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勤仙 《现代语文》2006,(11):115-116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现在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核心也就是“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而培养学生的刨新精神的根本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创造活动中去。作为语教学过程中重中之重的写作,是运用语言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这种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就更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实践与综合应用"改成"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分析学生职业"软能力"的构成要素出发,寻找培养学生职业"软能力"的途径,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品质的熏陶、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创新创业心理的培育,可以从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角度去实现学生职业"软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并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实践,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探索了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软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结合陶行知教育理论,探讨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五可”意识进行议题创设。陶行知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关怀,而这正与思想政治课的宗旨相契合。通过引入“五可”意识,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富有挑战性的课程内容,并通过创设可能发生的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陶行知教育理论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结合出发,解释“五可”意识的概念与内涵,并探讨如何通过该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和人文关怀。我们讨论了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五可”意识,包括创设可行的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关怀以及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思想品质。最后,本文总结“五可”意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重要性和潜在效益,并呼吁教育者和决策者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并应用这一理念,以此推动高中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所以,语文教学应该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决”的教学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其教法重在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和质疑猜想,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同时也通过这一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并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势在必行。本文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为例,从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一、创设参与条件,培养创新意识在以往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知识的教学,只要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听得明白,并且准确记忆,就算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设疑、讨论、质疑、练习、小结作为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体系下“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伟 《教育探索》2004,(3):39-41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参与知识的形成与研究过程,并始终贯穿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实践教育”的教育观是:充分重视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提倡学以致用。通过创设既富有教学价值,又带有感情色彩的实际操作情境,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从而强化实践成果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教育”强调:真正的学问应当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体会、消化,进而形成能够灵活运用的个性化智慧。“实践教育”是佳木斯市实验学校根据第三届全教会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而进行的具体操作,是佳木斯市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虽然一切都还刚刚开始,但种种迹象表明,“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12.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许美玲 《广西教育》2012,(37):61-61,63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课堂教学重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一味求新,认为凡是传统的就是旧的、就是不好的。其实课堂教学总是要围绕一定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展开的,重点要抓住,难点要突破,离开了这些,那课堂就只剩下花架子、  相似文献   

14.
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睛境育人模式,其价值在于充分发掘校园资源.让校园的所有资源都成为教育载体;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和综合实践的机会,巩固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协作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服务意识和职业能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特有的学校精神,实现德育创新、教学创新和管理创新。厦门旅游学校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情境育人模式,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其成果值得全面总结,充分利用,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不同,劳动技术教育拥有特殊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实践性、操作性的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正确的劳动技术意识。对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学校比较看重的就是"做中学",通过与学生性格特点相符合的实践任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深化学生的劳动体验,从而培养学生拥有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品德。从设置劳动技术教育实践课程、布置趣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个方面展现出"做中学"理念在校园劳技教育中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生活,密切联系,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和培养,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进行吸收,消化,分析,处理和反馈,并给学生提供大量参与感知和体验语言过程的机会,这就使得教育科学领域内的高新技术势必进入课堂。多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能高密度,大容量地对学生  相似文献   

17.
尹茂雨 《山东教育》2002,(29):27-28
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国家的需要、社会的召唤、教育界的共识。培养创新式人才,教师应担当重任。教师必须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努力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途径。我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初步摸索出一套“主动探索”教学方式,在此,我想同矢志于此的同行们商讨,以求良师诤言。一、“主动探索”教学方式的理论指导1.受教育者既是已有知识的继承者又是新知识的创造者理论科学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教育不仅要把已有的知识传授给新一…  相似文献   

18.
科学“问题性”教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能否提出问题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采用问题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针对学生科学学习中提不出问题,围绕问题性教学的显著性标志,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9.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其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重要地位。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主要体面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从诱发创造心理动机、提高创造意识、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等几个方面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一、“双师教学”模式思路的形成。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搞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主动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为此,教师在实施综合课程时,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