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张掖为河西重镇之一。史前时期即为文化发详地,诸如沙井文化即为佐证。商、周、春秋,整个河西一带,生活着总称为羌的西方游牧部落,古籍上氐羌并提,而所谓戎或西戎,也是指羌而言,在《诗经》、《竹书纪年》、《春秋》、《左传》等史乘中均有所载。战国以降,有月氏称雄河西,《水经注》卷一引《十三州志》云“西平张掖之间,大月氏之别,小月氏之国。”后匈  相似文献   

2.
河西是指汉代河西四郡的管辖区域,大致相当于今甘肃省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三地两市和内蒙古额济纳旗及阿拉善右旗一部分。它南依祁连山脉,北有龙首山、合黎山;东自乌鞘岭,西迄玉门关、阳关故址。东西长约一千公里,南北宽十几公里到上百公里,因其狭长如走廊,故又称河西走廊。西汉中期以前,河西走廊先后居住着戎翟、月氏、乌孙、诸羌和匈奴等众多  相似文献   

3.
敦煌之行     
下面是一位同学描写敦煌的习作,看一看文章中哪些地方写得精彩,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跟前面作家的文章相比,又有哪些地方有待提高。今年暑假,我有幸到敦煌古城旅游。敦煌古城在今敦煌市城西的党河西侧,曾是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公元前111年,汉朝在此设郡;公元400年,西凉国在此建都。敦煌最有名的景点是莫高窟、鸣沙山和月牙泉。在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长达一千多千米的河西走廊的西端,在三危山和鸣沙山之间,有一片丰美的绿洲和一个布满石窟的悬崖,这里就是敦煌莫高窟。我们去参观莫高窟时,只看  相似文献   

4.
据悬泉里程简Ⅱ90DXT0214①:130A,汉代酒泉郡自东而西设有表是、玉门、池头(沙头)、乾齐等十一处驿置,从酒泉郡表是到敦煌郡渊泉的道路里程为694汉里(约合289公里),每个站点平均相距28.9公里(69.4汉里)。表是为酒泉郡自东向西的第一处驿置。西汉乐涫县治当在肃南明花乡明海城遗址,绥弥县治当在下河清乡皇城故城。据里程判断,绥弥到禄福之间还应设有一处驿置。禄福与玉门之间有天等三处驿置,天居中,其余两处驿置一东一西,位于东西大道之上。天当治骟马西古城。汉玉门县当在今赤金绿洲之内低窝铺以东、赤金镇西北一带,沙头县在今玉门镇中渠村一带,或即中渠村古城。乾齐是酒泉郡最西一处驿置,位于沙头之西,现存"渊泉县故城"或即汉乾齐县城。渊泉为西汉敦煌郡属县,其故城不在三道沟镇,当从他处寻之。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我国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而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其最早的历史是由少数民族谱写的一部少数民族史,这里是一个少数民族相互交汇的地方。从早期的西戎、月氏、乌孙,到后来的匈奴、羌、鲜卑,还有自中亚而来的粟特人等,他们在这里生活、居住,不仅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还带来了本民族文化为当时的武威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魏晋时期,武威迁入的各少数民族随着自身实力越来越强大,开始与汉人合作,积极参与到当地的生产生活中,甚至建立政权。文章以武威地区为例,论述这一地区内的民族关系整合,以及出现多元、一体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期汉羌时战时和,羌人不断迁徒,西汉羌人内徒主要安置在陇西、金城等沿边诸郡县,到东汉内徒羌人已安置到安定,汉阳等地,甚至迁到三辅和四川地区,羌族在秦汉时期大多已进入阶级社会,由于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社会经济已经走上了畜牧兼农耕的道路,手工业1、周边贸易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唐代安西都护府渭干河西岸遗址群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龟兹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驻地,是当时西域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其政治、军事、交通、贸易体系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军事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库车、新和、沙雅、拜城所处的渭干河流域是龟兹中心地域.新和县、沙雅县位于渭干河西岸,唐代46处古城、烽燧、佛教等遗址分布在该区域,是一处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军事体系遗址群,其中主体部分在新和县境内。,丝绸之路文化和龟兹文化的研究涵盖军事、政治、经济、屯田、文化等领域,其中古城遗址的信息更为丰富和重要,尤其是军事、政治、贸易体系建设方面的调查及研究需要加强,文章对遗址群的地理环境、形制、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晋末,五凉政权凭借河西天然的地域经济割据称雄,地域内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其进行经济调控和行政运作的基本依据.由于此期羌人的数量占优势,故此间的人力资源是以羌人为主的民众.而羌人在河西久居,多年的经营垦殖,河西的土地资源亦异常丰富.河西的其他民族也日趋羌化,在以羌人为主体的各民族百姓的支持下,五凉得以割据存在并发展.  相似文献   

9.
唐棠 《少年月刊》2014,(10):41-41
这里的古城墙沧桑斑驳,这里的飞檐翘角下都挂着大红灯笼,这里的深宅灰墙、社火锣鼓真实如昨,这里的民风淳朴安然——这里就是平遥古城。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由城墙围成方形。古城由纵横交错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构成,迄今为止,还较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基本风貌。徜徉其中,宛如徐徐展开一幅明清时期汉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宗教发展的辉煌画卷。  相似文献   

10.
“禹兴西羌”传说有真实的历史内桉。“西羌”是大泛指,“汶山郡”是中泛指,“石纽”是小泛指,“刳儿坪”是实指。其真实性是指真实事件的文化传承,不是指具体时间地点,因此,“禹兴西羌”是个文化问题,不是历史问题。“禹生石纽”是颠顼—系羌、蜀的传说,其地不可确指,但以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为典型,需要研究禹文化与羌文化的原生、次生和续生三重关系及其连接点,并运用于现实的活态,以利于建设禹羌文化旅游版块。  相似文献   

11.
《河西学院学报》2016,(6):37-41
临松薤谷是河西文化的渊薮之一。这里古代曾发生过"柳谷石瑞"、"临松石字"、"天马蹄迹"的传奇故事,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在河西走廊留下的印迹,体现了河西走廊源远流长的"天马"文化信仰。五凉时期的大儒郭瑀和刘昞隐于临松薤谷的故事,是儒学道学在河西发展的见证,彰显了五凉时期河西文化的兴盛。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7,(3):43-47
张掖古城城门楼及镇远楼都悬挂着匾额,成为古城一大人文景观,蕴含了丰富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学等人文意蕴。首先,张掖古城楼阁匾额昭示了二千多年来张掖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西部重镇这一事实,彰显了张掖及河西人民始终心向中原的精神归属和强大的向心力,以及河西走廊人民认祖归宗于炎黄文化的浓郁情结。其次,张掖古城楼阁匾额概括了张掖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这些匾额有的还隐含着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楼阁不单单是一座凝固的建筑,而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第三,匾额文字措辞、构思很有讲究,体现出我国汉字、汉语排列组合高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正河西走廊自古文明汇聚,民族共生,拥有跨文明的生态哲学和生存智慧。季羡林教授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影响深远且自成一体的文化体系只有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①河西走廊首先是民族和族群的走廊,这里出现过塞种、月氏、乌孙、汉、氐羌、匈奴、吐谷浑、鲜卑、突厥、吐蕃、回鹘、党项、蒙  相似文献   

14.
凌莹 《初中生辅导》2006,(10):28-30
中国有10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贵州只有两座。一座是遵义,另一座是镇远。镇远这座古城,隐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宁静的山水之中,鲜为人知而完好地保存着许多历史与隐秘。镇远始建于铁马金戈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镇远县为黔中郡的县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镇远县属武陵郡的无阳县。自此以后,镇远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随历代王朝的更迭而日渐显赫。这里不仅仅是黔东门户、湘黔咽喉,而且是滇黔锁钥,自古被称为兵家必争的“水陆都会”,镇远之名即有“远镇一方”之意。明朝中期尤其明末清初以后,曾经战云密布的镇远渐渐…  相似文献   

15.
从汉简资料及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汉代河西边郡的人口来源不仅有内地移民、罪犯,还有归降的乌孙、月氏、羌、匈奴、卢水胡等少数民族,他们对河西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西南少数民族的稻作文化与稻作神话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西南地区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古代三大族群白越、百濮、氏羌迁徙流转繁衍融合之地,除了有傣族、壮族等原始的水稻种植民族外,氏羌系既有由畜牧文化转型为稻作文化的白族、哈尼族,又有由畜牧文化转型为旱作文化的景颇、怒、傈僳、彝族、独龙、纳西、拉祜等族的早稻种植。百濮系的布朗、佤、德昂等族的杂粮栽培中也有旱稻种植。稻作文化孕育了特定的稻作神话,稻作神话便是稻作文化的表徵。  相似文献   

17.
古代宁夏是我国北方羌戎等少数民族所居之地。秦代在这儿设置了北地郡。汉代仍为北地郡,固原属安定郡。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先后在宁夏一带建立了“大夏”等地方割据政权。隋、唐、五代,宁夏分属朔方郡、灵武郡,固原地区隋置为平凉郡,唐改为原州。宋时,党项羌族拓拔思恭部的后裔李继迁又建都于中兴府(今银川市)建立了封建割据  相似文献   

18.
<正>一、羌寨里的黑虎小学黑虎小学创建于1958年,位于古羌之都—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黑虎乡羌寨。这里有历史悠久的古碉楼,有受人敬仰的民族英雄黑虎将军,有承载黑虎人信仰的神树林,这里的妇女都戴着饱含思念的万年孝……这里有独特的羌族文化,有属  相似文献   

19.
阆中古城是我国四大历史文化古城之一的风水之都,自古以来是西南重镇,现存的建筑大多是建于明清初期的,因各种文化的交融、发展,形成了阆中古城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作为阆中古城美术教师,我们应利用阆中古建筑、石刻、汉砖、春节文化、民间艺术川北皮影等为题材,让阆苑古迹走进美术课堂,形成有本土特色的美术课程。  相似文献   

20.
魏晋五凉时期河西民族融合中的羌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五凉时期,羌族以其在河西民族中的主体优势、较高的政治地位、较为发达的经济水平、民族部种的繁盛及人口的众多,使活动于河西的其他民族,包括居统治地位的民族,其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都逐渐趋近于羌化,从而形成了河西民族融合中的羌化趋势。如魏晋时期活动于河酉地区的两支匈奴部族赀虏、卢水胡的羌化过程便是典型。这种羌化趋势也即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呈现出河西地域多元一体化的民族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