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编辑大鉴: 一九九○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22题要求考生填空“文中‘一个人’(军官)是指——”。不少考生将其填作“陆虞侯”。其实,只要一查课文,就不难发现这里的“侯”实应为“候”。显然,这些考生把虞候之“候”与古代  相似文献   

2.
人生在世,总免不了被人说短道长,毁之者有之,誉之者有之,你都必须面对。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呢?季羡林先生的这篇短文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一篇好文章必须能够道他人之所未道,能够道他人之所不能道,一句话,必须“固执己见”,独出机杼。季羡林先生的这篇短文就做到了这一点。开篇即与人“较劲”:“古代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我则另持异说,我主张把毁誉置之度内。”而且不是故作惊人之语,接下来的具体分析就说明了这一点。作者毕竟是学富五车的大学者,识见端的不同凡响。先用曾经读到的一个故事很艺术地告诉他人:世界上有很多的毁誉…  相似文献   

3.
朱建廉 《物理教师》2008,29(11):49-52
自2008年起,江苏省实行新的高考科目设置方案.为了适应考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模块”的不同选择,作为选考科目的物理学科在相应的试卷中设置了所谓“选做题”——即在同一个题号下分别设置A、B、C三道试题,分别以3个选修模块中“3—3”、“3—4”和“3—5”的相应知识为背景而命制,每位考生只需在这三道试题中任选两道作答.  相似文献   

4.
一叶 《历史学习》2005,(9):36-37
2004年4月上旬,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了上海市青浦区发现了一处史前遗址,出土了被考古界誉为“上海第一人”的头骨、稻谷和红彩陶猪。不久,这个材料就被用于当年6月份高考(上海)历史科的开卷第一题。上海考生和教师对这道题作了较高的评价。这道只有2分的选择题,命题者曾为此两易其稿。从试题的设计上看,为了使考生“渐入佳境”,发挥自己最好的水平,第一道试题应当是全卷难度最低的,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这是“热身”第一题。命制一道容易的试题本身并不难,但命制一道有良好导向作用的低难度试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03年的第一道试题就曾经…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道填充题:侯宝林先生,是名()其实的相声艺术大师。而今天的某些笑星,则是徒有虚名,名不()实。上面这道题,如果填“副”字,公认正确。如果填“符”字,会公认为错误。为什么?这需要我们进行一番考察。新《辞海》是这样诠释“副”的:副……③符合、相称。如:名副其实。《后汉书·黄琼传》:  相似文献   

6.
今年的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题 ,考哭了尖子生 ,好多考生称其“杀伤力太强” .仔细分析试题 ,发现其内容并未超纲 ,无怪题、偏题现象 .那么 ,试题究竟“难”在何处 ?笔者有幸参加了数学阅卷工作 ,了解了部分考生得分及出错的原因 ,发现学生所谓的“难”在于 :(1 )计算量大 .今年的全国理科数学试题 (旧教材卷 )计算量偏大 ,从选择题的第 (1 )题开始 ,几乎每道小题都要动手去算 ,仅靠心算完成的题目不多 ;解答题如理科第 (1 7) (2 0 ) (2 1 )题的计算量都不小 ,这对于计算能力较差的考生无疑是雪上加霜 ,致使部分考生客观题拿不到分数 ,解答题…  相似文献   

7.
〔单元测试」(笔试部分) 别产一一如崛、蛛 一、数一数,填一填。 靡暴 箱\ 正方形有()个 长方形有()个 三角形有()个 圆形有()个 平行四边形有()个 厂至少需要几 毛长的小棒才 睽瞿竺. _洲护洲 介 食 口︸口 口一止 五、连一连。(你能将下列每组图形与对应的拼图 用“—”连起来吗?) )个口 )个口 )个白 )个口 与几。 璐个厂巨 二、画一画。 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 平行四边形中你最喜欢的两个图形吗? 口口一巨不习 团令 〔单元测试〕(口试、操作部分) 说明:这一部分应作为单元学习评价中重要的 一部分,可依靠小组互评…  相似文献   

8.
高考数学试卷中的最后两道题是“压轴题”。这两道题做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考生的总成绩。所以提高这两道题的得分率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两道题一般是一个解析几何题,一个代数题。这两道题蕴含的知识丰富,综合性较强,解答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要做好这两道题,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考生必须有较好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其二是考生还要有一定的做题策略和得分技巧。首先,要提高考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在“压轴题”中所体现的数学知识都是“大纲”和“说明”中所强调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令广大考生牵肠挂肚的2000年高考作文试题终于揭开了她那神秘的面纱,展现在我们面前……(文题见今年高考全国统一试卷,兹不赘引)这道作文试题向人们展示了两个鲜明的特点。一平中求稳这道试题从文字及材料内容看,不偏不怪,使广大考生审题时心理不必趋于紧张,不像一看之下即慌了手脚,难以审清题意,相比而言,今年的文题可谓平实易懂,再细品其形式,命题导向,不难发现它有“平中求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前几天,办公室的同事突然发来求助信息,“姐姐,()四十六,这个空怎么填?”我一愣,有几分蒙:这个研究生毕业的小妹正在辅导二年级的儿子做作业,怎么会被一句简单的乘法口诀难倒?迷惑之余,我以最快的速度回复:“四四十六,乘法口诀。”“明白了,刚刚我和儿子都陷在得数四十六上了,前后几道题都要求填得数,只有这道题……简直成脑筋急转弯了。”正是她的这番解释与吐槽,触动了我的记忆:在把“乘法口诀”补充完整的题目中,面对“()四十二”这个填空时,学生总会出现“(六七)四十二”和“(三)四十二”两种答案,让老师们很无奈。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高考作文有所谓“三自”政策,这就是“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这里只说“文体自选”。从规定文体到限制文体,再到文体自选,这是一种解放,有利于考生扬长避短,各显神通,释放出创造潜能。对此,同行专家多有论述。但就考生来说,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首先是根据什么原则来自选文体。有考生认为,既然让我自选,我愿意选什么就选什么。这个看法固然有道理,但是“自选”并不是说不受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容不得主观随意性。制约考生自选文体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因素,即试题最适合写何种文体。这里所说的试题,主要…  相似文献   

12.
某地小学语文单元检测有一试题:选择关联词填空:1.()明天下雨,我们()要去。2.()明天下雨,我们()不去。3.()下雨了,()我们不去了。上述三例,学生依次填了“即使……也……”“如果……就……“”因为……所以……”。前两例为假设复句,后一例为因果复句,似无可非议,但仔细一读,发现这三例中的动词“去”都不带宾语,因此造成表意不清的毛病“。我们要去“”我们不去“”我们不去了”,有必要说明去的“处所”或去“做什么事”。语法书上讲“他动词必须带宾语”。据此,第一种改法是可以在三个句中“去”字的后面加上“处所”或“某地的名称”。…  相似文献   

13.
招聘现场,众多精英人才被两道小小的算术题搞得晕头转向,绞尽脑汁,无奈之下得出无解的结论.于是,有些人开始怀疑文凭不高的这家公司老总,是否出于嫉妒,有意捉弄大家.这两道算术题是“18+81=()6”,“6×6=1()”. 考试结束后,那位老总笑吟吟地来到现场见了大家.“至于说今天这两道题,绝不是捉弄大家,如果你把试卷旋转180°,你就会发现另有天地.”果然,无解的试题变成了“9() =18+81”,“()1=9×9”.现场所有的应聘者一个个瞠目结舌,几乎异口同声地叫起来:两个括号中分别填上“9”和“8”.  相似文献   

14.
1999年语文高考《考试说明》“修辞”项规定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考试内容,其中“连贯”主要指文句衔接问题。这类考题,考生多感头痛,苦于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以为以下几个方面对考生做该类试题将大有帮助:1.看是否保持话题统一(看陈述对象一致性)例1:填在横线上与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相似文献   

15.
测验、考试的试题,都应有一定的难度,否则,难以科学地测试出学生的水平,难以选优。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作文题,也正是这样。作文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一篇短文后,写一篇读后感。从试卷中分析,考生遇到的较大的难点,就是这篇短文的内容似乎有些“矛盾”,不好克服。短文《毁树容易种树难》开头讲,杨树随你怎么种,都是容易成活的,杨树是容易种的。可结论却是“种树难”。虽然文中也有十人种树一人毁这一交待,但总归使人有  相似文献   

16.
就2003年江苏高考数学试题谈“瞬时陌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3年江苏数学高考试卷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褒贬不一 .本文不准备对全卷作任何评价 ,只就几道精彩的试题作一些有益的探讨和研究 .这几道题给人的感觉是“情境独特、题型新颖、知识重组、解法灵活” .许多考生对此心理准备不足 ,感到这些题从未见过 ,非常陌生 ,因而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其实 ,仔细探究起来 ,试题给人的陌生感 ,应该说是“瞬时”的 ,如果善于转化 ,完全可以克服这种陌生感 ,从而达到驾轻就熟的境界 .将陌生转化为熟悉的流程 ,如下面的框图所示 :陌生———扎实知识熟练技能过硬心理灵活思维熟悉现通过剖析数例 (括号中的…  相似文献   

17.
谢毅 《山东教育》2005,(13):39-39
一、基础知识1.想一想,填一填。(1)九亿零三万四千六百写作()。(2)187536000省略亿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507000000000写作用亿作单位的数是()。(3)3240减去1000除以5与35的和,差是多少?列式是()。(4)21.2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再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是()。(5)6.05千克=()千克()克。19000平方米=()公顷。(6)在○内填上“<”、“>”或“=”号。300分○4小时56分。2700000平方米○27平方千米。(7)□内最大填几?7.□□5<7.495043685000>436□7000(8)十二点零八写作(),再添上()个0.01就是13。(9)玩具厂一车间有18人,4天一共做了7200个…  相似文献   

18.
高考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在考试中要创设比较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注重问题的多样化.纵观近年高考试题,无论是试题材料组织、背景构建和表达方式,无不体现出缕缕新意,对考生在设问的理解、题目陈述语言的适应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出现的含“不”等否定性词语的试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考生对此类问题比较陌生,故缺乏应对方法,或对“不”视而不见,我行我素,或见“不”惊慌失措,无所适从,不会做说“不”的章.本拟就含“不”试题的分析和解题方法,作一些介绍,以期对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近年高考政治试题中,往往有一两道要求考生就所给材料中存在问题提供解决办法的试题,如2001年38大题中的第2小题,39大题中的第3小题;2002年专科试题39大题中的第3小题;2003年本科试题39大题中的第2小题,均属此类题型。此类题型是为了考查考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就象要求对病人开出救治处方一样,因而本人将之称为“处方型”试题。“处方型”试题有两大特点:一是针对性强,要求考生对症开处方,只能就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或解决办法,不能漫无目的、泛泛而谈;二是灵活性大,考生可根据各自功底,开出不同单方,不必千篇一律,但求切实有…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批大学毕业生的最后一次测验了。考生带着四年大学学习所获得的自信,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好,甚至能够征服整个世界。教授说,考生可以带任何材料进试场,并且只有5道评论类型的试题。3个小时过去了。考生看起来不再自信,脸上留着一种无奈。“完成5道题目的有多少人?”没有一只手举起来。“完成4道题目的有多少?”没有人举手。“3道题?2道题?1道题?”整个教室仍然沉默。教授微笑着说:“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工程学学习,但还有很多你们不能回答的生活问题。即使你们现在是大学毕业生了,你们的教育也还只是刚刚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