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点:数学城图形公园人物:小迷糊(学生)、米、米2、米3(公园的服务员)时间:夜晚幕启: [一缕奇妙的音乐由弱而强,用图形拼成的“图形公园”门标由远而近。园内景色奇特,假山、人工湖、草坪、小桥、房子、雕塑……所有的物体都是各种各样的图形。闪烁、跳跃的霓虹灯,如梦似幻……长相滑稽、奇特的米、米2、米3守候着来访的客人。] [小米糊,上] 小迷糊:图形图形真烦人,闹得我头脑昏沉沉。它们个个都是“米”,叫我怎么来区分? [自言自语地]唉!米,平方米,立方米!你们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米、米2、米3[齐上]…  相似文献   

2.
案例:上课了,我请学生观察下面的图形:"直径分别是6米和4米的两个半圆外又有一个大半圆。"学生都瞪大了眼睛,琢磨着这个从未见过的图形。  相似文献   

3.
在旧知背景中生发新知。课始,教师说:“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这里摆了一些图形 (出示下列模型 ),谁来把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介绍给大家 ?” 一个学生上台分别介绍了模型 (1)、 (2)、 (4),教师追问:“图形 (3)我们也学过了,为什么不介绍呢 ?”同学们抢着回答,这个图形尽管学过,但不是立体图形,它是平面图形——圆。教师又追问:“图形 (5)可是个立体图形,为什么不介绍呢 ?”同学们着急地说:“因为这个立体图形我们还没有学过。”于是,教师请学生仔细观察图 (5),并适当翻转,让学生整体感知圆柱,随后导入新课。  …  相似文献   

4.
课程活动资料二(二)(配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本第二册厘米和米的认识、元角分的认识、认识图形(二))刘艳琼(赣州市清水塘小学)一、自制米尺,测量长度活动目的:配合厘米和米的初步认识的有关教学,要求学生每人自制一把米尺,通过量一量,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米...  相似文献   

5.
一次数学练习课上,教师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王师傅计划做一个长、宽、高分别是5分米、5分米和10分米的长方体小铁盒,若接头处不计,请计算一下做一个这样的铁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题目出示后,各小组学生信心十足,合作探究的氛围非常浓。有的围在一起讨论,有的在试画图形,  相似文献   

6.
李辉 《江苏教育》2007,(4):38-39
现象一:照本宣科,闭塞生成一位教师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当学生通过折纸——剪纸——观察等一系列活动。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教师让学生从学具袋中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长方形、圆等8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要求学生折一折、看一看能发现什么。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和小组交流后一致认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般三角形、一般梯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的发现是顺利的,教学效果看上去也不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顺利”的背后学生收获了什么?难道仅仅是让学生会判断某一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吗?  相似文献   

7.
在学生的作业中经常会出现这些答案:“1000千米=1米”、“冬冬今年210岁,冬冬的爸爸今年26岁”、“蜗牛每分钟爬1千米”……对于这类司空见惯的错误,教师往往感到又好气又好笑。我们不禁感叹我们的学生怎么就不联系实际想一想,怎么这点“数”也没有。实质上,这是因为学生没有良好的数感造成的。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相似文献   

8.
【总评】这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1.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在教学“搭正方体”时,执教者通过两次数学教学活动即根据指令拼搭立体图形和提问、判断并拼搭出立体图形,让学生真正学会了观察立体图形的方法。学生对游戏规则是经历了逐步理解的多个阶段,最后掌握观察立体图形的方法。如果撇开这些过程的探索,没有学生在自己探索中的情感投入与体验,就不会体验到方法的弥足珍贵,很难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难从心中自发产生精益求精的进取心。  相似文献   

9.
张颖 《山东教育》2002,(25):7-7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会数学。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我在教学《钉板上的图形》一课时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断:1.在学生认识了四边形后,问:你还可以围出其他的四边形吗?学生围出了各种各样的四边形。以下是其中的三个四边形。2.五边形。在学生围四边形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还可以围成五条边的图形,就问:四条边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五条边围成的图形…  相似文献   

10.
<正>一、剖析:直面现状,寻图形教学的症结点在日常教学中,虽然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概念,但是并不能应用概念来识别图形,对图形本质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理解还不到位。以2019年嘉兴市五年级上册期末检测卷中的一道题为例:下图中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5厘米和4厘米,图中的四边形ABCD是()形。全市学生的正确率仅为38.9%。  相似文献   

11.
张磊 《甘肃教育》2008,(20):52-52
片段一:折纸操作,丰富表象,提炼出数学知识 1.让学生剪出四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试一试拿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成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东安县白牙市第二小学(邮编:425900)刘锦爱老师来信:某乡修一条660米的公路,平均分给10个村,每村出12个劳力,平均每个劳力修多少米?还剩多少米?学生中出现了下面三个解答:  相似文献   

13.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所有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为了教好这一内容,教师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设置悬念,提出课题。上课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面积的定义和面积单位,后出示两组图形要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两组图形中,第一组有明显的大小差别,第二组是长5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和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学生观察比较后,感到第二组图形的大小较难区分。这时,教师提问:“究竟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表面的大小呢?”从而设置悬念,提出课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听了一堂“轴对称图形”的课。其中有一道题是:猜一猜,图 1的轴对称图形是图 2中的哪个三角形 ? 当一位学生选择图 2(3)时,任课教师用课件将图 2(3)平移与图 1拼接,证明处于这种角度的三角形不能与图 1构成轴对称图形。但这却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异议,认为学生是对的。因为只要对图 2(3)旋转,就可知道图 2(3)与图 1是轴对称图形,教师不应该武断地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观能动性。   我认为:任课教师的说法没错。轴对称图形要求是两侧的图形不仅要完全相同,而且必须沿对称轴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出示的题目是要求学生从三个大…  相似文献   

15.
刘凤美 《湖南教育》2002,(22):36-36
学生求知欲望的强弱,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无,也关系到学生接受知识程度的好坏。教师在教学时可从“疑、趣、情”三字入手,巧妙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以疑激欲笔者在讲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的同时,笔者又提出新的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国土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  相似文献   

16.
简艳 《四川教育》2003,(1):42-42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科学的圣殿。历来人们都这样赞誉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在工作中努力钻研教材,宁愿自己多吃苦,少让学生走“弯路”,力求寻找一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的个别地方存有异议:人教版第三册小学数学教材中,在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后,第58页出现了这样一道题:4.在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在图一中,学生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这个图形有三个角;在图中,学生把这个图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能很容地数出六个角,而且上面的那个大角也能找来,但是,下面的那个平角…  相似文献   

17.
活动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1册第121页《轴对称图形》。活动目的:1.使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正确数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数量。2.通过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通过观察、讨论、创作使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剪刀、蜡光纸、多媒体硬件、软件各一套、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0-9各个数字、创作题。2.学生准备剪刀、蜡光纸、各种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同桌合一套)、小树、衣服图形。活动过程:一、初步认…  相似文献   

18.
<正>课前思考:1.大教材观下的“三角形”内容分析。纵观人教版教材的内容编排,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需要经历由直观辨认阶段过渡到特征刻画阶段,其中特征刻画阶段主要体现在对图形要素的认识与关联。“三角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四边形的认识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认识四边形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从“边”和“角”这两个要素去认识和研究平面图形的经验。而本单元除了围绕“点”“边”“角”这三个图形要素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外,更要关联三要素,打通三要素之间的内部联系,从而为其他平面图形甚至立体图形的学习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9.
可以怎样拼     
数学课里,李老师拿出5张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对同学们说:“用这5张纸片,拼成一个周长等于12分米的图形,可以怎样拼?”  相似文献   

20.
刘川芳 《四川教育》2006,(10):33-33
[案例]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小棒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形,在规定时间内摆出若干个同样的图形,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再根据“几个几”的认识,把这些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观察、归纳,让学生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老师强调指出:“像‘5+6+7’加数各不相同,能用乘法算吗?”多数同学说:“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