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回乡偶书》一诗中的经典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曾勾起多少海外游子的眷眷思乡之情,其中“衰”的读音一直标注为“CUī”。近日,从小学课本上再见这首诗时,发现“衰”的读音已标注为“SHUāI”。经查阅字典后,觉得恢复以前的读音“CUī”更符合作者文笔简捷、意境深远的风格。《现代汉语词典》上明确标注:衰(CUī)同(CUī),而(CUī)的基本意思是: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众所周知,“丧服”的颜色是白色的,正与年老发白吻合。“衰”(CUī)与“”(CUī)正是古代诗文中常采用的通假字手法。“衰”(CUī)通假为“”(CUī)表示白,使“乡音…  相似文献   

2.
人类可以从月球上带回一块岩石。可以从火星上弄回一包砂粒,但是想从天王皇上运回一小撮尘埃却非常困难.不是人类的技术到不了那儿.而是天王星太大了,它的吸引力使人无法离开。在宇宙中,有一种魔力,就是大的魔力。任何一个星体一旦大到一定程度,就变得只知吸纳,不再舍弃。在人世间也存在一种魔力,就是多的魔力。一个人只有一张邮票时,如果有人向他要,他可能很爽快,但是当他拥有40张或50张时.他就可能不再像拥有一张时那样慷慨。他可能会到商店买一本集邮册,把邮票放在里面.并企望以后有更多的收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在我们并不怎么宽裕的时候,常常比较大方,一旦有了些钱,反倒变得吝啬,并且还会因为这些钱产生更大的欲望,总想使1.9万元迅速变成2万元,使9万元变成10万元。而存款一旦超过10万元,下一个目标绝不是11万元,而是15万或20万。  相似文献   

3.
杨希水  冯怡 《云南教育》2005,(13):19-19
《回乡偶书》为唐代诗人贺知章晚年所作,此时诗人已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还乡,时年86岁,距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年。诗人离开家乡这么长时间,现告老还乡,无限感慨油然而生,全诗表达了他此时的伤老之情。  相似文献   

4.
齐国凤 《山东教育》2004,(16):32-32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首《咏柳》,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在教学这首诗时,学生向我提出了“碧玉”是玉石还是美人的问题。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课下我和同学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语文版课本七年级上册选用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对“儿童相见不相识”这句诗,教师用书以及大多数教辅资料都将“儿童”理解为“小孩子”,笔者认为欠妥。  相似文献   

6.
唐朝诗人贺知章,在阔别故乡50多年后,他兴致勃勃地回乡了。还没到村口,他的心就怦怦地跳个不停。回想离家的时候,那真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到了村口,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2008,(10):54-55
问: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有人主张读shuāi,也有人主张读cuī,说这样读才押韵。到底应当怎么读?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共有两首,教材选了其中一首。教学时可以相机引进另一首,实行对比赏读,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增进学生的深化理解。  相似文献   

9.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该诗的语言流畅自然,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亲切。一直以来,人们对此诗意的理解是:小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头发已经白了。小孩子们见到我也不认识,笑嘻嘻地问我:“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的?”由于诗人离开家乡都几十年了,那些儿童当然是不认识他的,以为他是远道来客,这也是在情理之中、不足为怪的事情。但笔者认为,从诗人当时写此诗的心情的角度来分析,诗中的“儿童”如果理解成为诗…  相似文献   

10.
11.
12.
笔者听了有关“可能性”的两节课,内容在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2页和三年级上册第84页,形式都是摸球游戏,教者对教学结果的处理引起了听课教师的争论。  相似文献   

13.
刘顺平 《江苏教育》2008,(24):23-23
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中的第一首,被选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上。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生活气息浓郁,不经意间还会把你引入它的诗情画意之中,让你有身临其境之感。  相似文献   

14.
《回乡偶书》是唐诗中的极品,被人们广泛流传。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我反复思量,在教学中如何拉近学生与古诗的距离。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古诗不同于他们喜爱的童话故事,它没有动人的情节、没有过多的悬念,甚至读起来都比较拗口,更不易于理解。在多次翻读课本后,  相似文献   

15.
16.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第18课<绿色蝈蝈>一文中的"绿色蝈蝈",我们始终搞不清到底是何物,也很难向学生说明白.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教材“对称图形”例2。  相似文献   

18.
19.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黄山奇石》一课,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配了四幅插图,其中课文最后一幅图旁边有两段文字描写:一是关于“金鸡叫天都”的描写,一是关于“仙人指路”的描写。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恰好碰上领导听课。我没到黄山旅游过。于是,我仔细研读了教材和有关参考书等,都没有说明这幅图是“金鸡叫天都”还是“仙人指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是“金鸡叫天都”。于是我在出示公开课时,“仙人指路”,我是让也没曾见到过黄山的学生们来想象这块奇石的样子的,而“金鸡叫天都”是边让学生欣赏图边欣赏课文的。在学习过程中,有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