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白马啸西风》中李文秀作为金庸作品中少见的女性主人公,凝聚着强烈的悲剧性。其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自幼丧失亲人呵护、无疾而终的理想爱情以及武侠世界中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2.
高军  贺建忠 《考试周刊》2014,(84):15-16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白马啸西风》尽管故事和人物错综复杂,但通篇反映了一个主题,即"不喜欢,怎么办"。面对强加的思想与感情,各有处理方式,但均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唯有不将自己的思想、喜好和感情强加于人,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3.
在《鹿鼎记》中,金庸以自己的狂傲,以长歌当哭的方式为他心目中所有的武侠英雄唱出了一首挽歌。历史的浪漫化可以说是所有史侠兼备的武侠小说所共有的特点,但将历史荒诞化或许可以认为是金庸的《鹿鼎记》所独有的。值得回味的是掩藏在传奇故事背后那令人揪心的切肤之感,因为在这当中,融铸了金庸封笔之前面对侠义精神的委顿和失落所感受到的天高地远般的悲壮寂寞。  相似文献   

4.
金庸之所以创造了武侠小说界迄今为止无人能够逾越的巅峰,这不仅是因为他大气磅礴的才气,更主要的是因为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现代精神,不断的在进行创新与超越。这种创新与超越,在其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否定“快意恩仇”、任意杀戮的观念,以平等开放态度处理中华各族关系,纠正黑白分明的正邪二分法,以“爱护百姓”为新尺度,渗透着个性解放与人格独立的精神,以及用现代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来剖析塑造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广西教育》2007,(7C):42-42
金庸,原名查良镛。他自幼酷爱读书。并且笔耕不辍。是一名成功的报人、社会评论家和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1955年发表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1972年9月《鹿鼎记》连载完结。金庸宣布封笔。20年间先后完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小说。成为武侠小说的典范。在大众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金庸武侠小说生命意识悖论现象十分明显。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情爱观悖论;二、生命观悖论;三、狂欢悖论。金庸武侠小说悖论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传统观念的束缚、武侠文类的限制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悖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上海教育》2008,(3):56-56
金庸说过:“我写武侠小说实际是写人性。人类历史中,很多东西都会变,政治、经济都会变,但是人性、爱情这些东西长时间不会变。”  相似文献   

8.
王杰 《文教资料》2008,(6):16-18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一个奇特的现象.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英雄成长的故事.英雄在成长的过程中,"父亲"这一形象在子一代成长的过程中缺席,子一代就对"父亲"进行着审视.寻找和探究金庸小说中的审父现象的原因,对金庸的武侠小说的理解有一个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少年时读金庸的武侠小说,觉得《白马啸西风》是最不好看的一部。这部作品中没有《天龙八部》中的萧峰、《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那样的大英雄,也没有《笑傲江湖》中的任我行、东方不败那样的大反派;情节更说不上动人心弦,缺乏让人欲罢不能的魔力。  相似文献   

10.
武功描写是武侠小说的标识,对提升武侠小说的品质,深化武侠小说的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金庸小说的武功描写十分好看、耐看,具有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实理想,又能探求人生的哲理以及历史、社会的底蕴,同时还能衬托人物的性格特征,彰显作品的主题意蕴,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风颂》是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抒情诗人雪莱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诗人把西风当作革命力量的象征 ,它横扫败叶、席卷残云、震荡大海 ,是无所不及、无处不在的“不羁的精灵”。同时西风对新生事物起了保护和促进作用 ,是“破坏者兼保护者”。诗人愿意做一把预言的号角 ,告知人们 :如果冬天已经来了 ,呵 ,西风 ,春天还会遥远吗 ?这有名的诗句一百多年来鼓舞了无数革命者。《西风颂》全诗气势豪放 ,想象奇丽 ,意境雄浑 ,思想深沉 ,感情强烈 ,在艺术上达到辉煌的境界。本文尝试从诗歌《西风颂》的立意、想象、韵律、设色、抒情五个方面探讨该诗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在这部小说里,金庸以佛家"无色无相"的手法和勇于自我否定的勇气,彻底颠覆了此前构造的江湖文化和"侠"文化,而这种颠覆性创作反映了他对人性、创作、"侠"文化、以及当时社会的反思,使得《鹿鼎记》达到了中国武侠小说创作的巅峰。  相似文献   

13.
金庸的《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作者虽意欲推陈出新,但都没有突破,没有达到求新求变的目的.武侠小说的好坏,决定于构成小说的综合要素(例如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所含蕴的人生哲理、价值取向、文字的功力、可读性)是否齐备和品位高低.刻意求新,常会损害以上各要素.评论须实事求是,不要把小说家人为地拔高为学者.  相似文献   

14.
提出金庸小说使武侠小说从人们眼中的"俗文学"步入到"经典文学"行列这一过程,正是对中国武侠小说的一种超越这一观点,从金庸小说的武、现代精神以及"金庸热"这一怪异的阅读和研究现象入手,简要论述了金庸小说的"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雪莱及其抒情诗《西风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分析雪莱的生涯及其抒情诗(西风颂)的基础上,着重对整个诗篇和予示着最后的成功、希望且令人信服的结论:“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以及所具有的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姜春兰 《海外英语》2012,(22):195-197
该文首先讨论了卞之琳独特的诗歌翻译理论:1)"以诗译诗",即翻译格律诗应力求用相应的汉语白话格律诗进行翻译;2)以"顿"代步,在尊重原文的形式和内容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外国诗歌所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效果。其次,通过比较《西风颂》的三个译本展示卞之琳诗歌翻译理论的实践性及其译本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郭华 《考试周刊》2011,(32):36-37
浪漫主义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极为盛行。雪莱的《西风颂》借西风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渴望改变现实,追求自由、追求理想、渴望新时代来临的强烈情感,堪称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8.
金庸小说作为中国武侠文学的重要一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文化意蕴。刘卫英、王立教授《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一书从主题学研究方法入手,从16个母题和意象专题研究来阐释金庸小说中的深层意蕴以及某些人类学解读。不同于其他一般性金庸小说研究的论著的是:该书创新性地从部分母题的中外文学主题史来源、以及民国武侠小说代表作的介入等方面阐发,成为该书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9.
古典武侠小说中的侠 ,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理想化英雄。金庸把侠还原为普通人 ,在人格上现实化。陈近南的死与韦小宝退隐 ,是武侠在江湖世界里最终的两条出路 ,也象征着中国文人在“侠客”身上寄托的入世和出世两种理想的破灭。《鹿鼎记》借韦小宝的言行淡化了传统武侠小说对民族问题的界定 ,完善与发展了中华传统的“民族大同”观念  相似文献   

20.
金庸200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月云》,是一篇自传色彩很浓的作品。男主人公童年宜官真诚对待弱小者丫环月云,并对她产生"主人——婢女"模式的朦胧情愫,整个作品流露出忆念江南的"江南情结",都可以看成是金庸后来创作的武侠小说中倡导平等博爱思想、描写"一男多女"式情感关系、对江南和其他地域的描写笔法各异的源头。作者通过追忆童年经历,实际上为自己的武侠小说创作和人生道路做出了某种自我诠释,这篇小说是透视金庸其人及其作品的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