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深刻的哲思性是史铁生作品的明显特点,其表现之一就是他创造了一系列特有的富含哲思的意象,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意象,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苦难能转化为对人生的馈赠和滋养,死亡更是对人生最大的检验与考量。史铁生在自己的散文作品中,呕心创作,泣血而歌,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诠释了欲望、孤独、苦难、生死、爱情的生活内涵和文化哲思,开始了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寻。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从观赏史铁生散文意象入手,通过他所构筑的能够集中反映其心路历程的三个典型意象———“墙”、“孩子与老人”、“地坛”来透视那些由其心灵深处升华出的具有理性意义的“真奥之思,深微之情”,即关于人生困境的思考、生存与死亡的理解和对于生命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别具一格,他始终在超越自我,可以说,他是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座高峰。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的小说建构不断呈现出新的突破,在由传统的“故事体”向“寓言体”转变的过程中,呈现出深刻的“哲思性”特色。从“自传性”、“寓言性”、“哲思性”三个维度来探讨其小说的建构走向,或许更能窥见其小说创作之轨迹。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代最有哲学气质的小说家(周国平语),史铁生用睿智之笔通过写作传达自己的思想。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无疑是解读史铁生思想的重要文本。《务虚笔记》中永恒的哲思,构成了史铁生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要了解史铁生,领悟史铁生的思想,首先就必须诠释《务虚笔记》的永恒哲思。  相似文献   

6.
7.
杜牧,字牧之(公元803-852年),唐朝京兆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著名的诗人,兼擅古文、填词、书画,而诗歌造诣尤高,在晚唐独树一帜,“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新唐书》本传),主要作品皆收录于《樊川文集》。杜牧的绝句诗一向受到人们称赞,许多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名篇,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山行》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意象角度对屈骚和汉大赋进行比较,着重于二者在意象类型、意象组合、意象方面的不同,并认为这些不同造成屈骚和汉大赋分别属于抒情文体和描述性文体,这抒情性文体和描述性文体正是屈骚和汉大赋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去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变得模糊,反而更清晰。我在书刊和网络上查找史铁生的照片,发现他的表情都是微笑的。史铁生先生1972年双腿瘫痪,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每周要靠三次透析才能维持生命。每次透析完后,他全身乏力,而且特别累;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每次都有一种在鬼门关转一圈的感觉,这都是对他精神的折磨和肉体的摧残。上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去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变得模糊,反而更清晰。我在书刊和网络上查找史铁生的照片,发现他的表情都是微笑的。史铁生先生1972年双腿瘫痪,后又患肾病并发展成尿毒症,每周要靠三次透析才能维持生命。每次  相似文献   

11.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与重--史铁生创作中的生死主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史铁生的全部创作中,生与死、命运与人生的思考一以贯之。本文通过对史铁生作品的文本细读和分析,揭示出作家通过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和体悟。史铁生作品中对死亡似乎存在着颇为矛盾的两种态度,存在着一个难解的悖论:一方面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千方百计的选避。另一方面却是对死感到无比的亲切并以死作为无上的福祉;而“生”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既是荒诞、偶然、宿命,是不可克服的人类困境,更意味着一种过程,意味着认真地执著于活着而超越生死!于是,人在生与死之间进行着痛苦的拉锯战和艰难的抉择,认真地体验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与重。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的创作,一向以富于深邃的哲性内涵而备受关注.其作品常于苦涩中透穿激昂,对平等的不懈追求是始终贯穿于其作品中的一个精神命题.史铁生以其作品在平等之追求与平等之难求的体会和认同中完成了对生命的彻悟.  相似文献   

13.
《诗薮》是明代中后期一部体系完备、内容丰赡、论述严密的诗话著作,它对明代的文学复古运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格调"之外力倡"神韵",于"体格声调"中融入"兴象风神",试图以"神韵"来消解"格调"造成的限制,成为向"神韵论"过渡的桥梁。同时,它在体例、结构方法诸方面构建了诗学批评著作的新标准,颇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诗学理论。但是由于受传统反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之贬抑多于褒奖,研究不够深入和客观。  相似文献   

14.
苗族史诗主要有创世史诗、婚姻史诗和迁徙史诗。创世史诗探究宇宙初始、天地万物的起源、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婚姻史诗有着“关于过去的回忆”,留下了“历史的影子”;迁徙史诗记载了民族悲壮的迁徙史。苗族史诗孕育着十分丰富的哲学社会思想萌芽。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哲学思想的三个内核是:解放思想论,生产力论、人民主体论。解放思想论既是逻辑起点。也是历史起点;生产力论体现出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要求;人民主体论既是逻辑终结,也是历史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思想作为教育活动的具体实践,不仅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强烈现实针对性展现在人们面前,而且以其丰厚的哲学意蕴给人们以多方面的哲学启示。目前,学术界较多地探讨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础,同时我们还应从“三个代表”思想中学会把握正确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施复亮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经历可谓丰富多彩,如从参加北京工读互助团到创建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到积极改组国民党,从呼吁民主抗战到倡导中间路线都有他不懈奋斗的足迹,这种政治活动的多变性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的活跃性,同时也是他探求民族解放道路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尽管施复亮的政治思想有其局限性,但它仍然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史记》描写了不同阶级、阶层的众多女性形象,她们风姿有别,其中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司马迁通过精谋巧构,专辟两卷集中写刘汉朝廷的贵族女性,将其他众多女性附列于别人的列传之中,并善于通过特定环境来塑造女性。《史记》善于通过语言、表情以及行为和心理活动等来刻画女性形象,让她们妍媸毕现。尽管对女性的描写多数仅涉及片言只语,但司马迁的女性观是爱多于憎,并对每位女性给予了较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初,史铁生因特殊遭际而系身"心魂书写",这使他与历史语境、文学批评、阅读"惯例"、文学史写作之间长期存在紧张与突围的关系."人文精神大讨论"为史铁生与文学史之间的相互妥协提供了机会.史铁生成为"重要作家",是生存环境、文人"圈子"、文学"成规"与制度性环境长期排斥、导引与形塑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对于职业球员来说,人体既是一种自然生命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生命现象,如何突破身体的自然生理极限来充分展示身体的文化价值,是一个永远矛盾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