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的孩子真是让人捉摸不透,他们做的有些事情着实令人费解,可能是生活时代的差异吧。就拿儿子最近的吃饭来说,每次去餐馆吃饭,他总至少要两份饭菜,即便是我们这些“陪吃人员”吃得饱饱的他也不会放过,还得装模作样地吃上几口。我们将这一份多余的饭菜戏称“看饭”。为什么孩子自个儿吃饭的同时还要点一份“看饭”呢?这多浪费啊!可在孩子的眼里,这份“看饭”是对他“面子”的一种维护。  相似文献   

2.
徐岫茹 《宁夏教育》2006,(7):138-138
近日,一位家长谈到一件事。一天要吃晚饭了,8岁的儿子却说:“我不想吃饭,只想吃羊肉串!”妈妈说:“不行,饭做好了,不能吃那个!”孩子仍坚持要吃,爸爸说:“羊肉串不卫生,就不能吃,不好好吃饭我揍你!”于是,孩子大哭。奶奶说:“乖乖别哭!吃个羊肉串怕啥?奶奶给你钱!”爷爷说:“你俩跟孩子发什么火?走,爷爷带你吃羊肉串去!”父母的“教育”都无济于事了。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无论是父母对孩子强制命令而造成的亲子关系的对立.还是老人缺乏原则地对孩子的迁就,都犯了同一个毛病,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家长被孩子所控制了。  相似文献   

3.
两种贫穷     
一这是两个人写的。一个人写道:一位富甲一方的企业家到西南某省的一个贫困地区考察。当他目睹当地一户贫困人家吃饭的情形时,禁不住直落泪。原来这户人家全家老小吃饭装饭的碗,竟是几只破得不能再破的陶罐,更让他吃惊的是全家连一双筷子也没有,吃饭时都是直接用手抓。菩萨心肠的企业家无比同情,便许诺给这户人家物质的帮助。可是当他走出他们的家门后,又马上改变了主意:他看到这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长着极适合做筷子的竹子。另一个写道:一名记者到一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女工家里“送温暖”。这位女工的男人早年病逝,欠下了好多钱…  相似文献   

4.
和父母共进晚餐是我生活中的一个亮点晚饭是一日三餐里最重要的一餐。而在我看来,在家里吃饭,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是最能让我感到家的温馨的。爸爸妈妈每天都可以抽出时间来给我做晚饭,和我一起吃晚饭。饭虽然不丰盛,但我吃起来很开心,好像每一顿饭都倾注了他们的爱。进入初二了,学习紧张起来,每天放学都会有一大堆的功课要赶,为了使自己提高成绩,做完作业还需做大量的习题。吃饭的时间也会随之一拖再拖,可晚饭的“质量”却绝不会改变。爸妈很看重我的晚饭,在饭桌上我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记得有一次,爸爸做了两道菜:家常豆腐、…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平凡的生活中蕴涵着人间真情。“呼唤”不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吗?一次我在作文课上一提出:“谁能学学平日里你的爸爸妈妈,还有邻居朋友是怎样喊你的?”这下可捅蚂蜂窝了,学生们纷纷模仿:“‘妮,冷不冷,快烤火吧!’一放学回家,妈妈一边准备饭菜,一边问我。”“‘孬,快点回来吃饭哩!’星期日妈妈总是这样唤我。”“‘娅,给,用吧!’同桌说着把橡皮递给了我。”“‘媛媛,你妈没在家,来我家吃饭吧!’我一放学回家,邻居奶奶就喊我。”……这声声呼唤,喊出了人间的亲情、友情、乡情,喊出新鲜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孩子们对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假期生活的感受,其中一条是“在新学期中,在家庭生活中,你最渴望什么?”大多数学生回答说,希望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希望父母和自己多交流多沟通。在两个班级70多名学生中,有个学生渴望在学期中有机会能和父母去北京游览,一名学生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这孩子的父母一直在上海打工),三名学生希望父母给自己更多玩耍的时间,还有五名学生希望父母给自己买更多的课外书籍,其余的都选择了“希望父母和自己多交流多沟通”。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心声:  相似文献   

7.
一、结合生活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著名物理学家费恩曼曾经讲过一个笑话:一位妇女因驾车超速而被拦住,警察对她说刚才她的车速是每小时60英里。妇女反驳说:“先生,这是不可能的,我刚才只开了7分钟。这真是天大的笑话!我开车还没有一个小时。怎么可能每小时走60英里呢?”“太太,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您继续像现在这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您将开过60英里。”“这也是不可能的。”妇女接着说:“我只要再行驶10英里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60英里的路程。”  相似文献   

8.
《父母必读》2009,(7):133-133
“我们不可能当完美的父母,但当好父母的方法很多。” 天凉了让加衣服就是不加,地板凉可就是要打光脚,就是不要刷牙,就是要把饭弄得满桌子都是,就是不叫叔叔阿姨,就是要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到吃饭的时候了可就是要看电视,就是不愿意做作业……等等,你怎么说都不听。  相似文献   

9.
欣赏生活     
何谓生活?“起床,吃饭,洗澡,睡觉。”不错,这未尝不是对生活的一种简单诠释,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生活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相似文献   

10.
我爱营养餐     
我是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务工,爷爷奶奶照顾我日常起居生活,这让我难免任性,不知不觉养成经常不吃早饭的习惯。因此,每天第二节课以后常常饥肠辘辘,巴不得赶快放学回家吃饭,学习怎么能安心呢?同时,由于早晨不吃饭,生活无规律,造成营养不良,个子小不说,还瘦儿吧唧的。为此父母没少操心,三天两头打电话询问我早餐是否正常,学习有无长进。  相似文献   

11.
对于儿童来说,生活有多少种可能,他们就有多少幸福,生活的可能性是幸福生活的前提。人们总以为父母的爱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但不幸的是,大多数父母的爱却直接导致了对儿童生活的封闭,事实上剥夺了儿童的幸福。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追问父母是否具有真正的“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科学》2004,(11):41-41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这一观点早已成为汉语教学系统的共识,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但在实际教学中,大讲语言知识,语言理论,语言规律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一个比较典型的似是而非的认识是: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要把汉语的规律告诉学生,他们才可能组成正确的句子。学生之所以说出“我们把饭吃在食堂了”,是因为我们对“把”字句的规律还缺乏正确的概括。按照这种说法,学生的错误产生于对汉语规律总结的偏芹。因此,要避免学生的错误,我们首先要把汉语的规律研究透,我们认为这种见解虽然含有正确的成分,但却是片面的。因为这岂不是说,在汉语的规律研究清楚之前,我们就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谁疯了     
我的侄女是初三学生。下面我说说她下午放学后的学习和生活。每天下午6点一刻左右到家,直奔书房,掏出作业本、习题卷和课本,便伏案疾书。喊她吃饭,她没好气:“慌什么,等汤凉了。”大家只好等着,不敢再催,过了十几分钟,我老娘软声细语地说:“孩子,饭凉了,吃完饭再学。”小侄女这才来到饭桌旁,沉着脸吃饭。我问(也只有我敢问):“作业多吗?”“嗯!俺老师叫我考重点,上星期我是第9名,老师叫我加把劲。”我们不再说什么,她狼吞虎咽,没工夫说话,看样子也不愿意说话。  相似文献   

14.
说起吃饭,许多妈妈不禁皱起了眉头:软硬兼施的办法几乎都用尽了,宝宝却总是对吃饭提不起兴趣,不仅弄得妈妈经常吃冷饭,还会影响到饭桌上每个人的食欲。我们今天的话题便是:宝宝不爱吃饭怎么办?父母要让宝宝主动去吃饭场景一:彬彬的妈妈捧着饭碗,站在饭桌旁边。彬彬却沿着房间里有扶手的地方到处乱转——一到吃饭时间,他就要开始到处活动了。妈妈好不容易才把一勺饭喂进他嘴里,但电视里的动画片又吸引了彬彬的注意,他嘴里含着饭站在那儿不动了……场景二“:盈盈,乖,再吃一口。”妈妈“苦口婆心”地哄着拼命摇头的盈盈,“只要你乖乖地吃下这碗…  相似文献   

15.
“吃饭”ABC     
马琪 《初中生》2006,(1):64-64
在英美国家,吃饭分早餐、中餐、晚餐,还得加上早、午合餐的“懒汉饭”和正餐。下面这张图,有助于你对英语里的“饭”有个了解:  相似文献   

16.
吃饭与作文     
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会觉得可笑:吃饭是吃饭,作文是作文,怎么把这两件毫不相干的事硬扯到一起了?其实不然。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饭能供给身体所需的能量,一天三顿,一顿也不能少。只有吃饱了饭,吃好了饭,才有充沛的精力,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否则,人就会变得没有精神,四肢乏力,头昏脑胀的。同样,作文也要“吃  相似文献   

17.
治“病”     
吃饭、看电视、打麻将、发呆、睡觉,构成我退休生活的全部,久而久之,竟患上一种“怪病”:头脑混沌,体力不佳,手脚发凉,失眠多梦。四处求医问药,依旧不见好转。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仅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人们一代跟着一代传下去,每一代生活的成果都保留在语言里,成为传给后一代的遗产……一个民族把自已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国语不是训诂之学.而是生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中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这就为学生说话创造了条件。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把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到说话中,从一个句子开始,到几句话,坚持不懈地训练。记得一次说话课,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有一位同学说:“妈妈做的饭真好吃,我吃得津津有味。”大家都觉得“津津有味”这个词用得好,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她:“妈妈做的什么饭,能把你津津有味地吃饭的样子给大家介绍得更清楚些好吗?”  相似文献   

20.
现代家庭中,孩子不好好吃饭,是令许多父母头痛的一大难题。面对不愿意吃饭的孩子,不论父母如何哄、劝、“威逼利诱”几乎都无济于事。为此许多父母大为不解,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其实,这种现象是和父母本人的态度紧密相连的,是父母对孩子饮食的过分呵护、关心造就了孩子这种不正常的饮食观念——把饮食当作一项负担,一项为父母完成的任务,而不是自己本身的生理需要。曾有一个五岁的孩子这样说:“在一个不需要吃饭的世界里。该多好!”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好好吃饭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