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泰山女神的神话、信仰与宗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泰山女神信仰肇始于原始社会中的女神崇拜。道教割断了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同古代原始泰山女神的联系,到明代对这位女神的信仰又隆重起来,尤其嘉靖万历之后,比北京到长江,各地普遍修起了碧霞元君行宫,泰山顶上碧霞元君的香火压倒了所有男性神。这同当时北方民间信仰和民间宗教崛起的女神崇拜有关。  相似文献   

2.
碧霞元君由来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女神的碧霞元君,最早出现于文献中是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提到的泰山女,此后文献对她的记载极多.宋代时,朝廷正式给碧霞元君以封号,明清时期她成为北方最受民众欢迎的女神.碧霞元君信仰与泰山信仰密切相关,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碧霞元君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主掌生育的女神.  相似文献   

3.
社会何以记忆?仪式与习惯是社会记忆的重要方式,社会记忆的空间就是仪式或者习惯所发生效力的范围。信仰是社会记忆的重要渠道,泰山信仰是民间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信仰的神圣空间我们可以看作是社会记忆空间的延伸。碧霞元君信仰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碧霞元君信仰产生于女神兴起的宋代,大约明初开始经历一个民间化、世俗化的过程,明中期以后碧霞元君信仰在山东地区逐渐普及。泰山可以说是整个华北碧霞元君信仰的神圣中心,在碧霞元君的神圣空间内,形成一种强势信仰文化,社会对历史与文化的记忆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4.
山东是妈祖信仰北线传播的重要省份。明清时期山东妈祖庙主要分布在沿海和运河沿岸,未见兴盛,与沿海大省的地位并不相称。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是明清时期,山东不具备妈祖信仰传播的有利条件,而其中,明清时期兴起于山东的碧霞元君女神信仰是妈祖信仰在山东传播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5.
明代,东岳泰山之碧霞元君女神神名远播,香火兴旺,每日都吸引大量的香客前往进香朝拜,一方面刺激了当地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性行业及商业的发展,带动了泰安城乡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中央和山东地方的财政收入,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双性同体"指同时具有雄性和雌性的特点,是以超越性别的非凡神力为根本特征的文化原型,具有跨民族和跨文化的普遍意义。碧霞元君作为后世女神对这一原型的回归,主要是通过她所承担的职能实现的,同时伴随着性别角色和性别特征的模糊。但这种回归在新环境下又失落了原型的一些因子。  相似文献   

7.
引证文献,考述编造明崇祯朝封天妃为“碧霞元君”的始作俑者是清初道士,分析产生天妃与碧霞元君混淆现象的主要原因源于民众的信仰祈求,并指出附会产生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8.
京西妙峰山是我国民俗学发源地之一。明万历年间将泰山的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等神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明清时期海州地区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真武大帝、城隍等自然神以及关帝、天妃等人格神的信仰,也有对龙王、八蜡、刘猛将军等灾害神的崇拜.民间信仰呈现出种类多样性、地域广泛性、主体普遍性、目的功利性等特征,对地方民众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明清时期临沂地区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玉皇大帝、真武大帝、城隍等自然神以及关帝、地方乡贤名宦等人格神的信仰,也有对龙王、八蜡等灾害神的崇拜。民间信仰呈现出种类多样性、地域广泛性、主体普遍性、目的功利性等特征。在民间信仰发挥心理慰藉、社会整合等作用的同时,因其而产生的庙会活动对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移民在进行空间移动的同时,也在传播其精神文化如风俗、信仰、习惯等。本文就清代东北地区出现的众多碧霞元君庙,从移民角度,通过多个个案的分析,证实这些祠庙正是由鲁冀豫等地移民建立的,同时指出东北的碧霞元君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混杂,如碧霞元君、观音、斗姆的合祀或难以区分等。  相似文献   

12.
德州地名是德州自然与人文历史形成、发展和演变的真实写照,从而也构成了独具区域特色的地名文化。文章通过数据统计等方法对德州地名的考察,认为:1.鲁西北古代民间具有崇拜天庭、地祗、圣杰、仙真等道教的祠祀类型;2.当地具有盛行奉祀玉皇大帝、碧霞元君及多元宗教并存相融的信仰特点;3.形成道教区域文化特点的成因是,道教的大肆宣扬、通俗文艺的耳濡目染和民俗节日活动的推动,民间心理需求、官方崇祀和碧霞元君无所不能的灵验,及中华包容文化、民众信仰的功利性等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民间文化问题研究甚热,特别是通过对民间信仰的研究试图透视出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我们通过对明清时期北京祭祀碧霞元君的各顶和东岳庙及其二者关系的探讨,可知在国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地区,在信仰活动中民间社会究竟如何运作以及国家与民众相互影响、相互利用的特殊关系。这可为目前的讨论提供一个比较独特的事例,亦可作为以往对“边陲”和乡村进行的同类研究的参照物  相似文献   

14.
在民国时期的东北地区,庙会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其中尤以天齐庙会、娘娘(碧霞元君)庙会、药王庙会为主。除此之外,还有较为特殊类型的庙会,如虫王庙会、八蜡庙会、皇会、盂兰盆会和海神庙会。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的聊城是碧霞元君信仰极为盛行的地区,祭祀神灵的庙宇遍布城镇和乡村,呈现出庙宇数量众多、地域分布广泛等特征。官方的肯定和认可、神灵职能的多样性以及邻近泰山的地缘优势是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地方官员对信仰大多持默许和认可态度,并希冀借助祀神传达官方祭祀理念,实施社会教化。地方士绅对待神灵的态度则呈现出两极化趋势,如何维护神灵的"正统性"成为主流地方精英面临的重要课题。民众通过组织香社、结众巡游、扮演杂剧等祀神活动,在酬神还愿、表达利益诉求的同时,还具有增强社区凝聚力、强化地域文化认同等功能。  相似文献   

16.
《莆田学院学报》2014,(6):23-26
女神信仰是越南人信仰的古老起源,而母性宗教则是越南第一个信仰教派。基于之前的相关研究,探讨女神信仰和母性宗教在越南的创立发展、宗教象征及崇拜方式,最后介绍越南女神信仰和母性宗教的现况。  相似文献   

17.
一、民间香社与乡村社会性质著名学者顾颉刚在20世纪20年代调查妙峰山香会时,认为“香会”即是从前的“社会”,与社祭有密切的关系,后来由于佛教的传播,固定的“社会”逐渐演化为流动的“社会”。香社活动大约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与佛教祭祀有很大关系。后来香社活动逐渐普及到民间社会中去,到明清时期,成为民间祭祀活动中的组织主体。现存最早记载泰山香社的资料,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就山东地方文献资料而言,泰山香社却是在明中期以后成为民间香客朝拜泰山的组织主体,明嘉靖万历时期,德州、临邑都已经出现了祭祀碧霞元君的香社,章丘善人张自成连结同志,  相似文献   

18.
明代书院是在明中后期官学衰微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背景使明代书院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但基于惯习,明代书院还是保留着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制度特点,使书院依然是明中后期最有活力的教育形式,扮演着批判当时教育弊端,提供新的教育经验的先导。书院的官学化使书院教育能够得到官方的支持,这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更有着积极的意义,明代甘肃始有书院,在很大程度上是书院这种发展趋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滁州学院学报》2018,(3):36-42
荒政是中国古代政府因应灾荒而采取的救灾政策。明代中后期的统治日趋腐朽,社会矛盾激化,各地灾荒频仍。滁州从地域上介于长江与淮河之间,最常见的是水灾、旱灾、蝗灾和疫疠,其中尤以水旱灾害的交互发生为最。本文基于《叩阍书》《请免津粮疏》视角,分析了明代中后期滁州灾难深重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搜集了地方官员和郡绅民众抵御自然灾害、安定人民生活、恢复社会生产、稳定统治秩序的救荒安民之策。通过探究明代中后期滁州荒政,对当代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提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调查整理以及实地考察,初步认定河南省共遗存各类道教景观536处。从空间分布上看,豫中、豫北各地市遗存道教景观数量较多,豫西次之,豫东、豫南相对较少,又以乡村居多,大概占到全部遗存景观的70%;从时间上看,除少量明代以前景观外,其余大部分均为明清时期景观,且以清代景观为主。从信仰对象上看,具有多样性、普遍性以及地域性的特点。以老子著书《道德经》的太初宫为代表的道教源头文化和以地方民众信仰如城隍、关帝、龙王、碧霞元君等为代表的道教世俗文化,共同构成了河南省道教景观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