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潇湘图》是五代董源的作品,也是其风格的代表。全图表现出禅宗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的形成跟禅宗的思维方式有关。画家目的是想“通过记录并来唤起自己的一种心境”。想要的是最终形成的如文人绘画那样超然于物理事实的图像,而非真正的视觉中的自然。画家对画面视觉的形成过程就是把心中形成的“图像”付诸于表现的过程。山体表面散布的,排列成半球状形的墨点,是画家对山上树木的意化表现。他觉得视觉中的自然与他心中的那些富有禅意的观念以及与他最终实验出的水墨技法形成了概念上的一致性。他为他头脑中那些无形体的观念最终找到了再现的形状。禅宗的艺术领悟方式,被他无意识之中转到绘画上面来了,这与宋元以后的文人画的精神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2.
董源的山水画无论是章法的安排还是对意境的营造,无论是笔墨的运用还是技法的施展,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和巧妙的安排,达到了一种深邃高渺之化有形为无形的精神境界。而在画面的布局、置景、对比、点缀等方面,追求的气氛始终围绕着清远、秀涌、静谧、柔和的江南地域景色,让人享受到湖山清幽的美妙胜景和出神入化的笔墨功夫。《湖山清幽图》是一幅由董源署名的纯江南山水画风貌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自舜帝南巡,崩于苍梧,葬之九疑之后,九疑、零陵之名便进入史册,尔后,便有潇湘、永州等称。柳宗元因革新失败,贬谪永州,作《永州八记》,从此,永州之名远播域内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重镇。易先根先生受潇湘人文精神之熏陶,探舜迹古道,访柳、元遗踪,抒心中情怀。其最近结集出版的《潇湘夜雨》分6辑对永州的奇山异水、名人逸事进行了稽考与描摹,是一部讴歌潇湘大地的力作。  相似文献   

4.
《潇湘文学散论》是杨金砖先生于2008年出版的一部有关潇湘文学方面的论文集,全书共分为三辑:即“文学潇湘”、“潇湘情怀”、“在水一方”。尤其是在第一辑中对潇湘文学的源流、发展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潇湘八景的研究中,通常认为是宋迪的《八景图》开创了潇湘八景的传统.但清代《新修岳麓书院志》和《白云居米帖》中收录的米芾《潇湘八景图诗并序》称,在宋迪之前,李成已经绘制了《潇湘八景图》,只是两份文献矛盾之处颇多.考证《新修岳麓书院志》和《白云居米帖》的来源,可知米芾诗当出现于明末,篡改自明人邓云霄的诗作.米芾序文出自明...  相似文献   

6.
董源是中国山水画史上最为著名、最具影响的画家。他在山水画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一类是从六朝以来传到李思训而集大成的缜密工致的着色山水,一类是有王维笔法精密细润的水墨山水,还有一类是奇峭雄伟、斩绝峥嵘的唐代山水风格。董源的山水画风在继承唐代模式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南方山水细腻柔和的领会,创造出既有北方的奇峭雄伟,又有南方的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新风。目前,关于董源现存作品的真伪,在学术界受到极大挑战。其中,本文提到的《溪岸图》,构图布局不符合五代至北宋山水画的时代特征和风貌,笔墨意境不符合董源山水画的创作风格和技法,绘画理念与董源相比差距甚远,因而不是董源真迹。  相似文献   

7.
潇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甚为深远,但在过去的文化界定中,“潇湘”一词大多有两种涵义,其一是广义上的称呼,即洞庭以南,五岭以北的整个湖南地域。其二是狭义上的称呼,即指湘江上游与潇水流域内的永州地区。由于广义上的“潇湘”已被“湖湘”所代之,湖湘文化早已被许多研究者所关注。而狭义上的“潇湘”流域所孕育的“潇湘文学”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潇湘文化”,其研究者寥若晨星。但是,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永州地域内的文学艺术却是辉煌灿烂,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8.
自舜南巡,崩于苍梧,葬之九疑之后,九疑、零陵之名便进入史册,尔后,便有潇湘、永州等称,柳宗元因革新失败,贬滴永州,作《永州八记》,从此,永州之名远播域内外,并成为中国化的一大重镇,易先根先生受潇湘人精神之熏,探舜迹古道,访柳、元遗踪,抒心中情怀,其最近结集出版的《潇湘夜雨》分6辑对永州的奇山异水、名人逸事进行了稽考与描摹,是一部讴歌潇湘大地的力作。  相似文献   

9.
《潇湘涛声》是杨建平先生近年潜心诗歌创作的一部力作,共收录诗词曲近300首。细品《潇湘涛声》,仿若有一种幽兰之香自远而近,沁人心脾,给人以莫大愉悦与兴奋,总的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言志,用诗词表达自己的志向、抱负和追求;二是哲理,让人读后深受启迪;三是览胜,观天下山水而开拓胸境:四是感怀,感人生短暂而自悟菩提。  相似文献   

10.
11.
王船山的《潇湘怨词》分为《潇湘小八景词》、《潇湘大八景词》及《潇湘十景词》三组,其山水文化一方面为山水与景观文化,体现船山对家乡湖南的情愫。另外一方面为山水与隐逸文化,即船山在面对国家灭亡时发出的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的《潇湘怨词》写怨,继承屈原《离骚》的写作特点,即采用比兴手法以及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抒发其故国之思和民族之痛,堪称“字字楚骚心”。  相似文献   

13.
一年前的一个晚上,接到唐曾孝老先生的电话,说他准备编辑一本有关描写永州山水的散文集,要我与几位前辈联系一下,看他们是否有这方面的稿子?于是,我便与几位教授联系,从杜方智教授处获得一篇写道县月岩的文章——《月岩之奇》(曾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便复印下来,交予了唐曾孝老先生。尔后,虽有些许消息,但我还是未曾有多少指望。因为在当下社会,要出版一本书,没有经费基础,那只能是一种痴人说梦、纸上谈兵。但在此让惊讶的是,在唐曾孝先生的极力倡导与多方奔波下,《潇湘如画》一书不仅得以如期出版,而且从文章内容到封面装帧,从版式设计…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潇湘雨》常被看作喜剧。但透视它的结尾,从女性角度进行分析、考察,不难发现它是一出悲剧。  相似文献   

15.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雄阔壮美的气格,峻拔浑厚的艺术形象,苍老沉着的笔墨、质实峻峭的皴波,表达了大自然的神奇,体现了“师法造化”的理念,为后世留下了不巧的破体之作。  相似文献   

16.
张渥的《九歌图》作为表现屈原《九歌》的最重要的图文本,给人一种直观的冲击,它以白描勾勒的手法,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自己的爱国情感,也可以使人更加深入地理解屈原《九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潇湘雨》常被看作喜剧。但透视它的结尾,从女性角度进行分析、考察,不难发现它是一出悲剧。  相似文献   

18.
梦里潇湘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周围的老人几乎都是不识字的,唯有我的奶奶是个例外。奶奶不仅识字,而且还挺有学问。上小学时,有一阵我怎么也分不清“鲜”和“艳”字,总是将它们搞混了,用“鲜”作“艳”,用“艳”作“鲜”。为这事奶奶揪着我的小耳朵说过几次,可是仍然转眼就忘了。  相似文献   

19.
《竹石集禽图》为王渊的代表作品之一。本通过对该图的分析,再参照其他作品,概括出王渊花鸟画的笔墨特征:一、以墨代色,笔精墨妙;二、勾勒、没骨,相得益彰;三、师“黄”借“徐”,自创一格。  相似文献   

20.
清代广陵江昱所著《潇湘听雨录》共八卷,近四万字,记载其寓居湖南八年间的见闻,其中多用考据之法,具有综合性的文化研究性质。其中对湖湘地方文化有诸多考订,颇具真知灼见。文章重点介绍书中江昱对地方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考据篇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