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的生死观认为,道为万物之源,世间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生死更是如此,气聚为生,气散为死。生死是很自然的事,将生与死等量齐观。这种对生死的大彻大悟的背后其实是体现出了庄子的一种悲剧心态。庄子既不满于现实,却又无力改变,最后只能逃回内心深处,企图把自己泯灭在逍遥自由的空间里,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也可以说是庄子对生活采取了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因此庄子的生死观在对于生和死做出了自我的哲学判断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庄子对于自己所期求而不得,退守精神家园的一种悲剧心态。  相似文献   

2.
庄子在看似旷达、洒脱的外衣下,实则隐藏着沉重的悲剧意识,正是这种无法抑制的悲剧意识,使得他企望在“自然”中“忘物、忘己”,走向“逍遥”,立足于人类的生存困境,使人类从生存困境中得以超脱构成了庄子人生哲学的基本内容。庄子思想中的“悲”与“忘”深远影响着中国的艺术精神和文人的人格建构,直至今时,仍发挥其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在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孕育了深刻的美学思想,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庄子美学思想:庄子哲学思想超凡脱俗,其在美学上具有遗世独立的仙境美;他将人生看做一场大梦,从这种思想衍生出了梦幻美;庄子看到事物成与毁的转化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残缺美的美学范式;庄子具有人格美。他有宽广的胸怀和高远、深邃的思想,富有仁爱精神,追求真性情。这些都使他具有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4.
庄子追求自由超脱的精神境界。在他看似旷达、洒脱的外衣下,却隐藏着深沉的悲剧内核。庄子的自由观不可避免的带有悲剧的意蕴,其自由观的悲剧意蕴表现在:现实夹缝中的自由、灵魂孤独中的自由。这与庄子生活时代社会秩序的混乱、专制霸权主义的横行、自然科学的落后以及庄子个人对人的存在论困境的体认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5.
《庄子》寓言强烈地表现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个人与命运相冲突的悲剧意识,这种意识内隐着庄子由愤世──厌世──虚无的情感变化历程,成为了封建社会失意文人普遍的、固定的心理流程。  相似文献   

6.
艾特玛托夫的悲剧意识具有一个完整的系统,不但注意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悲剧,更具有先见性的观察到了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悲剧。艾特玛托夫将他的悲剧意识完美地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之中,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引发人们的思考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8.
庄子美学是与其人生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庄子崇尚主体精神的"逍遥",追求一种"道"境的人生.庄子美学可谓一种人生境界美学,它以主体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为旨归.无疑,在庄子的人生境界美学追求中,体现出丰富的人学形而上学意味,比如对自然人性的渴慕,对自由的追求,对审美人生及个体意识的倾注,等等.这些思考在人学阙如的中国语境中是具有启蒙意义的.因为,就实质而言,中国语境中的启蒙正是建基于"立人"这个终极目标上.可以说,只要人类的不成熟状态、偏见和蒙昧不断地出现,启蒙就不可能终结.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将伴随着不断的启蒙过程.尤其是在当下,关注人、人的诗意生存是历史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唯有如此,真正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国家民族的现代性想象才算完成.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厘清启蒙话语的所指和能指后,再来回望庄子的美学精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庄子美学所表现出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诉求,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启蒙的意义:批判和怀疑精神;人生的艺术化;回归自然;享受孤独.  相似文献   

9.
悲剧意识是悲剧主体面对人类文化的种种困境时的自觉自为的主体忧患意识.庾信的悲剧意识表现在他有明确的理论主张;对历史、人生有深刻的反思;对天命的大胆怀疑和否定等.随着时光的流逝及其在北朝处境的改变,庾信的悲剧意识逐渐走向消解与淡化.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审丑美学内涵丰富,本文从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美就是丑、丑就是美发掘庄子的审丑美学的相对性的真意。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天边外》,以其浓重的悲剧意识和宿命色彩强烈地震憾了读者的心灵,为我们呈现出了宛若昙花般的晶莹、迷幻、破碎的美,传达出宿命的深味。  相似文献   

12.
希腊悲剧与中国元代悲剧虽然产生的时间不一,但其中的女性形象都呈现出刚柔相济的悲剧美,面对厄运,她们都表现出与传统女性美标准背离的独立自强、意志刚毅和敢做敢为,同时又不失女性的贤德、温良与柔美。尤其在元杂剧里,女性在舞台上激情呐喊,其音,其行,其心,由远而近,由模糊到清晰,使得在历史中消隐了的女性,终于从元代悲剧文学中脱颖而出,表现了对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美”标准的背离与颠覆。  相似文献   

13.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回归天真本性的境界。在艺术实践中,自然表现为“技进乎道”的过程。而庄子美学中的“游”则体现了“游戏”和“游世”的特征,最终目的则在于“游心”。同时庄子还继承了老子的虚静观,将虚静视为心与道交融的基础,而“心斋”和“坐忘”又是虚静心态的基础。在言意关系上,庄子强调“得意忘言”、“言不尽意”等特点,并将言意关系提升到道的境界,阐释“大美不言”的境界。这些思想对后世的艺术理论和艺术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修养论美学,是一种侧重于调动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美学,而不是探讨美是什么的美学。因此,从审美的角度研究庄子的审美范畴,更符合庄子美学的内在逻辑及其思想特点。庄子的审美异同论建立在对审美关系考虑的基础之上,并不能用相对主义美学加以概括。实际上,庄子有些从字面看来所作的关于相对美的论述,恰恰是讲美的绝对的同一性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刘民红 《文教资料》2009,(15):15-18
高启是世所公认的明代诗坛巨擘,其文学成就的取得与诗人对美的执著追求密不可分.用诗歌表现美、用生命捍卫美既构成了高启人生的核心主题,又演绎了他生命悲剧的美学意义.高启短暂的生命旅程折射着人类追求美的理想光辉.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一书充满悖谬的色彩。在理论上,庄子的“自然”及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自由观都存在着逻辑上的悖论;在理论主张与情感走向之间,其对艺术,美、丑,小、大,道、言的看法均呈现出“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现象;在情感自身,庄子也因同时表现出对于出世与入世的执著态度而形成鲜明的矛盾。但是,不能以科学和实用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庄子的思想,这是一种“无理而妙”的情感逻辑。庄子也不是在构筑严谨的理论体系,而是以感性的方式表达他的思考与疑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庄子》可视为一部经典的美学著作。  相似文献   

17.
庄子承认外在形貌的自然之美,更追求内在精神的澹然无极之美,与自然合一、与道合一的天地大美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以女性特有的执著和敏感,致力于悲剧意识的深入探索,她将自己对生命的诠释注入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中,将人物固定在她设置的命运枷锁中,赋予人物王安忆式的悲剧色彩。阅读王安忆的小说总能感受到其中对于人际关系、情感和生命的悲剧性情绪基调,以及弥漫其中的难以释怀的感伤和痛楚。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期"乡土文学"兴起后,悲剧成为此类小说的重要主题。悲剧引起怜悯,但怜悯只是悲剧情感的低级状态。与弱者的消极容忍相比,强蛮人物如土匪、硬汉形象的出现为新时期农村小说增添了新亮点。文章将这些形象设置于与灾难、血腥、暴力、死亡的对抗,展示他们的勇气、胆魄和人格,进而带给人们恐惧和惊愕之美感。事实上,人就是靠了这些精神与力量得以延续和发展。这是文学艺术所需要的,也是人们所欣赏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