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教学直接联系着句子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语言是作品的外衣,感知作品的美情美意,必须通过品味语言美来进行.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使他们感情契合,培养敏锐的语感,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和教师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所以"依情"是"炼词"的基础,"炼词"则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2.
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是对文章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能力。阅读文章最基本的要求是通过字、词、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从识别、推敲、品析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含义入手。  相似文献   

3.
<正>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是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是字、词、句、段、篇的纽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是短小精悍,用词精准,独具匠心。在教学中,带着学生感受词语的本义、含意、真谛,切切实实让学生体会到词语的魅力,让词语教学"活"起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体  相似文献   

4.
小语“大纲”中指出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因而在阅读教学中 ,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 ,努力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谈几点体会。一、抓住词句教学 ,培养语感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 ,词和句组成一篇篇小学语文教材。因此 ,抓好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也是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的途径之一。为此 ,在教学中 ,我注意让学生在掌握词语确切涵义的基础上去体验感受 ,提高…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我认为,要让学生拥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并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而有效的词语教学对整篇课文的教学来说,能起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那么,如何使词语教学行之有效呢?对此,我有以下几点见解。一、理解词语,从"乐"中"说"来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江德普(新建县北郊小学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朗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通过朗读,对典范文章词、句、篇品味与琢磨,语言材料得到积累,形成了个人对语言独特...  相似文献   

7.
一、培养语感   从一年级开始,就重视识字、学词、联句教学。识了字就组词,组了词就用词联句。从句子中理解词,从词语中巩固字。把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味其义,用于说写。并在学字学词过程中结合看图看物,适当地渗透观察浅显简单的事物形象,初步培养观察力。此外,还重视了词语的积累和应用,利用课余,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记诵优美词句,每日学一词,每词造一句。从而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培养了应用语言的感觉,克服了学生作文时词汇贫乏、心中有话写不出等弊端,为后面的联句成段、连段成篇打好了基础。   二…  相似文献   

8.
<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扶手,是字、句、段、篇的纽带。一、二年级是学生积累词语和初步正确运用词语的关键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1—2学段的词语教学目标是这样定位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课文是学习语文的媒介,是"词  相似文献   

9.
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咀嚼揣摩文本的语言。这样,不但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锤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一、从关键词语着眼词语作为语言最基本的要素,是运用语言的基本单位,不会运用,词语也就没有了灵魂。所以,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词语教学最终要指向运用,这是词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并能使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收到实效。我们的做法是: 一、词不离句,准确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词语教学,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特别要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的含义。这是培养语感的前提。学生在字典上查到的概念是死的,而文章中字词所表现的情境及思想感情是活的,因而教学中就要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了解词语在课文具体语言环境里的含义上。我们发现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往往机械地抄  相似文献   

11.
抓住重点词语加强语感训练哈尔滨市公滨小学孙唯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理解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语感训练是语...  相似文献   

12.
牟凌霞 《辅导员》2010,(10):49-49
新课标赋予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更深远的意义,要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具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最终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学生对文章中字、词、句、篇的阅读理解,其中词语教学是这一目标达成的核心内容。传统的一些词语教学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完整的直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夏丐尊先生曾明确地提出:“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一、品词析句,培养语感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教学中只有通过引导学生捕捉语感点(语词),对语言文字作切肤触肌的感受,“密咏恬吟”地体会作者遣词造句、…  相似文献   

14.
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他们的对语言的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是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对语言有真切而敏锐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15.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路径之一。为此,教师可选择案例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从花样朗读“促”语感、情境朗读“悟”语感、品词析句“炼”语感、讲解范读“催”语感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许明霞 《小学生》2013,(3):36-36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儿童要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的基础上,儿童要认识周围世界,进行思维活动,必须依靠词语。因此,词语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字、句、段、篇"教学的桥梁和纽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亦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那么如何在低年级就开始重视词语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呢?现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我认为,让学生拥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离不开字、词、句、篇的训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居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然而,在信息技术被引入教学以来,一些教师把初中语文课上成视频展示课或"文学鉴赏"课,完全脱离了语文课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的原则。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具有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语言里,有2000到2500个写法正确的字,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经验证明,如果儿童在小学里牢牢地记住这些字,他就成了有读写能力的人。"可见字词教学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根基。如何有效地进行字词教学呢?一、凸显文字内涵,培植学词兴趣词语的教学从字开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她充满灵性,记载着民族的思想和语言。在教学中,凸显汉字的构字特点,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在学习生字时,让学生关注字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从语言因素入手,而后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因为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和情感是贯穿于字里行间的,阅读时只有通过理解字、词、句,才能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的深层含义,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是词义教学的重要一环。   一、在语言环境中把握词义的准确性   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一个词语只有融入某一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才具有固定的含义。因此,阅读文章时,对词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