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人物通讯采写中,人格美是确定采访对象是否值得报道的首要因素:真实美是人物通讯采写中美学特质的核心.这是选择确定人物通讯采访对象的两个必备的美学特质。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人格美与真实美的契合就是要求记去真实地写一个好人.显而易见,在这个层次上很难写出能产生广泛、强烈共鸣的人物报道.因为人格美和真实美在现实中很容易达到,也是采访的基本要求,人物报道应该具有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符刚 《记者摇篮》2009,(3):25-25
在传统的人物通讯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作品背后往往反映出采访者在采访中处于主动位置,而被采访对象处于被动位置。如何使人物通讯改变履历加事迹的平面式报道手法,从而使通讯人物有血有肉较为立体地展示给读者呢?笔者以为。首先应该在采访中实现互动。  相似文献   

4.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5.
我近距离接触并采访美籍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是在全国科学大会举行以后的第二年,即1979年的春天。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内外炎黄子孙都感到欢欣鼓舞的一个春天。此时的李政道教授正值中年,他不远万里,不辞辛劳地从美国归来,在北京科学会堂做了为期7周  相似文献   

6.
与采访对象交流,倾听其发自内心的讲述,对人物刻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物采访能否成功的关键。尤其是面对“市井小人物”时,更应讲究采访技巧,想方设法让他们说出心里话,只有这样,报道才会变得鲜活、生动而有亲和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保采访工作能够顺利展开,使报道的质量切实得到保证,现阶段很多报社记者都加强了针对如何提升采访有效性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本次研究中,文章就具体探讨了报社记者如何寻找和亲近采访对象,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8.
冯杰 《军事记者》2009,(2):56-57
新闻采访中,“搭桥”是一种艺术。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从“生”到“熟”,营造和谐的采访氛围。许多报道员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缺乏搭桥艺术的培养,常常很难短时间内使采访对象敞开心扉,导致第一手材料不够鲜活丰润,没有深度,写出的稿件自然不易出彩。联系实际,笔者对如何在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搭桥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被采访对象是新闻行业最宝贵的资源这一说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所体会、所认可。如何面对被采访对象也就成为我们应该关心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会尊重是理性地对待被采访对象的前提。一、以人为本、尊重被采访对象的价值对采访对象尊重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体现和写照。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本身是出于对媒体的信  相似文献   

10.
何昆 《记者摇篮》2006,(11):13-15
如果随意问起一名职业记者,你在工作中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几乎所有的记者都会这样回答:缺少新闻线索,特别是缺少能够打动人的“好”线索,整天东一头西一头地奔波,就好像是在大雾中寻找。“苦”和“累”,“烦恼”和“焦虑”,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其实,笔者以为,现代的记者之所以有这样的苦恼,究其原因往往是头脑中缺乏系统的抓新闻线索的思路和方法,整天疲于奔波。这种被动性地工作结果就是劳累,不仅身体累,心也跟着累。记者抓新闻线索和采访,就好似渔民捕鱼一样,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没有科学的知识,即使他每天不停地作业,捕获的鱼并不一…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是向客观事物做调查研究,而客观事物往往是通过采访对象来反映的。采访对象在接受新闻采访过程中,有时会生发兴奋点。这就给记者提高采访效率提供一个契机,同时也为新闻创优提供了条件。记者在采访中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并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就会抓到真实、深刻、生动、感人的新闻事实。因此,善于发现并紧紧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应当成为记者新闻采访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12.
现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千年来所未有之时代,科技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已全面来临。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都有信息化的印记,并且这种印记随着时代的发展非但没有消逝反而愈加浓郁,身处在信息爆炸时代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寻找想要了解的资讯。因此在这个时代,记者如何在遵守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去寻找接近自己的采访目标,挖掘出更有价值的资讯信息,并对这些资讯信息进行整合以更好地展示,这是当下记者需要关注并需解决的。在日常的采访工作当中,因为采访对象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在采访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提前无法预料的问题,进而对整个采访过程造成影响。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对当下信息化时代下记者找寻并亲近采访对象以了解有价值的信息咨询提出一些看法及建议,从而能够让记者在日常的采访工作中能够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变化日益迅速,公众对信息的需求量和获取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报社记者而言,如何结合采访要求,更好地寻找和亲近采访对象,挖掘想要的资源信息,将更多有价值的报道呈现给公众,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对于报社记者而言,在采访对象选择、与采访对象沟通交流等过程中经常遇到很多问题,从而影响了采访的顺利开展或效果。本文对新时期报社记者如何寻找和亲近采访对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希望为报社记者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牧内节男在谈到人物专访的成败时这样说:“访问是通过提问,得到对方的回答。高质量的提问,会得到相应的高质量的回答。大钟之所以能发出美的声音,因为敲击得法,访问的成败,与此同理。”只有访出心声,才能写出心声,为此必须要经过关心、谈心、耐心、交心四个阶段,才能打开人物的心扉。  相似文献   

15.
正对人物的专访,较其他事物类采访更容易给人留下感慨:或温暖,或兴奋,或惊叹,或感动……笔者采访过的人物中,他们所谱写的华章,令人久久回味,他们的奋斗历程、人生体验、人格魅力,时时感染、净化着采访者的心灵,与他们的每一次对话,都是思想洗礼的过程。用执着浇灌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需要用"执着"来浇灌。人生的精彩并非与生俱来,就因为这份执着。在《女状元梦想在继续》的报道中,采访对象是与笔者年龄相仿的80后,这样年轻就与"精彩"挂钩,是否过于光环  相似文献   

16.
2006年9月17日的《信息时报》以《CNN女主播毒舌“杀”人》为标题报道了这么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个两岁男孩特伦顿于8月底失踪后,9月7日,男孩的母亲梅琳达向一档以将受访人当成犯罪嫌疑人进行  相似文献   

17.
新闻学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之说。6月22日,《广州铁道》报刊发了我采写的关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株洲机务段火车司机黎伟明的长篇人物通讯《责任谱写平安路》。黎伟明是广铁集团公司党委今年推出的一个先进典型人物。这篇文章采访费时半个月,整理采访记录、构思共花费5天,写成1万余字的初稿耗时3天。在此文的采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记者要广交朋友,除了和人交朋友,还应该和时间交朋友。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的深度报道《上山第一步世界一大步》就是和时间交朋友的馈赠。坚持不懈持续跟踪报道20年时间像飞鸟,不知不觉,我写“万年上山”竟已20年。2001年2月15日,浙江省考古队驻村发掘,2月21日我就在《金华日报》刊发了全国第一篇上山文化深度报道《浦江远古遗址发掘现场初探》。此后,一直跟踪报道到现在。  相似文献   

19.
刘爽 《声屏世界》2011,(10):55-55
行前有准备 找好契合点 著名主持人倪萍说过:“无论谁作嘉宾,只要在我的节目中出现,我都会提前到他们的住处进行采访,了解一些资料,体验对方那一份感情”。在她的节目中出现的人物访谈。虽然时间很短,但都抓住了人物的闪光点,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些都缘于充分的前期准备。之所以要在采访前对采访对象有一定的了解.主要是找到一个契合点,使对方愿意接受采访,使话题容易打开。否则话不投机,容易吃闭门羹。  相似文献   

20.
刘利 《声屏世界》2009,(6):59-59
提问是记者采访中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方式。记者提问的好坏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