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能力。”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应该进行语感训练,要让学生直接参与感知语言的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要通过语言实践来培养。这个实践就是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与课文的对话。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听、说、读、写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注重听力的训练,是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听懂一段话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3.
语感课堂教学原则,我们强调“四为主”,即在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的“三主”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基础上,再加一个“以培养语感能力为主旨”,其主要目的,就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在语感教学中,要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真正让学生读起来、说起来、品起来、动起来.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感的培养现已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的热点。如何改革小学语文教学 ,提高语感训练的质量 ,使学生的语感不断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呢 ?一、强化读的训练 ,以多读促语感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自身的听说读写活动。语文教学要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就要求教师冲破应试、升学教育思想的束缚 ,以学生为主体 ,把宝贵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多读 ,强化读的训练 ,以多读促语感。1.增加读的…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读写听浇的语言能力,而其核心是学生心理语感的能力。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语感训练的过程,就是学生心理对客观具体的语境的敏锐感知、领悟、把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感“反映”的质量、速度和方向要受到语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语言修养不同的学生,对同一语境,语感“反映”的角度、广度和深度不同。而语感训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境的解读,增强语感意识,提高心理感知和思维品质的水平即心理反映的质量。从  相似文献   

6.
顾卫 《现代语文》2011,(3):144-145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力面的语感能力”。新课标则明确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感质量和语感品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先后有四次提到“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7.
语感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想学生在阅读文章中准确捕捉信息,把握要点,就要求学生有极强的语感。对于语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过精辟的见解。他说:“文学语言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培养语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强调:“在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的把握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9.
曹传金 《考试周刊》2013,(89):37-37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中,教师要努力贯彻“整体阅读”的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将语感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 ,语言文字的训练 ,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培养语感能力。敏锐的语感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 ,比如 ,语言的分寸感、形象感、情味感、畅达感等。教学中 ,如何从这四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一、品词析句 ,体会语言的分寸感。语言的分寸感 ,即对语言运用准确的一种敏感。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抓住关键性的例句 ,引导学生品评分析 ,来帮助学生把握语言的分寸感。如教学巴金的《海上日出》文中描写“云厚时海上日出的景象”的句子 ,抓住句中的“镀”、“透”、“染”三个动词 ,引导学生分析三个动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1.
冯艳 《语文天地》2009,(1):57-5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由此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务之急是把语感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科所要培养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即语文能力,其高度综合的表现形式即语感。语文教育既要重视语感训练,又要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3.
许金清 《新疆教育》2012,(16):38-38
语感是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我国最早提出语感的是夏丐尊先生。其后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明确指出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多次提到了“语感”二字,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后在各阶段的目标中,对语感的培养就更见具体、明确了。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了方法的改革,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培养兴趣为突破口,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以“诵”助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一向以字、词、句的讲解为主,从而忽视了“诵”的教学。而对远离自己实际生活的古代书面语中生疏的字词、抽象的语法规律,学生们了无兴趣的确不足为怪。因而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首先加强学生文言文语感训练。而培养语感,则必须对学生加强“诵”的训练。“诵”即“吟诵”,是形成并强化古文语感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文言文教学的初期…  相似文献   

15.
王保艳 《学周刊C版》2010,(6):121-121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淑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6.
陈金华 《湖南教育》2007,(11):33-34
语感是对语言直接感受、领悟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轴心。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就非常重视语感的训练。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语感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强化语感训练”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课标》)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语课标》在“基本理念”的第一款中指出:语文课程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第二款中又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又把“形成良好的语感”列为重要一条,并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背诵,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最后,《语课标》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相似文献   

20.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语感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觉得要抓好以下“四感”的培养和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