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棋天地》2001,(6):46-46
在4月中旬举行的围棋“富士通”前两轮和4月下旬举行的“存兰杯”第二轮比赛中,中国棋手遭遇到了大面积失败,“富士通”比赛仪俞斌进入了八强,而最惨的是“春兰杯”八强中中同棋手占据五席,但却在“外战”中全败,仅王磊在“内战”中淘汰了队友周鹤洋进入了四强。这样的失败称为中国围棋“黑色四月”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而在5月8日进行的亚洲电视快棋赛上,中国棋手马晓春和胡耀字又破对手淘汰出局,使中国棋手又一次与冠军“绝缘”。  相似文献   

2.
《围棋天地》2000,(9):26-29
日本第55期“本因坊”决战日前已经结束,旅日台湾棋手王铭琬九段,以4比2的比分击败旅日韩国棋手赵善津九段,获“本因坊”称号。这是今年继王立诚九段获“棋圣”名衔之后,旅日台湾棋手又一次登上日本大赛冠军的宝座。日本棋坛有一种现象,客籍棋手容易出成绩。先有吴清源大师,后有林海峰、赵治勋,现在又有赵善津、王立诚、王铭琬等人。几十年来,客籍棋手先后雄踞日本棋坛,风光无限。这种现象一方面表明日本棋坛确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另一方面也为日本本土棋手提出了一个问题。客籍棋手一个个拔地而起,一飞冲天,本土棋手该怎么办,难道他们仅仅愿意充当陪练的角色吗?  相似文献   

3.
霜仁 《围棋天地》2001,(12):19-20
常昊是位很让人感动的棋手。不管他经历了多么大的失败,就是对李昌镐2比14,对周鹤洋0比4那样的惨败,他也不失一位棋手的自信,而且一直以大棋士的要求严格规范着自己。终于,他等到了收获成熟果实的这一天。  相似文献   

4.
听惯了国际棋战损兵折将的哀音,看惯了中国棋手丢盔弃甲的惨剧,三星杯、丰田杯大捷的消息相继传来,让人颇有些悲喜交集。 多少年,失败几乎成为中国围棋的“习惯”。习惯又让中国棋手不得不养成“谦虚”的“美德”。快人快语的华学明七段感叹:“三星杯预选赛,我们进14个人打进本赛也不敢‘吹’,怕本赛输了,棋迷会骂我们一到动真格的就输。” 失败同样扼杀着中国棋手的想像力。预选赛大胜仍不足以鼓舞他们必胜的信念。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感叹:“三星杯本赛之前,有人问我中国棋手能有几人进八强。我说希望有3个人,他们都说:你胆子也”太大了,有两个就不错!” 的确,种种的担心并不是全无道理——去年春兰杯上,中国棋手在八强中占了5个,却还是没能笑到最后。去年,还是三星杯上,常灵躲过了李昌镐的飞刀,却倒在了曹薰铉的剑下。不到奖杯最终落入手中的一刻,中国棋手就兔不了胆寒。某棋手坦言:“只要曹薰铉、李昌镐‘活’着一个,中国棋手就不能说拿冠军。”在对手面前,“谦虚”的更深层也许便是情不自禁的心虚。过多的挫折压弯了中国围棋的腰杆,中国棋手急需用一场英雄式的胜利挺直自己的脊粱。风起云涌,如今正是英雄大显身手的战场。 说英雄,谁是英雄?  相似文献   

5.
张大勇 《围棋天地》2004,(12):40-41
近半年来,古力在国际棋战中留下了一串不堪回首的足迹,从中日韩青少年对抗赛到LG杯,胜利似乎遗忘了这个激情四射的少年,每当看到这些画面,就像一次次揭开勇士的伤口,痛苦而无情。我们相信,这些失败是坚强棋手意志.锤炼棋手技艺的必然步骤。  相似文献   

6.
4.3 在分析败着的原因,吸取教训、纠正错误时,应用联言推理 每一个棋手、即使是最负盛名的棋手,也不可能任何一手棋都是正着、好着、妙着,由于种种原因,偶然间也会有差错、失手之类的败着。这就需要分析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以便日后杜绝类似性质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近三个月来,棋坛一直为芮乃伟这位旅韩的中国女子棋手而激荡着。不仅仅限于棋坛,各大媒体对芮乃伟的关注程度一如当年对中日围棋擂台赛中的聂卫平一样。这其中固然不无棋坛如静水一潭沉寂已久的缘故,但不可否认的是,芮乃伟在短短的数月内所取得的成绩也实在是太出色了。 当今棋坛,韩国顶尖棋手的优势如同鹤立鸡群,仅李昌镐一人获得的世界冠军数就超过了中日棋手的世界冠军数总和。才华出众的马晓春在经历过多次失败后,也不得不承认李昌镐毕竟高出一筹的现实。他说,韩国棋手中也就是一个李昌镐厉害。承认的背后其实也就是臣服。 既有…  相似文献   

8.
最近,中国体育报社和黑龙江棋院等四单位举办了首届中国象棋棋王赛。比赛采用了一种特殊规则,即:大陆棋手之间的比赛采用我国规则,海外棋手之间、大陆棋手与海外棋手之间的比赛采用亚洲规则,这是一个创举。那么,我国规则与亚洲规则主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围棋天地》2004,(16):45-45
定段赛就像一个驿站,无数带有围棋梦想的棋手聚集在这里,然后大家各奔东西。即使进入初段之门,棋手们的道路也是大相径庭。几乎所有的棋手在定段之后都面临一个关键问题:拥有职业段位后的道路如何走?尽管有一些象罗洗河、陈耀烨、檀啸这样在入段前就不俗天赋展现的棋手,但能否留名于棋坛还要看定段以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的春日。爱好足球运动的棋手们来到他们熟悉的清华大学校园,和学子们进行一场特殊的球赛。这样的活动以前每年都有,但去年因为联赛,棋手们和清华暂别了一年。  相似文献   

11.
7月25日至29日,在有299名棋手参加的第7属三星杯世界围棋公开赛预选赛中,35名中国棋手参赛,10人出线,出线率远超日韩。特别是最后一轮,除了4名中国棋手内战之外,8名中国棋手在与日韩棋手的对决中无一败绩,是中国棋手在三星杯赛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次。这样.在8月底开战的三星杯本赛中,中国棋手将以14人之众的空前规模参赛,中国棋手有史以来最为精彩的三星杯之旅也许从此打开帷幕。  相似文献   

12.
本期向大家介绍一个很古老的定式——大压梁。大压梁是一种强行取势的下法,曾经一度很流行,虽然在现今的职业棋手的比赛中几乎已经见不到了。但在业余棋手的对局中时常出现,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应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从这几天网友发的帖子来看,大家对于中国围棋的担忧主要有以下几点:1.战绩差,世界冠军不论,连进四强都勉强。2.棋手素质差,而且有滑坡之势,尽管不可一概而论。3.棋手生存困难,后顾有忧。4.棋迷数量少,围棋市场萎靡。5.中国棋院实体化,地方棋院空洞化。第一点实际上是整个中国围棋现状的一个具体表现和必然结果。棋品如人品,人品亦如棋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素质很差的棋手能下出好棋来,一如中国足球。一个时常为生计担忧的棋手也是不可能下出流芳千古的好棋来的,藤泽秀行先生曾引用过一句古话:人无恒产则无恒心。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4.
提到现代的中国围棋,就不能不再次提起藤泽秀行先生。作为一个职业棋手,藤泽秀行先生所做到的不仅是在棋艺上的刻苦修行,他那种超越国界的胸襟更加让人敬服。藤泽秀行先生多次组织日本棋手到中国进行棋艺上的交流,为中国围棋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役的中国职业棋手们提起秀行先生,都会用一种极为敬重的语气。 时光流转,藤泽秀行先生年事已高,终于决定了退出棋坛的搏杀。在别人眼里,也许他会开始另外一种生活。不过,在2000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人们改变了这种看法。曾任日本棋院理事的藤泽秀行先生突然宣布要脱离日本…  相似文献   

15.
王锐 《围棋天地》2005,(5):52-53
特招。这是职业棋手以及业余高手们进入大学最普遍,也最受棋手们欢迎的一种方式。不需要太多的文化课基础,只要在围棋方面达到校方要求的水平,基本就被录取了。当然,棋手们还要参加一些学校的考试或者普通高考(各校不同),只需达到很低的分数就算跨过门槛,这对于绝大部分棋手来说并不成为问题。目前有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学校采用特招的方式,但各所大学选择特招的对象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名单     
日月星杯中韩围棋对抗赛是一个全新的赛事,就连选拔赛也与众不同.除了通过淘汰赛产生的四名棋手外.还有一名棋手可以拿到“免选票”。通过网络投票选举出5名棋手,在选拔赛之前抽取顺序号(保密),在选拔赛后,抽到1号的棋手如果未能通过选拔也可入围.若通过选拔则按抽签顺序递补。结果刚刚还在为落败难过的周鹤洋发现自己抽到了1号,从而幸运入围。  相似文献   

17.
读后编后     
《围棋天地》2005,(6):96-96
棋手的婚姻非常喜欢本期“天地”的特别报道《我的大学》,感觉棋手们的生活好象离我们近了很多。我想也可以做一做棋手的婚姻,探讨诸如以下一些问题:职业棋手之间的结合是否有利于彼此围棋水平的提高?职业棋手找一个不懂围棋的妻子或丈夫是否会因为生活在两个世界而导致分道扬镳?职业棋手应该找怎样的配偶?在我看来这个话题一定可以引起大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韩国棋界发展到今天,职业棋手已近200人,亲戚同为职业棋手的现象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有父女棋手、兄弟棋手、夫妻棋手、叔侄棋手。韩国棋院专门负责组织比赛的事业部,在安排比赛时,避免亲戚问过早相遇已成为一项不大不小的麻烦事。也正是因为如此至今还没有出现过一次亲人在正式比赛中相遇的情形。  相似文献   

19.
局外札记     
做一个好棋手不容易,一个人兼具元帅与士兵的职能,很累,也很奇妙。一个好棋手应该学会应付各种恶劣局面,以高超的技艺来化险为夷,在危难和艰险中游刃有余。 我曾经是一个专业棋手,但没有达到好棋手的境界,那枰前的紧张、仓皇、急躁、沮丧,局外的祈盼、焦虑、彷徨………内忧外患,岂能入局?心剑不合一,哪得出好棋。乏斗志,无佳绩。斗  相似文献   

20.
写下这个标题,相信所有的棋迷对我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1970年8月,我生于沈阳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0岁时开始接触象棋,1988年进人市体校,师从赵庆阁大师。后来并没有像许多棋手那样进入专业队,而是经常到棋摊、茶馆等处涉猎。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但也培养了我对各种诡秘突兀局势的把握能力,因为无论是马路棋手,还是茶馆棋手大多喜欢走冷着。说句题外话,现在许多专业小棋手往往在激烈的对攻中落败,其实从某种角度上讲,与他们缺少这一课关系重大。 1994年我进入铁路系统工作,也开始了我的半专业棋手生涯。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