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呼吁我们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建立促进学生朗读水平提高的课堂评价体系。但是,纵观部分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我们常常看到,课堂评价与理想的境界还有不小的距离。有的课堂评价语言形式过于单一;有的则过分夸奖,整节课重复着"你真棒";有的则针对性不强:"你读得很好!很有感情!"可到底好在那里,怎么有感情,却缺乏因势利导的导向作用。针对这些情况,本人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理想的课堂评价是一个美好的境界.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课堂评价与理想的境界。还有不小的距离。有的课堂评价语言形式过于单一,教师只是简单地重复学生的话;有的过分夸奖。整节课重复着“棒!棒!你真棒!”可到底好在哪里?怎么有感情?缺乏因势利导的导向作用。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在于我们对课堂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评价语言的运用还没有足够的敏感性。理想的课堂应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随着绿色课堂的不断完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教师的“冷面孔”少了,“好!”“不错!”“真棒!”等鼓励性的语言迅速“升温”。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仅限于知识层面上的对与错;有的教师简单地重复学生的回答,挤占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则采取了简单的否定方式,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仅限于对或错。从而弱化了教师评价的功能。绿色课堂在“课程评价”方面,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听了一堂语文课,一位教师在课堂中评价学生的语言大体有这么几种:“表扬表扬他(她)”“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听得真仔细!”如果学生第一次听到上课老师表扬他(她),他(她)会十分高兴,但次数多了,学生听了便会毫无感觉,还有可能失去激励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评价学生的语言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我觉得教师评价的语言应充满爱心、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尊重、充满信任、充满着幽默与风趣。  相似文献   

5.
一、评价的次数要适量 [案例]频繁的掌声 一次听课,执教老师说:“下面请小朋友读读书,看谁读得好!”学生纷纷站起来读书,老师不停地说:“你真棒!”“我们来鼓励一下!”小朋友机械地拍拍手,齐声喊道:“棒!棒!你真棒!”一节课下来,这样的“掌声”、“喊声”不绝于耳. 一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用于这种无效评价的时间有多少?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以口头评价为主,且常用“你真聪明”表扬学生,认为这简单易行,容易“感动”学生.殊不知,教师专用口头语言评价次数愈多,对知识进程的影响就愈大,学生的单调乏味感就愈强.  相似文献   

6.
王敏 《四川教育》2013,(12):36-36
一、在学生发言的精彩点做生成评价课堂上,当学生的发言超乎老师的意外,给全班学生以很好的表率时,老师都会特别兴奋,有的会走到学生面前,竖起大拇指:“真了不起,老师都没想到可以这样回答。”学生的朗读博得满堂彩时,有老师会由衷地说:“有滋有味的朗读给我们以美好的听觉享受,谢谢你。”这样的评价不仅让得到肯定的学生从内心溢满幸福,也会在班级学习场中渲染出一种正能量的氛围。  相似文献   

7.
在我校以美育为突破口的教育整体改革试验过程中,我作为试验班的语文教师,充分发掘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下面是我在实验中的一些粗浅体会.一、重视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领会美的情感激发情感是语文朗读教学的关键.小学生的情感往往在自我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出来,而教师有感情的示范朗读,则更能培养学生领会美的情感.为此,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以自身的真实感受,通过各种表情、动作及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语调,给学生作范读,以让学生初步体验作者的感情.如在教《小八路》一文时,我作了有感情的朗读示范,使学生进入了角色;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轻读、默读、自由读,让学生读在课文的生字词,并带着问题精读重点段、句,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我着重指导学生抓住“你看他长得多结实啊!”“多么专心啊!”这两个感叹句和“一定”“准是”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一种对小八路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四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状况作了一次调查,发现在朗读中学生存在各种毛病:有的普通话说不准,有的读破了词,有的添字漏字。未能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就更谈不上。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只重视“写”,忽视了“说”的训练。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说比写运用得更广泛。何况说对写、读对写直接有影响呢!  相似文献   

9.
《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课已经上完了,可我依然沉浸在文章第二小节的教学中,回味着两位教师创设出的两种不同的教学情境。犤案例一犦老师请学生介绍“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的有关内容,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踊跃上台发言。有的介绍了西湖十景,有的述说了桂林游历,有的展示了山河图片……老师激动地说:“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都恨不得现在就去一睹它们的风采!课文中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地方的呢?让我们有感情地来朗读诗句吧!”学生深情地自读,并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站起来朗读这一部分。在…  相似文献   

10.
何为“有感情地朗读”?在很多公开课上,常常听到教师对学生说:“请你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读。”于是,学生立马拿捏起腔调,“声情并茂”地读起来。读完后,往往会博得教师一句“你读得真好!  相似文献   

11.
王波 《山东教育》2009,(11):23-24
“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以贯之的重要目标。每堂语文课,老师们部在竭尽所能地落实“有感情地朗读”。但不少课堂因教师对“有感情地朗读”理解有误,朗读训练存在偏差,造成朗读教学质量不高。这里,略举几例,与大家一起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在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课堂评价尤为重要,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在肯定中有鼓励,在批评中有引导,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一、评价要有针对性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真棒""真好""真有感情"这些评价经常出现,课堂气氛活跃,似乎学生的学习劲头很高,但这些泛泛的评价,对教学又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呢?"真棒"学生棒在哪里?不知道。"真有感情",学生朗读何处感情处理得好,不清楚,充满怎样的感情,弄不明白。这些没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只是起到单纯的肯定作用,那些被表扬学  相似文献   

13.
读,一直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基本做法和经验。《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某某的语气读出来”这类隔靴搔痒的引导,而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这样的朗读,情感是缺失的,心灵是空泛的,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一句空话。要使学生达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还需要教师切实地引导。  相似文献   

14.
置身于课堂,听到的最多的评价便是教师 的“你真棒!好极了!”即使学生做对了一道很 简单的计算题,教师也不失时机地夸奖“你真 棒!”这样泛泛的称赞和过多过滥的表扬是否也 会让学生感到教师赞扬的贬值呢?要看到的是: 有的学生因为自己已经被老师称为“棒极了”, 所以课堂上就左顾右盼,不再认真聆听了。  相似文献   

15.
纵观阅读教学现状,“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的理念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朗读”作为语言实践的重要形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更是得到老师的青睐。日常教学中书声阵阵;不同层次的公开课教学中,“感情朗读”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朗朗书声不绝于耳。“思考”、“倾听”、“言说”、“写”……这些“佳丽”于是顿失颜色。因为学生动笔,课堂会沉闷;学生静心思考,课堂没有情趣;老师讲解,那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如感情朗读来得气氛热烈,让听课者和学生情绪激昂。岂知课堂上热热闹闹的,下了课学生的心里却是空空荡荡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提高课堂评价的艺术,是促进朗读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让评价语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形式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关注评价的主体和角度,让评价切实、有效,真正为朗读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7.
所谓“角色朗读”,就是针对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的讲话、对话,让学生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逼真地模仿他们去“讲”、去“对”;有的课文则让学生在重点揣摩、体会写作背景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前提下,掌握语调,绘声绘色,抑扬顿挫地朗读;有的课文本身就是戏剧文学,则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总之,教师可由不同课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朗读活动。实践证明,课堂中学生的角色朗读是有一定效果的。 一、它能体现中师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特点 由于中师本身的特殊性,考虑培养师范生目标的实际,我们认为中师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特点应为“读是基础,说为重点,教为目的”。现行教材中,其学练重  相似文献   

18.
孙卫芳 《教师》2010,(34):74-74
“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有感情朗读”已经日益成为语文园地里最具春意的一枝。于是,语文课堂上“读”占鳌头,“读”霸天下,“读”当一面。可谓语文教师之情有“读”钟。然而,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带着感受读”这些字眼;当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阅读都被“有感情朗读”“格式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追问,有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让学生读进去了,又读出感情来了呢?动情之后是什么?动情之外还要什么?值得我们深忧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面测题(抽选一组完成) 第一组 1.有感情地朗诵《长征》。 2.想想小学阶段你最难忘的老师是谁,并把它的 主要品质说一说。 第二组 1.有感情地朗读《将相和》的第一部分“完璧归 赵”。 2.说说班级体给了你哪些温暖。 第三组 1.有感情地朗读《白杨》 2.说说你准备怎样过好小学的最后一个假期。 第四组 1.有感情地朗读《再见了亲人》。 2.向别人介绍你最喜欢的一本书。 第五组 1.有感情地朗读《鸟的天堂》7一9自然段。 2.说说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用实际行动来表示 对家乡的热爱。 笔测题 一、墓础知识 1.看拼音写词句。 qidn jon yf伍jing ()( t…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纵观当今的语文课堂,一味地进行“双基”训练。条分缕析、深挖细掘的现象的确少了.“没有琅琅的读书声算不上一节好的阅读课”已成为共识。于是.课堂上始终如一地贯穿“以读为本”,一读到底:“读出精彩来”“读出感情来”之类的提语不绝于耳,可谁知道精彩在何处.感情从何而来?随着一声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段”.于是完整的文章被读得支离破碎。听者不难发现,不少的是为朗读而朗读,有的是朗读走过场.有的是只重技巧的指导.朗读成为点缀和附庸.只图形式不求实效的随意性朗读充斥整个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