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园地出现了有着传统笔记体小说神韵的作品,这就是“新笔记小说”。新笔记小说是古代笔记小说潜移默化影响的产物,也是新时期特定人文环境中激发、催生出来的一种小说体式和文学现象,它极大程度地承续了古代笔记小说的文学精神和艺术旨趣,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传统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新笔记小说是古代笔记小说潜移默化的产物,也是新时期特定人环境激发、催生出来的一种小说体式和学现象。新笔记小说在承扬传统的同时,又包含了不少新的质素,即现代性特征,在不重“实录”、具有理性深度与现代感、手法之“新”等方面均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3.
论子部小说     
在诗歌极盛的古代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更有甚者,真正的小说被剥夺了称作小说的权利,而大量不是小说的却给戴上了小说的桂冠。建国以来,虽然包括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在内的古典小说的说法比较流行,可也有人主张古代短篇小说,一是笔记小说,一是话本小说。翻开较有权威性的袁行霈、侯忠义所编的《中国文言小说书目》一书,收录的却无一不是见之于历代官修、私撰目录的子部小说。笔者以为,研究古典小说亦须搞点“正名”工作。文言小说和子部小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4.
“新笔记小说”的艺术渊源可从3个方面去考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以古代笔记小说为主的“远传统”,这是最直接的因素。二是现代抒情小说的“近传统”,这是不容忽视的。三是外国抒情小说构成的“外传统”,这也应当稍作考虑。  相似文献   

5.
“笔记”一词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宋代以降,被广泛借用作书名,命名以议论杂说、考据辨证为主而兼记述见闻、叙述杂事的随笔札记,并逐步发展成为指称此类杂著的文类概念。清代,进一步引申为述怪记异、载录历史琐闻等“小说”类作品的书名及文类概念。“笔记小说”最早作为文体概念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是近代学者从文体角度对古代小说分类时提出的,后被明确界定为与“传奇小说”相对的文言小说文体类型概念。同时,还被界定为庞杂的文类概念:以子部“小说”为主体而兼含部分“杂史”、“杂传”、“杂家”著作。“笔记小说”概念使用存在着新旧内涵和指称相互纠葛、古代文类体系本然状态与现代研究理论视域之间的认知、价值判断错位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新笔记小说在文坛上逐渐兴起,随着各种外来文化的介入,新笔记小说不仅深得传统小说之精髓,同时也受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等外来文学的影响,不少作品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中国新时期小说园地因而具有一道奇异风景线。文章从"魔幻"的世界、"魔幻"的手法和"魔幻"的基因三个方面论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新时期新笔记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荣 《文教资料》2012,(32):35-37
笔记小说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批重在补史的琐闻轶事类小说,李肇的《国史补》即是代表,本文根据周勋初先生在《唐代小说叙录》中对《国史补》的评价进行分析,以探求唐代这类笔记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得出《国史补》为代表的琐闻轶事类小说是向史传文学的回归,但却限制了笔记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作家索洛乌欣五十年代中期发表的《弗拉基米尔州的乡间小路》,是一篇艺术上富有创新性的作品。斯大林的女儿阿利卢耶娃是一位文学工作者,她读了以后非常激动,写了一封长信给作者,称之为“美妙绝伦的中篇抒情小说”。有人认为,抒情小说是文学的一个新品种,我倒是宁愿把它看作小说的一种特殊风格。我们不必劳神去界定“抒情小说”的概念,索洛乌欣式的那类作品确实值得重视,小说的抒情性也值得认真探究。  相似文献   

9.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全面客观地阐述了笔记小说观念。刘知几提出了“偏记小说”的概念,揭示了笔记小说可与正史参行的“自成一家”的真实地位,明显提升了笔记小说的史学价值;《史通》中有关“偏记小说”的分类和列举,则清晰可见刘知几的笔记小说分类观念较之于《隋书&;#183;经籍志》有了进步,为史家重新认识笔记小说的学术地位,审视笔记小说的社会功能,利用笔记小说丰富正统史学,乃至效仿撰作笔记小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刘知几以史眼判断笔记小说的价值,强调笔记小说惩恶劝善、可供教化的社会功用,表达了正统史学对笔记小说价值认同的程度,进而为笔记小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之,刘知几《史通》的笔记小说观念,对中唐以后笔记小说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笔记小说的概念混淆不清,总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三种,即泛指所有的笔记、文言小说和以笔记形式创作的小说及铺写故事、以人物为中心而较有结构的笔记。归结起来,笔记小说应是以笔记形式表现小说内容的一类文学作品。此外,笔记小说从产生到消亡,大致经历了萌芽、成熟、繁荣、辉煌、停滞、复兴、消亡七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它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逐渐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史传的孳生和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说新语》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期,其文体的复杂性带有中国早期笔记小说的共同点,它“亦史亦文”的文体特点自有其渊源和发展过程,而对这一过程的梳理可以清楚见证中国小说形成和演变的痕迹,从而为早期笔记小说的文体定位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本中《口技》和《核舟记》都选自清代人张潮编的《虞初新志》,课文下面给它的注释为笔记小说,那么为何命名为《虞初新志》呢?“志”很好理解,即“记事的书或文章”。“虞初”则为汉朝一方士,史载:初,河南人也。武帝时以方士侍郎,乘马,衣黄衣,号黄车使者。虞初根据《周书》所作《周说》九百四十三篇(今已失传)被视为小说之祖,张衡《西京赋》:“小说九百,本自虞初。”刘向在《说苑》中认为“小说由来已久,特盛于虞初”。虞初也就和笔记小说有了紧密的联系。尽管这种文章被庄子认为“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但因其博采稗官…  相似文献   

13.
一部分新生代女作家的“身体写作”具有“诗化”特征。这或诡异、或疯狂的“诗化”风格与古代的“艳诗”在精神上相通,又具有现代派文学集唯美与溢恶于一体的气质。她们对“飞”的感觉的集中渲染让她们的文字也产生了节奏飞快、高速旋转的效果。因此,她们独具特色的“诗化”小说丰富了我们对于“诗化小说”这一文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编写的一部轶事小说,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从它一产生起就以它那博大精粹的思想内容和它那“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语)的艺术成就受到语言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的重视。它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溜索》是阿城在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小说,写的就是马帮汉子在怒江大峡谷的溜索经历,这篇小说名为“小说”,但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排以及小说叙述等方面,都有特别之处,也有人称之为“笔记小说”“散文化小说”等。从接受层面讲,这篇小说的阅读“心理图式”与教材中的其他小说有明显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在与其他小说的比较中,读出本文在叙事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张丹 《华章》2012,(11)
“80后”小说作为新一代的文学样式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80后”作家也逐渐崭露头角,其作品中却呈现出某些相似的叙事特征,感性化的写作是年轻人生活体验的反映,也成为我们讨论“80后”小说叙事特征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元明之际是文言小说发展的徘徊阶段。元末文坛领袖杨维桢重视通俗小说,他既强调小说的“补史性”特征又突出文学性本体。受他的影响,一方面形成了元末松江笔记小说的兴盛,另一方面又直接导致明初传奇小说的复苏,最终使小说走向文学化的正轨。  相似文献   

18.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主要“样式”(体裁),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比较下列几种关于小说的“界说”(定义),可以加深我们对小说的理解。“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生活,这就是小说。”(初中语文第三册《谈谈小说》)“小说是一种综合地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小说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在笔记小说的发展史上,纪昀明确揭示了关乎笔记小说的创作理论,即“著书者之笔”。“著书者之笔”是纪昀笔记小说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儒家经义为内涵,以史法为尺度,以诸子体裁为创例,以简淡诙谐为归趣,排斥二度虚构,与蒲松龄的“才子之笔”势成峙立。纪昀将其灌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实践中,为中国小说史贡献了一部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成功之作——《阅微草堂笔记》。该文比较详细地剖析了“著书者之笔”的基本内涵及其与纪昀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以及所呈现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读小说是一件乐事,而且也是一件非常有营养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跟那些“十全大补膏”似的大部头不一样,小说总是在不经意间和风细雨地丰富我们的知识,滋润我们的心灵,强健我们的灵魂。五千年的古国,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立的又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