,社会乱离,生灵涂炭。对现实采取“邦无道则隐”的回避态度……后世士人尊崇陶公……在于他能够真正做到遗荣弃利,归隐田园,亲事稼穑,宁可穷饿而死,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与龌龊的统治者同流合污和高洁旷达的情怀……然而,陶渊明那种“守拙归田园”,而甘愿“贫民依稼穑,戮力东林隈”的真隐士的风范,也是后世士人们可学而不可及的。卡片②作品研读三则1.活灵活现之工。探究:(1)“渔人甚异之”,“异”的是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惊”的是什么?(2…  相似文献   

13.
李白曾以诗的语言概括陶渊明的生活,说“陶令日日醉”,(《戏赠郑溧阳》)也有人说陶诗“篇篇有酒”。(肖统《陶渊明集序》)的确,饮洒是陶渊明的显著特点之一。陶渊明的饮酒不同于没落阶级的消极颓废,它表现出在晋、宋易代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位封建知识分子思想的复杂性。分析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陶渊明,有着十  相似文献   

14.
何继军 《学语文》2003,(1):45-46
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其中的“不足”,中学语文课本释为“不值得”。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将“不足为外人道也”注释为“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作品选编》(英、法文注释)将“不足……道”翻译成英语:“nothingto speak of to……”古代汉语编写组编写的《古代汉语词典》将“足”释为“值得、配”,举的例证恰是“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上各家将“不足”释为“不值得”,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5.
上面种种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认为“儒”是“伎艺”在身的“术士”。至于“术士”之“术”为何,后人有种种猜想:有的说是求雨之师,有的说是吹吹打打办婚丧喜事的人,还有的说是掌握“六艺”的人。这在《论语》中也可以找到佐证。在该书中,不少场合也将“道”释成伎艺。《子张》:“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里的“道”,也是指伎艺。子夏的意思是:虽然学习小技艺,也可以取得可观的成就,但是,要想做远大的事业,就不行了,因此君子不这样做。这段话与孔子对于夏说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所谓“小人儒”者,即拘泥于“小道”者;所谓“君子儒”者,即“致远”者。这样一分析,就比较清楚了。一、孔子之前的“师”与“儒”是两股道上  相似文献   

16.
曾有一位教师上《最后一课》 ,先讲小弗朗士 ,再讲韩麦尔先生 ,然后问 :“你们觉得韩麦尔老师怎样 ?”课堂乱了 :有的说“好” ,因为他爱国 ;有的说“不好” ,他因个人的事放假 ;有的人说“无法评价” ,因为看一个老师要看其水平……老师最后说 :“告诉你们 ,这个问题一点也不重要 ,不讲了。”既然不重要 ,为什么要问呢 ?归根到底 ,没设计好。由此可见 ,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优化课堂设问。就一节语文课而言 ,如果说师生间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的话 ,那么提问则成为构筑课堂教学大厦的框架 ,是完成《大纲》要求的一项必要措施 ,是教师、学…  相似文献   

17.
鲁迅深感,中国封建社会有一个奇怪的观念,某朝的统治集团腐朽没落了,往往就一味归咎于女人。但是杜甫却能一反旧说,他以诗为武器,为被压迫的妇女进行抗争。鲁迅在《女人未必说谎》一文里,称述杜诗道: 譬如罢,关于相妃,禄山之乱以后的文人就都撒着大谎,玄宗逍遥事外,倒说是许多坏事都由她,敢说“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的有几个……在鲁迅的心目中,杜甫虽是从小身受儒家教义,老来自称“老儒”、“腐儒”,其实对于中国传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许纪霖在《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中说过:"历史,总是由知识分子书写的,然而,知识分子自身的历史,却常常无人书写。"那么当有人决定写一写的时候,又该怎样落笔呢?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说,当一个人置身于某一环境时他是看不清他周围的事物的,那么谌容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想讨论同时代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她究竟能说点什么呢?她说"……傅家杰倍加小心地挽着妻子迎着朝阳和寒风朝前走去……"她说"陆文婷大夫靠在丈夫臂上,艰难地一步一步朝门外  相似文献   

19.
曾听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位教师在讲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请学生归纳大意。有学生说:“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主要是为了讽刺和鞭挞言而无信的人。渔夫打鱼时误入桃花源,桃花源中人待他为上宾,一再叮嘱他不足为外人道,可他‘既也,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这种人,实在可恶!” 可教师却极起师道尊严的脸说道:“你讲得不对。这篇课文写于兵连祸结的晋、宋交替时期,陶渊明对当时的黑暗社会有强烈的反感,因而幻想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出现……” 我不知道这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会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我常想:假如我是这位老师,我一定会大加赞赏,并且告诉他,反弹琵琶也会出新语!而  相似文献   

20.
对陶渊明的推崇与苏轼词的士大夫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以诗为词”完成了词体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彻底转变,使词真正成为陶冶士大夫情怀,显示士大夫精神的一种文学载体.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端推崇陶渊明的第一人,理解苏轼的尊陶思想有利于我们去窥视苏轼词中的“士大夫精神”,加深对苏轼在词史上地位的认识.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集中体现在他给弟弟苏辙的信——《与子由书》中.在这封信里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不仅如此,苏轼还对陶渊明诗——追和,得诗一百二十四首.在词体创作中也有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哨遍》(为米折腰),表现出了对陶渊明如痴如狂的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