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刊从1995年第1期起,对通讯员有关栏目作了一些调整,将以往的“通讯员风采录”、“通讯员经验谈”、“酸甜苦辣”等栏目合并为“通讯员天地”,成为一个大栏目,每期内容有所侧重。为了办好这个栏目,还设想介绍有关采写业务知识,回答通讯员提出的各类问题。通讯员同志看了本期这个栏目后,有什么看法和要求,需要解答哪些问题,请及时写信给本刊编辑部,所提问题尽可能具体一些,把问题分开写。本刊将采取编辑回答或征答的形式予以解答。我们欢迎广大通讯员和新闻爱好者参予本栏目,踊跃赐稿,更欢迎对本刊提出批评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刊在1994年第9期“通讯员园地”栏目提供了一件新闻事实,请通讯员同志设计一条导语。由于来稿较多。不可能一一发表。经过评析,现选出以下几条写得较好的导语发表于此,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闻通讯》自创刊以来,深受基层通讯员的欢迎,她在我县的订户日渐增多,大家称她是“未见面的老师,不集中的培训”。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过去,我因稿件见报率低,主观地认为“报社无熟人,投稿没有门”。读了1991年第9期《新闻通讯》上刊登的徐清璞同志写  相似文献   

4.
我评第一期     
编辑同志: 《新闻知识》1987年第1期刚好在春节前出刊,趁着走亲戚空闲的几天,我仔细阅读了几遍,并和周围同行交换了意见,简评如下: 优点: 一、设立的“通讯员鼓劲台”好。我在基层搞编采工作,接触到许多通讯员,每次举行通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生活在农村的通讯员,从1995年起,一直自费订阅《中国记者》,当读到咱刊2003年第11期“声音”栏目中山东省孙建清同志的文章《怀疑这些辉煌的数字》一文时,心中不由地产生了一种难以接受该文观点的感觉(编者:孙建清同志在文中怀疑通讯员10年发  相似文献   

6.
由本刊主办的“‘三个代表’与新闻宣传实践征文”活动,自去年第7期开始,到今年第6期已圆满结束。此次历时一年的征文活动,得到了军内外广大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同志的热情支持,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稿件,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次征文结束后,我们仍保留“三个代表与新闻宣传实践”专栏,欢迎大家继续踊跃来稿。现把获奖名单公布如下:一等奖(2名)牢固确立“三个代表”在军事宣传中的指导地位(作者:范印华刊2002年第7期)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开创军事新闻改革的新局面(作者:蔡惠福刊2003年第3期)二等奖(4名)努力做一个奋发有为的思想者(作者:…  相似文献   

7.
谁“抹黑”     
看到今年第3期《新闻爱好者》王子瑞同志写的《“有病”莫忌医》,不禁对那位农民通讯员由衷敬佩,并对他敢为农民“发呼声”,说  相似文献   

8.
看了《新闻战线》第6期的《也谈“稿外功”》一文,笔者颇有同感,但觉得把用“稿外功”的原因全推在通讯员身上,有失偏颇。某些通讯员热衷于用“稿外功”,固然有其主观原因,但“稿外”的气候环境对用功者也不无影响。如果编辑等工作人员不吃“稿外功”那一套,对用“功”者和不用“功”者的稿件同等对  相似文献   

9.
读者之声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贵刊对我学习新闻业务帮助很大,稿件采用率在省市级新闻单位成倍增长. 美中不足的就是在学习的时候,有时看到铅字倒立,横卧错位,甚至遗漏现象.倒如1989年第八期上第26页左上角头一行最后一个“点”字,就放倒了.第34页专栏刊头西下面的一行大字就漏了个“谈”字,结果就成了“当好通讯员浅”的半截  相似文献   

10.
读者之声     
湖南省洞口农药厂曾华忠:一九九一年第十一期《新闻与写作》的“读者之声”专栏,刊登了我三点意见,其中第二条是:“读者之声”栏目,应每期有读者最新的呼声,密切编辑与读者的联系。第三条是:增设“好稿推荐”栏目,每期刊登二三篇好新闻作品,供通讯员鉴赏。自这些意见刊载后,每期都有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尹延桥报道:山东省夏津县人武部针对武装系统报道骨干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今年初他们把参加军报第十三期新闻函授学习当作提高人武专武干部和民兵通讯员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广泛发动爱好新闻工作、有一定写作基础的人武专武干部和民兵通讯员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新闻骨干参加函授学习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已有17名人武专武干部和民兵通讯员成为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第十三期学员。夏津县人武部踊跃报名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  相似文献   

12.
《新闻知识》编辑部: 贵刊今年第八期“通讯员经验谈”专栏里的《博观约取抓其特点》一文已在今年第五期《新闻与成才》杂志上发表过。我们觉得作为一个带有“新”字刊物的贵刊,应尽量避免刊用已在其它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作为读者,总希望自己喜爱的刊物多登一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三昧》1999年第2期刊登的吴全荣的《以真诚奉献知音》一文,荣获常州市1999年度“五一”新闻奖二等奖。吴全荣的这篇文章,以亲身经历和生动的事例,讲述了自己荣获《工人日报》“十连冠”优秀特约通讯员的感想和体会,在《新闻三昧》发表后受到读者好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当我收到了今年第7期《新闻通讯》,翻开一看,就被那“汗水和智慧的结晶”——《通讯员采写经验点滴》的醒目字样吸引住了。4篇短文,写得各具特色,读后颇受启发。《通讯员采写经验点滴》主要特点是:内容具体实在,文字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对帮助通讯员如何采写好新闻稿件,很有启发和指导作用。我们打心  相似文献   

15.
1987年12月,新闻出版署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记者暂行条例》第二章“记者资格”第十一条规定:“新闻机构因工作需要,可以聘约一定的通讯员。通讯员是由具有一定的新闻工作能力的人员担任。通讯员不是新闻机构的正式工作人员。他们的任务是辅助新闻机构采集、撰写本单位和本地区的新闻。”  相似文献   

16.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每接贵刊,总先首尾粗阅一遍,尔后细读与己有关的文章。近阅贵刊第五期“通讯员信箱”专栏里刊登的问答文章。认为张贵生同志提出的问题带有普遍性,是业余通讯员关心的事;方孜行同志对《边远地区的通讯员怎样求得新闻时效》的解答既详细,又符合实际,但对于住在深山区,通讯条件不便的通讯员来讲,还是有困难的。因为我在未被调到县广播站之前,也是  相似文献   

17.
冯定华同志在今年第一期《新闻业务》“通讯员之声”专栏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些报纸编辑,对农村通讯员另眼相看,总是盯着大机关单位的通讯员;用稿凭关系,凭熟人。”对此我想谈点管见。我也是一位在农村工作的业余通讯员,从八三年开始从事通讯报道工作。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内部刊物《湖北农村金融研究》上发表的。说起这篇文章,我至今还感到对不起该刊编辑。因为稿件是  相似文献   

18.
看了《新闻战线》第6期的《也谈“稿外功”》一文,笔者颇有同感,但觉得把用“稿外功”的原因全推在通讯员身上,有失偏颇。某些通讯员热衷于用“稿外功”,固然有其主观原因,但“稿外”的气候环境对用功者也不无影响。如果编辑等工作人员不吃“稿外功”那一套,对用“功”者和不用“功”者的稿件同等对待,那么,“稿外功”再硬,也派不上用场了。其实,对生人、熟人,送稿、寄稿一个样的编辑大  相似文献   

19.
贵刊1988年第12期“通讯员之声”栏目刊登的《和通讯员谈谈文字规范化》一文中谈的几个问题,我在阅读报刊中也有同感。因此,接连读了几遍,深感此文很好。好就好在结合实际作了文字要规范化的宣传;好就好在通讯员提供了常见的文字不规范的实例,从而尽量避免不规范的现象;好就好在为提高报刊质量创造了条件;好就好在对写公文和教学工作者也有帮助。因此,《和》文对作者、编者、读者都有益,增强了可读性、知识性,是很受读者特别是通讯员欢迎  相似文献   

20.
《新闻爱好者》1986年第3期“通讯员园地”专栏里发表了王致君同志的《摄影署名何其多》一文,对某些新闻照片署两三个人的名字提出了批评。我认为:这种批评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不当之处。有时,同一个镜头,有二人先后拍摄,都寄到报社,编辑认为两张照片的画面、内容、效果差不多,只采用一张,便署了两个人的名字,给予“综合”,我想这也未尝不可。摄影工作者(包括记者、通讯员)多为“独立作战”,但有的为了“互帮互助”共同合作也常常有之。他们从立意、选材、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