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使非遗成为"活"的文化形态,对延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我国"文化自信"、确保非遗的持久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信息化建设成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中亟待改善的部分.对非遗传承人信息库的建设路径展开研究可以使湖南省非遗以传承人为核心展开保护工作,有助于湖南省非遗的持久传承...  相似文献   

2.
周勇 《兰台内外》2024,(4):40-4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化保护与传承,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广东梅州、河源作为客家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充分发挥档案在客家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客家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深化客家非遗文化研究和传播推广,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梁馨月  朱爱敏 《新闻世界》2023,(10):110-114
近年来,党和国家着眼于新时代新疆地区发展现实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文化润疆,文化是核心内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和思想情感,大力保护和传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进文化润疆工程,讲好新疆故事具有重要意义。“润”是途径和方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非遗文化呈现出数字化传播的新形式,以短视频为载体提升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素养,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文化记忆的视角,阐述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的关系,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延续文化记忆和推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独特优势。结合"非遗"代表性项目上海西郊农民画的特点,探讨公共图书馆在推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自身优势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5.
馆藏模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侗族非遗的传承中,它具有稳定性、综合性、开放性的作用,同时对民族文化研究、文化政策制定、民族文化繁荣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洋 《东南传播》2021,(6):84-8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有财富和精神家园延续的载体.文旅融合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一并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资源,并以研学、文创、演艺、节庆等方式融入旅游发展,不仅增强了游客文化体验,也为活化非遗开辟了新路径.全球化的文化视野和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使得文化更新与传播的频率不断加快,本文以福建省非遗保护的实践为例,分析、探寻文旅融合时代,在全媒体传播赋能下,如何创新地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相似文献   

7.
张智妍  郭枫 《东南传播》2021,(1):100-102
新媒体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若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性保护,必须重视非遗在新媒体上的叙事表现。新媒介叙事系统相较传统叙事有所变化,非遗文化在新媒体中的叙事表现也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在三个方面分析在新媒介环境下非遗叙事的"年轻化"策略:传承人媒介形象的年轻化;叙事话语的年轻化;媒介叙事载体的年轻化。为此,搜集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上的相关叙事案例,从媒介叙事的角度来阐释非遗年轻化形象的建构,并针对现有的媒介叙事情况提出问题与策略。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有着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新时期图书馆承担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文章结合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实际,指出地区图书馆在本地区非遗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地区图书馆与非遗保护的互动关系,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地区图书馆的非遗保护功能,为促进地域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成为国家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一大批内容丰富、受众面广、装帧精美、形式多样、具有历史底蕴的非遗普及图书推向市场,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部分非遗普及图书出版存在着简化、去语境化、同质化、忽视持有者主体表达、与现实联系不够等问题。尊重非遗的特征与规律,遵循伦理原则,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积极弘扬非遗的当代价值,有利于促进非遗普及图书出版市场繁荣和非遗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书籍、文物等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精神的传承,比如戏曲、传统手工艺表演等。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消亡的危险,西方各种文化也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文化,严重威胁到我们国家文化资源的安全。因此,我们要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而纪录片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历史的传承与见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保护思路与方法。本文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主要手段,探讨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现状和意义;研究相关的技术方法和文化保护策略,分析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物种的传承处境堪忧,文化传承的老龄化、断代化以及文化流变等诸多问题不利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为了应对非遗此种发展趋势,文化部、教育部推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将大学与非遗的文化传承联系了起来,调动大学的力量并介入非遗,激发其在国家非遗传承保护事业中发挥应有作用。大学与社区间的交流互动是一个文化互益的过程,非遗进校园,给大学提供了来自非遗社区的宝贵的文化资源;研培进社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记录,在保证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推进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对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的回访,也是高校与社区互动互益、互惠共生的过程。大学与社区间的互动模式,既有助于促进非遗教育传承、连结非遗与现代生活,也给大学学科体系、教学与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通过对燕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概述,然后分析目前燕赵传统文化艺术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地方图书馆参与保护地方非遗资源的重要意义,最后系统地论述了地方图书馆参与保护燕赵非遗资源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3月11日,张家港市文广新局、市档案局联合召开非遗保护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家庭建档座谈会,共同探讨张家港市非遗档案保护、规范化建设新思路,不断拓展非遗档案建设新举措,促进非遗档案协调发展。各区镇文体中心主任、各区镇档案部门负责人出席参加会议。截至目前,张家港市已开展5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共收录登记非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简称"非遗档案")形成于非遗保护和非遗传承活动中,是非遗项目、非遗保护及传承活动的原始性记录,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社会实践的深入,及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的藏品不再仅限于文物、标本,而是扩展为包括记录藏品信息的档案资料.博物馆在致力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建立了比较系统规范的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但对于尚处起步阶段且各方面条件还不完备的非遗博物馆来说,非遗档案建设在指导思想、工作理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仍须努力探索和创新,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博物馆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凌艳明 《中国出版》2022,(S1):221-22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非遗项目中的传统戏剧昆曲、京剧、皮影,传统技艺蜡染、制扇、风筝,不仅具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民间传承中亦生发了许多美好的传说,饱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深厚情感,都为文学性地表达非遗、传承非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17.
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大多数缔约国相比,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在列入名录的标准方面侧重于强调传统文化实践在历史、审美、技术和科学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对于促进中华民族"大认同"的意义;而大多数缔约国的列入标准更多地体现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于非遗的定义,以及申报教科文组织两类非遗名录需满足的标准的导向,突出的是以社区为中心,尊重社区各项权利的伦理维度。从更好地履行《公约》义务和推动国内创新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当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改进可以参照《公约》的宗旨和精神来讨论与修改列入名录的标准,在评审时充分吸取社区代表和民间社团组织的意见,并在政府主导的名录制度之外探索多样化,即多种发起方的非遗普查和非遗名录制定机制。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反映并且体现前人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后文简称中医药非遗项目)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传播应得到相应程度的重视。但由于历史资料分散、传承人传播意识淡薄等原因,导致公众对其认知度不高。基于此,通过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中医药非遗项目在融媒体背景下的可视化传播路径进行研究与实践,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中医药非遗项目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被过度商品化、庸俗化,这似乎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现象。然而,印尼巴厘人在利用传统歌舞、宗教仪式、手工技艺等"非遗"旅游资源过程中,却能够很好地平衡"神圣与世俗"、"本真与流变"、"局内与局外"、"传统与现代"等诸多二元关系,他们以"文化旅游"为中介,建构"社区参与"和"原生态利用"机制,妥善处理上述二元关系,从而有效地保护、利用、传承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巴厘现象"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兴本土学科,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分类研究法便是其中的代表.在此研究方法之下的"非遗"主体被整齐地划分为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两大类.传播学视角的介入给文化遗产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新媒介环境之下的传承人不止传承主体这单一的身份,他们在"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中承担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