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莫名其妙”也可写作“莫明其妙”;2、“故步自封”也可写作“固步自封”;3、“丢三落四”也写作“丢三拉四”;4、“发人深省”也可写作“发人深醒”;5、“唾手可得”也可写作“垂手可得”;6、“不假思索”也可写作“不加思索”;7、“晴天霹雳”也可写作“青天霹雳”;8、“赏心悦目”也可写作“爽心悦目”;9、“长篇累牍”也可写作“连篇累牍”;10、“满目疮痍”也可写作“满目创痍”;11、“隽秀婀娜”也可写作“俊秀婀娜”;12、“风驰电掣”也可写作“风驰电击”或“风驰电赴”;13、“销声匿迹”也可写作“消声匿迹”;14、“黯然销魂”…  相似文献   

2.
纵观写作教学,教师过分关注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样教”。但是,学生的写作需要针对性指导,写作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写作干预”应作为作文课堂教学的常态模式。我把这种“写作干预”分入“写作课”与“鉴赏课”中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们秉持的是构思写作观,并坚定地认为构思之于写作不仅重要而且必要,甚至达到言写作必构思、无构思不写作地步,我们的写作教学也历来高度重视写作构思并致力于教学生重视并学会构思。而近年来,随着“非构思写作”的兴起,尤其是“非构思写作”之“非”字的否定性冲击,一时间让人们对写作构思产生了疑惑甚至动摇,并在“要构思”与“不要构思”之间摇摆不定、不知何去何从,这不仅关系到人们对写作构思的认识与定位,而且影响到写作活动以及写作教学工作的开展。有鉴于此,本文对“非构思写作”精神内涵进行厘清,并探讨其对写作教学的现实意义,以期对“非构思写作”科学认识以及“非构思写作”理念下写作教学改进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消灭学生写作中的错别字是一项极重要的工作。说它重要是因为在句子里写错或写别了字,就要引起误解或闹成笑话,甚至造成政治思想上的严重错误。兹将个人在纠正学生写错别字这方面点滴体会写出来,请大家指正。我在批阅学生的作文和练习时,随即把错别字纪录下来,分类整理,并分析其所以错的原因,归纳起来,一般有下边几种类型的错误:1.少了笔划:如“被”写作“被”,“初”写作“初”,“滚”写作“氵哀)”,“兼”写作“(?)”,“蔑”写作“(?)”……2.多了笔划:如:“社”写作“杜”,“茂”写作“(?)”,“假”写作“(?)”,“跳”写作“(?)”……3.写错笔划:如:“段”写作“(?)”、“假”写作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真实写作”理论主张“写真事,诉真情,说真话”,本文的“真实写作”将从另一个角度阐释“真实写作”内涵,强调“真实写作”需创设的真实情境、完成的真实任务等,并分析“真实写作”理论运用于实践 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的话】 现在中小学写作课在教些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教生活”,具体的教学形态是教学生“生活(活动)一番”。这种集体无意识选择是以下列写作观支持的:对于写作来说。关键是“写什么”,即写作的内容;而“写什么”的关键是“要有生活”。因此,解决了“生活”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写什么”即写作内容的问题,解决了“写什么”即“写作内容”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写作的问题。这一“写作观”似是而非,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女性定义”的角度讨论了“男性写作”和“女性写作”的关系,认为“女性写作”的提出是挤兑“男性写作”而共同成为“写作”概念之下的二级概念,并以此获得同等地位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策略;它有利于“写作”理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很少人把“教育写作”等同于“写作”,虽然教育写作肯定不完全等同于写作---教育写作作为“专门性”写作,具备独特的写作意图、讨论指向和行文风格。但如果教育写作只是遵行“教育的”,而几乎放弃“写作的”,则非常容易轻忽教育写作作为写作行为的本质特征,漠视修辞更细致的推敲,忽略生命在创作中获得的生长,以及毫无耐心去聆听文字舒卷中心灵自我的呢喃,甚至鄙夷和声讨那些教育写作文本里文学性和情绪性的流露。  相似文献   

9.
“自由写作”没有任何限制,是学生善于观察、敏于思考和舒展表达的结果,其作品常常精彩纷呈;“应题写作”则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题目、规定篇幅的写作,学生往往畏手畏脚。其实,“自由写作”和应题写作并不是二元对立,教师在写作教学指导时应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自由写作”是活水,是思维的活跃和视野的打开;“应题写作”是基础,是系统的建构和规范的遵循。有了“应题写作”的规范训练,“自由写作”便可以插上腾飞的翅膀;有了“自由写作”的灵感启发,“应题写作”更能彰显个性,获得佳赞。  相似文献   

10.
在本文中,笔者从自身对儿童写作的理解和实践,尝试对儿童“前写作”“写作”“后写作”这三大状态的“共时性内在机制”进行具体探讨,力求对儿童写作的微观结构有一个具体明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文论对当前写作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载道”“言志”与“应世”的写作目的观,使其十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言志”“抒情”比“载道”更可贵,也与真实的社会需要相结合。二是“言之有物”的写作内容观,使其形成说理等三大写作内容和独特的写作理论。三是“文质兼美”“偏重文采”的写作评价观,使其依然把“语言有文采”作为重要的衡文指标,并且保持了语言表达与特定文体相适应。四是文体多样化,但有“泛文艺化”的倾向,使其文体界限不明晰,但也可推进创意写作教学。五是“文如其人”,重视写作主体的精神和品格修养,但是易忽视文章写作过程和写作技能本身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朦胧诗”是“传统诗学精神的复苏”而非“新美学原则的崛起”。“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是超越“朦胧诗”的不同途径并真正萌生了“新的审美原则”。这两种写作倾向不仅在理论上显出了创新意义,也为具体的诗歌写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和可能。遗憾的是,“知识分子写作”在作“形而上”的攀升中,诗意关注和价值立场越来越空疏,语言越来越神秘化;在“关注当下”时,“民间写作”反而被“当下”淹没进而消弭了精神向度和价值立场,语言也越来越嬉戏化。辨析两种写作倾向所昭示的新路和陷阱,有助于把握未来诗歌写作的路途。  相似文献   

13.
评语写作蕴含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评语写作中蕴含的“语言美”。评语写作中蕴含的“表意美”。评语写作中蕴含的“文面美”。  相似文献   

14.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中国诗坛上的代表性事件,通过审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论争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走向。通过分析和总结“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人物西川创作中的美学特征及其成就与缺憾,并以此为例探讨“知识分子写作”对中国诗歌发展的意义,以及这一流派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相似文献   

15.
出于对写作教学实质的认识偏差,一线教学中存在着“目标不明”“方向不清”“发力不当”等问题。在教学视域中能正确认识写作的实质,从写作核心素养的建构层面,发现“构思”先行的意义,理解写作过程“转译”的操作路径以及作后“完善”结果的真正价值,正是一线写作教学研究的当务之急,也是扭转写作教学困局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写作教学,前人早有“放”与“收”的论述.从学生写作的角度讲我们鼓励学生先写“放胆文”,再写“小心文”.写作课堂是师生交流写作思想的重要场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写作的每一个细节.因此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讲,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课上也应处理好“放胆教”与“小心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高中作文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微写作”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消除作文写作的畏难情绪,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本文分别从挖掘教材,训练文本类“微写作”;跨越媒介,训练生活类“微写作”;分解作文,训练备考类“微写作”;定位视角,训练总结类“微写作”等作文训练方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三段七步”读思写整合教学模式为有效进行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认为,在写作任务的驱动下,以“思”贯通“读”和“写”,优化设计读前、读中、读后、构思、写前、写中和写后活动,通过导读预测、目标阅读、思路探究、写作构思、技巧学练、初稿写作、习作评改等七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写作质量提升。建议教师做到为“写”而“读”,以“读”促“写”,为写作搭建支架;为“写”而“思”,以“评”促“写”,促写作目标达成。  相似文献   

19.
课本中的鲁迅作品用字解疑四川宜宾县二中周照明中学语文课本中选有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有些字常与一般的写法不同。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啪”写作“拍”,“像”写作“象”,“匾”写作“扁”,“桑葚”写作“桑椹”,“臃肿”写作“拥肿”。这些...  相似文献   

20.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战斗性 ,以引用语录为目的的诠释性 ,以为“路线”服务的操作性形成“文革”后期写作教材的基本内容特点 ;同时 ,也建构了后来基础写作理论的某些雏形。马列主义经典、毛泽东与鲁迅语录是当时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的指导思想 ,“两报一刊”文章与八个“样板戏”使写作成为时代政治的御用工具 ;“上纲上线”、“主题先行”、“高大完美”是这一时期的“帮八股”文风。“文革”后期写作教材所表现出来的写作理论是对古代写作理论的异化 ,但其所形成的“八大块”文章要素与分文体写作理论又影响了改革开放至今 2 0年我国基础写作教学的理论。东方封闭式的文化传统和建国以来闭关自守式的学风 ,不仅在“文革”期间达到了顶峰 ,也严重束缚了写作学与世界的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