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这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使学生厌烦。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一听说要写作文,就产生惧怕心理。这是因为学生在作文时"无米下锅"。小学生作文无从下笔,犹如一道鸿沟横亘在他们面前。那么,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获得的材料。"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受,以获取写作素材。鉴于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指导作文时,电教媒体派上了用场。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生活素材。在习作指导中,教师运用得  相似文献   

2.
蔺慧丽 《学周刊C版》2014,(10):158-159
诗圣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语也曾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都是古人对读书与写作经验的总结。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恰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素材积累"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即便是信息发达的今天,它仍然是指导作文的金玉良言。写作素材的贫乏,使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无话可说;写作素材陈旧,使学生的作文毫无新意。时至今日,仍然是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顽疾。  相似文献   

3.
李懿 《辅导员》2014,(2):59-59,68
目前的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写作离不开生活,社会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丰富学生生活内容,这才是治"本"。因此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深入实际,认真发掘,掌握丰富的素材,才能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充分占有素材,才能左右逢源,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4.
李克仲 《考试周刊》2012,(60):40-40
作文语言与素材的积累就好像是泉源与溪流的关系.只有积累的源泉丰盈不竭,才有写作时的源源不断。所以.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是为作文提供内容的活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平时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新课标也提出了作文教学中积累的重要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平时的积累。学生有了写作素材,作文时才会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5.
徐本来 《生活教育》2014,(24):50-51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是写作的来源,这就为生活化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应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建立素材库,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做作文批改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现在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提起作文就像是"老鼠见了猫"还有不少学生对作文"敬而远之"。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1)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2)注重平时积累。①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②通过写日记来积累。③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④注重作文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他们在平时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确实培养起他们自我评改的能力,那么在学生的眼里作文将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见了作文也才不是"老鼠见了猫",而是"猫见了老鼠"。  相似文献   

7.
指导写作时,注重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注意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和语言,把作文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  相似文献   

8.
唐婷 《广西教育》2014,(13):46-4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应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狭窄,因此写作素材不如城市学生丰富。此外,学生对本地区散发着浓郁风情的少数民族景观、民风民俗等视而不见,置丰富的写作材料弃之不用,造成写作素材匮乏。要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作文教学现状,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写作素材匮乏的难题,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领域,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人文风俗、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9.
将"整合思维"引入作文教学之中,可以指导学生的素材积累,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帮助学生科学有序地做好写作准备,在对写作材料的梳理中提升思维品质,在作后讲评中有效反馈。  相似文献   

10.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需要创新,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努力求新。1.选题求新颖。学生作文缺少创新与作文题目的设置和要求有密切关系。教会学生感悟生活,是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的作文指导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行业的变革,教育工作者开展的教学活动越来越倾向于回归本真,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获得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知识,形成学以致用的思维。在这个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也开始营造生活化场景,旨在改善作文教学的模式,吸引学生参与写作的兴趣,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去思考和观察生活,获得更多生活化的写作素材。结合教学经历,以高年级作文教学为例,探索了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思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作文表达能力。本文主要从观察生活,捕捉素材;学好课文,积累素材;读课外书,扩充素材;动笔勤写,用好素材这四个方面阐述挖掘学生写作源泉的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写作文时感到最困难、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没有内容可写,这也是作文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不少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千篇一律;说假话、空话、套话,缺乏真情实感。没内容写的原因有二:一是缺少生活,二是不善于在生活中捕捉写作材料。因此采取多渠道开源引水,积累写作素材是作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让学生恐惧,让老师困惑的一大难题,而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问题更是薄弱。学生觉得作文高不可攀:也许是找不到写作素材,也许是语言贫乏,也许是缺乏兴趣……学生写不好的原因很多。但我想说的是,教者、指导学生写作的老师也是有不可推脱的责任。教师在作文教学课堂中,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积淀生活素材,辅以写作方法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张宏 《考试周刊》2013,(31):42-42
作者认为,要搞好初中作文教学,必须努力做好学生写作前的趣味性指导,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随时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引导积累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6.
<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运用在写作中就是说,要写出作文来就必须要有丰富的素材。素材从哪里来?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指导中总是教学生要多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而忽视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为学生读、写、说等语文学习活动提供了很多范例,同时教材还是一个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积累教材中的素材,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那样写作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生写作最大的困难是"下笔无物",而学校的学习生活,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作文指导如能建构起学科间融洽的作文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作文。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是写作的资料库"。作文教学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与手段,最终仍要回归到"生活"这个中心上来。只有"生活"才能成为小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坚决打破"躲进课堂、闭门造车"的格局,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把目光锁定在返朴归真的自然、日新月异的社会、丰富多彩的校园、喜怒哀乐的家庭上,让学生在与生活的零距离接触中,积累素材,把学生在课内的冥思苦想变为课外的信手拈来。那么如何实现"作文与生活"零距离接触呢?经过探究,  相似文献   

19.
每到作文课,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咬笔头""皱眉头""挤牙膏"等作文"焦虑症""恐惧症",这是因为学生仍是"无米之妇"。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让作文教学和生活接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获取创作的素材,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寻找写作的源头,从而做到用手写我看,用手写我心,真实地写作,尽情尽意地表达。我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作文与生活紧密相融,指导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用心去体会,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为写作积累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